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娱乐至死》中看媒介素养教育介入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2017-06-19 22:32傅莹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娱乐至死媒介素养语文

摘要: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到“娱乐业时代”的到来,媒体文化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是当前学校语文教育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媒介素养教育介入语文教学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娱乐至死》;媒介素养;语文

《娱乐至死》是尼尔·波兹曼为被电视“统治”下的美国敲响的警钟,该书也撼动了大洋彼岸的中国,中国学者针对处于“泛娱乐”语境下的中国进行了批评解读。波兹曼紧跟麦克卢汉的脚步,提出“媒介即认识论”。他认为,媒介限制了、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例如电影和广播等媒介都以娱乐为目的,它们在改变着我们日常的话语风格。但最为诟病的还是电视,因为电视包含了话语的所有形式,被波兹曼称为“元媒介”。波兹曼认为电视话语与印刷术话语完全是不同的体系,电视话语缺乏逻辑与真实性,“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1]因此“娱乐至死”如今已经成为了学者对当下浮躁的文化现状的讽刺,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在新旧媒体的更迭中人们反而是放逐了对真理的认定、逻辑的辨析。

一、“媒介人”与媒介素养

《娱乐至死》先是描绘了语言作为一种媒介占据重要地位的历史时期,在语言之后还出现了丰富多样的会话工具,每一种媒介都会对文化进行再创造。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提供了新的地位。在文字被发明之后,认字读书成为人类最基础而又必须的素养,也即文字素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带动了电讯事业的发展,人类讯息的传播范围大大超越了口耳相传和书面传播时代。在如今的“娱乐业时代”(波兹曼相对于文字统治时期的“阐释年代”提出),多样的媒介从不同方面进一步延伸了人的各种感官,例如广播和电话是人类听觉的延伸,最为波兹曼所诟病的电视是人类视觉的延伸,电子计算机已经不仅仅是人类大脑的延伸,甚至可以称之为“威胁”。我们现在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量更是以往任何时期所不能匹敌的----电视上的广告,手机上的推送,电脑上的窗口,这些信息不管我们是不是需要,都让我们被动的接受着。波兹曼形象地譬喻该处境为“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然而我们对这些信息不加以辨别和选择,有些招盘全收,这种信息过剩与失语对我们生活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

我国著名学者王尚文先生由此提出了“媒介人”的概念,他认为“当今社会,人在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正逐渐成为‘媒介人。此所谓‘媒介人,指的不仅是媒介从业人员,而且包括所有媒介的受众。”[2]毕竟如今媒介的出现无处不在,小到日常的吃饭、消费、交谈,大到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媒介的影响。当今社会中人类赖以生存的技能已不再像文字素养那样单纯,在认识文字符号之外,还需识别和理解形形色色的影像符号、数字化符号,具备对多种媒介的认知能力,“媒介素养”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

媒介素养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西方。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人们在面对媒体信息时必须具备一系列能力,其中包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对信息的质疑能力及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思辨和反应能力。”[3]这是一种对媒介素养较为全面的认识,从高效地从正确渠道选择和获取有效信息,到获取信息后对信息的整理、辨别、评估,可以看出一个具备媒介素养的人应具备的处理媒介讯息的各种能力,然而对各种能力的圈定还有很大争议。国内学者卜卫认为,媒介素养“发展成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4]诚然,要对“媒介素养”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与它发展历史较短、自身发展不完善有关。我国对媒介素养研究较为深入的学者分别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开教授,她认为媒介素养意指“公众面对媒体和媒介讯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表达能力、创造和使用能力,以及思辨性的反应能力。”[5]张开教授的定义与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有一定的契合度,他们都强调了公众自身对讯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和反应的能力,张开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对表达能力的要求。从国内国外对媒介素養的界定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与时俱进、时读时新的概念,是一门包容性极强的学科。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介入

随着媒介素养地位性的突显,西方学者在20世纪初率先提出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张。较早出现的相关专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就学校有必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论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文章指出,在商业刺激下的大众传媒会引导青少年偏好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拉低了青少年的精神追求并对其成长造成负面的伤害。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人们渐渐开始意识到,不能简单地将媒介视为抗拒对象,将青少年隔离在媒介之外显然是不现实的,“媒介素养”正是新时代的青少年急需被培养的能力之一。在娱乐大肆入侵教育的同时,教育可否也能背水一战呢?想要真正走出“娱乐至死”的困境,不是避其道而行之,而是“学校把这样的任务纳入课程之中,甚至成为教育的中心”。于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各国都先后发展起了媒介素养教育。

