郭笃士

2017-06-19 17:57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揭阳潮汕中山大学

郭笃士

郭笃士(1906-1990),又名敦,字介子,号寒个、竹残、个翁等,斋名草草庐,生于揭阳榕城西门莲角池的书香世家,祖父郭树南和父亲郭颖都是庠生出身、以文知名于邑中。

1922年,郭笃士从榕江中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之江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的中文系。在福建协和大学读书期间,他师从郭绍虞、陈锡襄学习古典文学、民俗学,1925年有白话诗和旧体诗、词发表于校刊《闽星》,崭露头角。进入中山大学之后,郭笃士在学术方面师从顾颉刚学习上古史和目录学,发表过与《春秋》日食记录有关的论文《日有食之》,顾颉刚欣赏他的诗书才华,曾命他在其家藏清人画卷上题诗;在创作方面则主要师从吴梅学习诗词曲,吴梅指示郭笃士学习柳宗元和黎简的诗,而郭笃士本人又致力于宋诗,曾在《国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周刊》上发表《宋诗书目》,这对他“戛戛独造,立意迥不犹人,常用偏锋,不同流俗”(蔡起贤语)的诗歌面貌的形成有一定影响。1928年,岭南词人陈洵任教中大,郭笃士曾以所作长短句求教,陈洵回信称“读来作,知生能师宋也,若有心擅场,宜先问涂碧山”,指示他学习南宋词人王沂孙的《碧山乐府》。

从中山大学毕业之后,他进入广东省政府操文书工作,不久回到家乡,在广东省立第四中学(今汕头市金山中学)、广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今韩山师范学院)教授国文,与毕业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的揭阳画家林受益共事。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州发动反蒋事变,建立福建人民革命政府,郭笃士也参与到了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工作当中。次年1月21日,福建事变失败,郭笃士逃往上海躲避风头,数月后重返潮汕,执教于四中、二师和揭阳简易师范等。1941年,到重庆任职于粮食部和财政部,并曾以专员身份出行视察闽浙两省。因其性情耿直,辗转天涯,终未得长期投身之处所。

抗战胜利后,回乡先后执教于揭阳真理中学、揭阳一中、潮安一中等,多次冒险掩护从事民主运动的进步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笃士以民主人士身份被推选为揭阳县人代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首届人代会代表,并以校务主任身份负责完成揭阳真理中学由私立到公办的过渡。1953年,因历史问题,在潮安一中任教的郭笃士被免职,直到1956年才于揭阳一中恢复教职,期间他写成论文《从南北朝的户口形态看隋的统一》发表在《历史教学》1955年第1期。但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他再次被免职,到文革时连同家眷一起被遣送下乡。赋闲的二十多年间,郭笃士生活上陷入了低谷,而艺术却登上了高峰,他寄意于诗词书画,创作出大量佳制。其书出碑入帖,苍劲古拙,自成一体;画作多有八大山人笔法,以寄胸中块垒,且能自标风骨。文革结束后,得以回城居住,生活有所好转,开始参加、指导一些有关文学和艺术的活动。1982年,与亲家林受益在汕头举办“郭、林艺舟双楫”书画展。当时南下潮汕的著名画家刘海粟,在参观之后对郭笃士的诗词书画十分赞赏,用“阳春一曲和皆难”语称颂之,还邀请他同游广州南湖。晚年的郭笃士对地方文化事业十分热心,在揭阳县城多次开设讲座讲授诗词、书法,对地方志的编纂和地方诗社的兴办也大力支持,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有关潮汕文化的文章。他“耿介富学,名闻岭东”(秦咢生语),其早年的学生、南开大学教授罗宗强曾撰文怀念这位“让我走上文学研究道路的启蒙者”,称“先生虽久处粤东小城,感人生之多艰,洁身自持,潜心诗画,卧游山水,而心系国家命运、民生疾苦”。所作诗词作品和诗论主要收录在《草草庐诗词钞》,书画作品部分见于《郭笃士书画合册》,潮剧剧本有《李师师》(与黄翼合作)、《益春夜遇》(与宋麟锵合作),另有文史论文散见于报刊以及《易经对文化的影响》书稿一部。

郭笃士于20世纪30年代执教于韩师,虽时间不长,但念念不忘,1985年韩师82周年校庆,他献上贺画《韩祠橡木》,上题:“橡启科名录,庙崇百世师。郭敦为韩师校庆志盛作。”1989年《韩山师专学报》出版了第一期《潮汕文化研究专刊》,他应邀题写了刊名。

(陈哲撰文)

猜你喜欢
揭阳潮汕中山大学
潮汕牛肉火锅
我国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下水
中山大学历史地理信息系统(SYSU-HGIS)实验室简介
一击止“痛”!450余水产人聚焦第九届中山大学水产饲料技术创新大会,教你从百亿到百年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揭阳市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及机理分析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注释体例
揭阳·黄岐山
潮汕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