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2017-06-19 06:07王宏旭向文欣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6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互联网+

王宏旭+向文欣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广元 628017)

摘要:本文介绍了企业对信息安全技术人才的需求,阐述了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归纳总结了专业岗位所需的工作能力,凝练出“平台+方向、双元主体、双证融合、双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出适合岗位技能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从而为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建设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53-02

引言

当今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中的各行各业,信息安全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地位。根据《信息安全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显示,2015年中国信息安全产业规模将突破670亿元,国内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缺口高达50余万,人才缺口在就业市场上已经体现得很明显,社会急需大量的信息安全方面的人才。

一、专业人才定位

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就业,将方向分为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与网络管理三个方向。为企业培养中高级岗位人才,要求學生掌握信息安全理论、网络安全产品的安装与调试、数据库的安全管理、网络的病毒防范、网站的安全管理、防火墙安全策略制定与配置、安全风险评估与检测、数据恢复等技术。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指导思想,制定出“平台+方向、双元主体、双证融合、双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平台+方向”是指学生在第一学年统一按照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学生在第二学期结束时根据自己爱好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因材施教。“双元主体”是指校企联合培养学生,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为原则,不断优化专业培养模式,共同培养学生。“双证融合”是指专业将行业标准引入到课程标准中,将行业、企业认证技术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学生学习完相关课程后即可考取对应证书,在毕业时可以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行业技能证书双证书。“双学分”是指将学生素质拓展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以“思想道德素质拓展、身心健康素质拓展、人文艺术素质拓展、科学与职业素质拓展”为核心的“雄鹰”素质拓展计划,学生参加素质拓展训练,将修满12个素质学分作为毕业要求,全面促进了该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针对本专业学生基础差异大、兴趣爱好各有不同的实际情况,构建信息安全方向课程体系,通过模块化课程的设置保证信息安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和针对性。课程制定时首先调研工作领域,明确其对应的典型岗位、细化岗位工作任务,归纳总结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搭建知识模块构建课程。学生在大一时与其他计算机专业学生一样学习C程序设计、静态网页设计、数据库应用技术等课程,大二后将根据自己的选择方向学习专业课程,如Python编程基础、高级路由交换技术、Windows系统管理、云计算技术基础、Linux网络管理、数据容灾备份、防火墙技术应用等课程。

四、教学质量监控

专业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院系质量监控体系基础上建立了适合本专业的质量监控方法。学院为第一级,负责制定质量评价标准和总监控,即教务处负责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教学质量督导处负责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招生就业处负责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系部为第二级,成立了以系主任为组长的系教学质量督察组,负责常规教学质量评价和质量监控具体实施。同时专业所有实训室均使用与学院教务管理系统完全联动的开放实训室管理系统,用信息化手段规范老师、学生行为,全体老师、学生上课下课均指纹考勤,每周进行分析统计,公布结果,并配以对应的奖惩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教风、学风的好转。

五、人才培养措施

1.尊重个性,多种方法获取学分。专业建立了基于多方向的课程体系,极大地满足了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选择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同时专业通过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实行“以证代课”、“以赛代课”、“以工代课”、“以项目代课”、“以双创代课”等措施,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得学分,从而有效推进了专业因材导学工作的开展。

2.依靠工作室,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专业依照学院出台的《工作室管理实施办法》组建工作室。专业教师充当工作室导师,通过制定培养计划对学生进行培养,以工作室为载体,利用项目开发、技术攻关、科研创新、技能大赛、区域服务为引领,采用了“师带徒”的方式对项目实施能力、学习能力较强且积极进取的学生进行培养,通过锻炼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3.灵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专业为满足学生日常学习实训的需求,在各实训室中搭建了开放实训室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开放实训室管理平台、刷卡门禁系统和监控系统组成,学生通过校园一卡通自由进出实训室进行实训练习,从而使实训室能在7天*24小时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实训练习。

4.改革模式,尝试中高职联合培养。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的进行探索,目前专业已与成都现代制造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共同合作,组建中高职“3+3”人才培养冠名班,在中高职阶段联合培养学生,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内容,专业将高职中的基础课程前移至中职,并安排教师赴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授课,其承担课程学时量不少于30%。而学生在进入高职后,将直接接触专业核心课程,从而增加了专业课程学习时间,为培养具有高技术能力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5.开阔思路,激发学习兴趣。为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努力开发思路,我们尝试通过多种路径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积极承办院级、省级信息安全类竞赛,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让学生在竞赛中认识不足、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积极联系企业,请企业专家到校开展讲座,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行业发展动态;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训,在企业中进行调研,掌握企业实际岗位需求;邀请行业工程师到校进行实训授课,让学生学习企业实际技能,了解工作要求掌握工作流程。

六、结束语

目前信息安全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的热门技术,信息安全专业也成为了一门热门专业,但由于以前社会需求不大,大部分学校对信息安全专业建设并未加以重视,很多高职院校中对于该专业的教学都处于起步摸索阶段,还未完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人才定位不准,课程体系尚未完善等问题。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只有充分开展市场调研,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调整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适合我国信息安全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伟,张伟.高等院校信息安全专业的特色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14).

[2]李振汕.高职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分析[J].广西政法管理千部学院学报,2010,(25).

[3]于璐.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4]段立娟,赖英旭,杨震,侯亚荣,李健.信息安全专业网络与网络安全课程群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8).

[5]张仕斌.信息安全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5).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互联网+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