在这里,各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情况不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如何将媒介素养引入学校教育的领域才是本文关注的地方。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等涉及其中,不同领域对其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站在与语文的立场来看,报纸等纸媒自然离不开语言文字,网络、电视等媒介也是如此,可以说绝大多数媒介都离不开语言文字。因此王尚文先生认为“‘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这一语文素养的核心同时也就是媒介素养的关键,媒介素养也就是语文素养,它们是两个同心圆”[6]。诚然,“语文课程的语言形态目前正向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媒介语言三足鼎立态势迈进”[7]。增加了媒介语言之后,语文的外延更广阔,语文的本质甚至也被撼动。因此,媒介语言进入语文教育领域,是“娱乐业时代”对语文的必然要求,语文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做出必要的调整。

三、大众传媒时代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当下大众媒体信息已经对语文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不容忽视的现象。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在修订时,鲁迅的《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多篇作品由于“时代性“因素被删,被网友戏称为“鲁迅大撤退”;又有网友提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选入课文的某些片段过于血腥暴力,对尚未成年的学生造成不良带动作用,呼吁删去该篇课文;2014年秋,杭州一高中在新编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八股文,引发了社会关注,不少人认为八股文是明清科举时期的“陈腐之物”,让新时期的青少年学习刻板僵化的八股文会扼杀其创造力。此外,如今不少经典名著被改编翻拍成电影、电视剧等,学生从童年起就花费了大量时间来观看电视节目,先入为主地接受了大量影像信息,这对经典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也会起到一定消解或颠覆作用。

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不可能在封闭的课堂中进行,媒介主导下的整个语言环境才是真正的语文大课堂。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永恒的重点,但经典已经不再仅仅是与印刷媒介挂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联想到来自大众媒介的影像信息。用波兹曼的话说富于逻辑、理性成熟的“阐释年代”已经逝去,电视、电脑等媒介统治下的“娱乐业时代”已经到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躲在象牙塔里优哉游哉,对媒介的存在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而要看到我们的学生也是“媒介人”,只是不太成熟而已。

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肩负起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责任。回顾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语文教育改革,都是基于对语文教育回归社会生活要旨的积极回应,都是在语文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缩小与社会生活的差距。如果语文教师表面上抱着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一味地将媒介拒之于课堂之外,实际上是在有意无意的拉大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不仅如此,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还会得寸进尺地将触角深入到教育领地,通过控制学生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等来获取“教育”的主动权。语文教师的不介入,才是对媒介“入侵”的放任。语文教师该意识到的是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是与传统语文教育大相径庭的模式,大可不必将其划分成两个不同分渠道,而应沿着“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轨迹,把自己的疆域延伸到媒介的阅读与制作。”[8]

以作文教学为例,赵谦翔老师的“绿色作文”就为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绿色作文”教学是赵谦翔老师对讲究“一凑,二抄,三套”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学生写作模式的大胆突破和创新。赵谦翔老师正是在作文课中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媒介素养教育,他开设的《东方时空》感悟课,即让学生从《东方时空》的节目素材中寻找灵感,自选角度来撰写一篇議论文。《东方时空》感悟课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官方可信的渠道获取信息,锻炼学生获取、理解、评价讯息的能力并且提高了表达能力,摒弃了旧作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陈词滥调。看来,媒介素养教学并不局限于课堂本身,只要从大语文观出发,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三者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紧扣时代的脉搏,照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赵谦翔老师的“绿色作文”教学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但在媒介素养教育上,我们的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还大大落后,我们要合理地接纳媒介语言,适应语文课程的新变化。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王尚文.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媒介素养[J].语文学习,2014(4).

[3]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4]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6]王尚文.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媒介素养[J].语文学习,2014(4).

[7]夏家顺.媒介语言:语文课程语言类型的新变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8(11).

[8]王尚文.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媒介素养[J].语文学习,2014(4).

作者简介:傅莹(1993-),女,汉族,江苏南通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娱乐至死媒介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从数据分析看我国体育报纸的“娱乐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