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为证据 学生为中心

2017-06-20 22:27汤红琴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意识培养有效教学

汤红琴

[摘 要]证据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能够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材料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它强调的是反映和过程。初中历史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重视初中生史料证据意识的培养和史料证据的运用。

[关键词]史料证据;有效教学;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6702

证据意识是历史学习的目标,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要让学生产生高昂的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必须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尤其对于《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单元而言,学生特别难以理解,张冠李戴、思维混乱的现象十分严重。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重视史料证据

正所谓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傅斯年先生曾说,历史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把历史等同于史料学自有其偏颇之处,但是也说明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朱光潜说过:“真正的史料只有两种:证据与批判,即生活与思想。”而史料大致也有两大功能:一是为我们呈现较为真实的历史,二是我们从中得到的感悟和理解。史料证据大体从出处上可以分为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从内容上可以分为文字史料和非文字史料。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材料才是好材料呢?怎样才能选择到好材料呢?笔者认为史料的选择要立足课标,立足学生,立足教学。

1.体现“课本”原则。历史课程标准是初中历史教师开展教学的指导方向和行动指南。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教学建议是:(1)采取小组合作方式,收集洋务运动的有关资料,谈谈对洋务运动的看法。(2)收集孙中山的事迹,举办关于孙中山的故事会。教师在史料的选择上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课程目标入手去选择材料。

《洋务运动》一课的重要人物是李鸿章,基于初中生喜欢绚丽的色彩,喜欢形象的图片,更喜欢生动的语言的特点,教师可以用这样一段材料切入主题:他,历史上褒贬不一;他曾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为此留下千古骂名;他在中国近代兴办洋务,创办海军企业,为自强而不懈努力,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学生在第一单元学习的基础上判断出“他”指的是李鸿章。在讲述《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选择孙中山照片以及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雕塑、匾额题字等素材引发学生兴趣,然后选择电影《十月围城》的片段使学生感受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以及革命志士前仆后继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2.体现“生本”原则。基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在史料的选择上要注意难度的控制,通过多增加描述性的语言和情境性的句子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如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讲到:“自强的努力仅仅触及了现代化的表皮,而没有获得工业上的突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败绩,更是确凿无疑地证实了自强运动的失败。”这段材料突出了“自强”二字,把洋务运动与“自强”“工业”“失败”串联起来就是其展现的价值。在材料的选择上,尽可能不要采用古文或理论性过强的句子,初中生的阅读能力还达不到此要求。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运用史料证据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知识与能力”的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證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中,要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评价,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尝试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1.问题驱动教学,善用史料。教师要引导学生为结论寻找依据,寻找史实。例如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如何运用这段史料呢?教师可以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如:书上哪些史实可以佐证李鸿章的伤感?证据: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紧接着反问一句:洋务运动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它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没有促进作用呢?给出如下史料:上海轮船招商局在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发展到30艘,经营了国内运输,发展了海外业务,打破了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还一度兼并了美商的旗昌轮船公司。学生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初步结论:中国的企业发展壮大了,还一度兼并了美国公司。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你认为书上哪些句子和刚才你的表述意思是相近的?从而归纳落实答案: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通过上述两段材料的运用,学生基本完成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既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也完成了书本知识的归纳,有效地实现了学习目标。

2.寻找关键词汇,分析史料。通过历史史料的呈现,学生能从中学到什么呢?是知识,是能力,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很显然教师要给学生以导向。有效的方法就是针对所给史料的核心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抓住史料的关键词,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如引用以下材料。

史料一: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史料二: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从“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入手可以看出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而《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单元中只有辛亥革命提出要推翻清朝统治。同样从“民主维新”“君主立宪”入手,马上可断定这讲述的是戊戌变法。关键词既是平时学生记忆的重点词汇,也是解题的关键所在,抓住关键词既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又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

3.追寻教材内容,甄别史料。材料分析题的答案多数来自课本,但新史料新观点的趋势也不容小觑。如引用以下材料。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中华民国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提问:根据材料,你对教材中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表述的理解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一直接触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这段材料明显说明“老农”并不知道中华民国的成立,因而问题的答案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没有深入人心,所以我们不应迷信书本教材的总结性评价,必须结合材料,依据材料的实际情况得出结论。

民谣、对联、故事、论述、图片……史料是丰富多彩的,人物、视角的不同展现出多样化的历史画卷。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开发、积累形式多样的史料既有助于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史料教学的路上,我们一直在不断前行。

[ 参 考 文 献 ]

赵文龙.史料的选择和使用 [J] .历史教学,2009(9).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意识培养有效教学
运动训练中足球技战术意识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高中体育教学要注意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走进农村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试析安全生产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