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结合 以文释史

2017-06-20 14:15吴斌斌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效教学初中历史

吴斌斌

[摘 要]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史始终存在紧密的关联。通过文史结合、以文释史的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借助相应的文学作品,了解历史背景,解读历史事件,触摸历史本质。

[关键词]初中历史;高效教学;文史结合;以文释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7801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以及发展的基本趋势,同时还需要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文学作品既来自于生活,同时也映射了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特征,因此在传承的过程中必然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史始终存在紧密的关联,在针对历史的研究中,文学作品也是重要的史料之一。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实现文史的有机融合,通过以文释史的策略充分发挥文学作品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功能。

一、基于文学作品,了解历史背景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一部分历史事件所发生的背景很多时候被一带而过,然而,对于初中生而言,掌握了历史背景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诱因,因为这是形成历史表象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文学作品往往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比如在诸多古诗中,都存在较为细致的时代背景描写,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适当在教学中穿插文学作品。

例如,在教学《唐的盛衰》时为了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盛唐的时代背景,笔者向学生朗诵了杜甫的名诗《区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通过对诗文的释义,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到杜甫眼中的“开元盛世”,了解到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繁荣景象,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更深层面的了解,由此形成了丰富的历史表象。

杜甫的诗句既有个人情感的表达,同时也是对时代景象的真实描述,因此具有“诗史”之称。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借助杜甫的诗句,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使学生可以精准地把握“开元盛世”的时代背景,同时为之后的教材重点的高效化学习奠定扎实的根基。

二、通過文学作品,解读历史事件

对于历史表象而言,历史事件的概况是其中的重要构成。因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必要在部分历史事件的起始环节加入适当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去了解这一事件的时代背景以及主要概况。

例如在《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一课的导入环节,笔者借用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这首词。在这首著名的诗词中,对于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苦以及重重阻碍都做出了非常细致的刻画和描述。通过对这首词的释义,学生对当时参与长征的红军队伍的规模、气势以及长征的艰苦程度等都有了更深层面的认知和了解,真切感受到红军战士顽强的革命意志,为下一阶段的历史学习奠定了扎实的根基。

在上述案例中,正是因为穿插了毛主席的诗词《七律·长征》,学生可以更直观、透彻地了解红军长征的经过、始末以及重要意义。

三、借助文学作品,触摸历史本质

通过对相关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深度了解当时的社会形态。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善于在历史事件中穿插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对相应文学作品的解析来揭示当时的社会本质。

例如,在教学“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这一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可以引入《药》这篇小说。这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写实小说,以辛亥革命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小说在描述的过程中存在两条线索,一明一暗,当革命烈士夏瑜牺牲后,他的血被做成人血馒头而成为治疗华小栓的“药”,通过众多茶客之间的谈论,体现出普通群众对于革命的不理解。由此也深刻地反映出资产阶级摆脱不掉的局限性,因革命并未深入到普通民众,导致革命缺少了扎实的群众基础,这也就是革命失败的关键所在。

在上述案例中,由于学生熟知鲁迅先生的这一文学作品,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他们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能使其在这一阶段的历史学习更具体、更形象。

总而言之,文史之间始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相关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有效诠释、深度了解历史事件,一举两得。在新课标中,特别强调了历史所特有的人文性以及艺术气息,要求引导学生借助文学作品更深层面地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学作品,汲取古人智慧。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高效教学初中历史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