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2017-06-20 18:41杜柏村
东方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趋势课程改革职业教育

杜柏村

摘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劳务市场发展,竞争的必然结果。然而,职业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一直是在某种职业教育思想或理论支配下进行的。本文作者力图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谈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趋势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应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从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以及教材,教学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确保职业教育课程诸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和课程系统功能的最佳。由于影响職业教育课程的因素不断的变化,相应地职业教育课程也要进行不断地改革才能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新的趋势。

一、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强调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统一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也是在探索中调整、演变和发展的。目前的课程内容较之于二十年前的教材内容,有着长足地进步。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都更接近我们期望的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劳动者的目标。尽管如此,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仍然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就是"职业定向教育",是为适应职业而进行的教育

一方面从“职业”性质来看,“职业(Vocation),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另一方面从广义的职业教育涵盖面来看,我们现在所指“职业性”的“职业教育”,就涉及到“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问题。

2. 职业教育的非职业性是指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职业教育的社会性是指把职业教育置于经济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使学校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从而更加有效地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是指职业教育应从应用和实际的角度出发进行,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应该更多地选取和设计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个案。把这些实例当作研究对象,让学生观察、实验、分析、编码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增长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其整合的职业素质。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必须强调职业性与非职业性的统一。

二、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以职业需求为中心与学生发展要求的统一

目前,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面,存在三种课程目标的观点:一种认为"以胜任某种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不必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第二种认为以给学生终身发展的牢固基础为宗旨,文化基础要扎实,达到相当于高中程度,专业知识要宽泛。第三种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受教育者进行就业准备,形成学生较强的岗位能力,还要为其发展莫定基础,养成较全面的素质和能力。这三种观点在实践中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困难性。主张"以胜任岗位需要为出发点"的课程目标满足了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快速顶岗的愿望,但损害了学生要求继续发展的利益,吸引不到好生源;主张"以给予学生未来发展基础"的课程目标满足了学生和家长要求继续发展的愿望,但缺乏职业教育的特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吸引企业仅有的优势。

三、职业教育的课程实施:强调多样性与专业理论性的统一

1. 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多样性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众多,课程性质各异,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及学生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从安排顺序上采取“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模式,也可以颠倒过来;从认识论上采取“感性认识(既非理论也非实践)--理性认识”模式;从内容上采取“问题--知识--经验--技术”模式,或者“经验--问题--知识--技术”模式,或者“知识--经验--问题--技术”模式等。可以开发以培养学生智力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教材,甚至普通教材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打破传统的从概念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2. 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应充分考虑专业特征

专业的差别往往导致能力、知识结构的完全不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思维、技能特征。如理科类专业要求思维周全、缜密;工科类专业要求思维严谨、准确;管理类专业则要求思维灵活、开放。这就要求在课程实施中表现出这一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应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连接起来,使已有经验和未知领域对接起来。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到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多样性与专业理论性的统一,使僵硬的技术赋予灵性,从而使职业教育朝着内容活、形式活、目标活的方向发展。

四、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强调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性的统一

1. 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专业调整和课程设置

当前的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课程评价是整个体系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如果缺少这一环节,我们就无法得知课程结构和设置是否合理。按照课程评价理论,评价体系由校内、校外(即教育系统内部与教育系统外部)两部分构成,而一般所谓的评价则较多地针对教育内部进行。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行业岗位)和技术革命带来的专业设置变换率加快的事实,我们更应重视教育外部对课程体系的评价,诸如行业、企业对职教毕业生思想品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的评价。

2.课程评价应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职业教育课程的评价主体包括课程开发的参与主体甚至更为广泛的领域,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需要用人单位、教学管理部门、专家委员会、行业组织、学生及家长等的共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包括课程设置的目标适应性、岗位针对性、逻辑顺序的科学性、内容的现代性及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是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的评价是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情况;社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度;行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同行专家评价是从教育、心理角度检验课程的科学性。

3.课程评价强调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性的统一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要围绕学习者的全部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充分重视学习者在学习和发展方面的差异、潜力和兴趣爱好,重视学习者的独特需要,使学习者以一种自己所熟悉的方式学习和同化不热悉的知识,防止把知识机械地"加"到学习者的身上。要兼顾国家、地区、社会、用人单位、家庭及学习者不同层面的需求,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条件。要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向学习者发展顺序的转换,力争实现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专业调整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使两者能够在和谐的基础上达到统一。

参考文献:

[1]郑晓梅;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19期

[2]谷永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3年06期

[3]彭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设置[J];成才之路;2016年17期

猜你喜欢
趋势课程改革职业教育
趋势
初秋唇妆趋势
中国传染病十年新趋势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