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广西油茶业发展初探

2017-06-22 14:41廖兵
河池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茶油油茶广西

廖兵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民国时期广西油茶业发展初探

廖兵

(淮北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民国时期广西油茶栽培普遍,形成了榴江、融县、平乐等油茶大县。因“风土适宜,种植普遍”,广西成为全国油茶的主要产区之一,梧州曾一度成为全国茶油出口的最大集散地。广西油茶不仅产量大,而且品质佳,价格高,栽植技术也比较成熟。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农业科学知识缺乏,油茶加工技术滞后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广西油茶业的进一步发展。综合考察民国时期广西油茶的生产、栽培、加工等状况,不仅有助于窥探这一时期广西油茶业发展的历史概貌,而且对当今广西油茶事业的发展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广西;油茶生产;油茶栽培;油茶加工;民国时期

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别名茶子树、茶油树、山茶,属山茶科植物,是我国重要的林产。在清代,广西油茶栽植已较为广泛,现存的志书中均有相关记载。如,清雍正《广西通志》载,柳州府“茶油树,各州县出”[1]2851;《马平县志》载:“茶油树,间有植者”[2];《兴安县志》载:“茶油子如栗,榨油甚清,可使食,点灯良”[1]2840。进入民国后,随着中外通商的深入,应海外市场需求的刺激,油茶种植在长江以南地区迅速铺开,桂、粤、湘、赣、闽、鄂、蜀等省均有栽种。其中“广西风土适宜,种植尤为普遍”[3]36,广西遂成为全国油茶的主要产区之一,每年茶油产量和出口量甚大。借助于毗邻港粤,顺江达海的优越区位,梧州曾一度取代汉口,成为民国时期全国最大的茶油出口集散地。油茶因其种植简单、价值高、用途广而受到广西农民的普遍欢迎。经过长期的实践,广西农民创造出了一套成熟的油茶栽植方法,但同时也存在着加工技术粗糙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民国时期广西油茶生产概述

民国时期,广西油茶种植面积较大,分布比较集中;品种以油茶(小板茶子树)和大油茶(大板茶子树)为主,品质以贵县、梧州为佳;广西茶油因产量巨大,直接带动了出口贸易的兴盛,其产值仅次于桐油;茶油市场价格较高,平均价格比桐油高出1元左右,更是上等油毡米价格的2-4倍[4]538-546,其利“百倍于农田”。正是这种利益的驱动,使得广西油茶种植获得迅速发展。

1.1 种植面积与产量

由于油茶对于土壤无特别要求,不论黄土、砂土、高阜旷野均可种植,且无须中耕灌溉施肥,因而省去了不少管理环节,再加上价高,因此受到广西农民的欢迎,全省各地均有栽植。民国时期,在广西的桂林、柳州、南宁、梧州、百色、龙州等六大林区中,除龙州区分布较少外,其他林区均有大量种植。其中公私营林场或私人林地,普遍以与油桐、松木混种的形式进行栽植。在全省11个国有林场中,就有6个林场属于茶桐松混植类型[5]238-248。

为扩大对荒地的开垦,1927年至1932年,桂省政府以发放荒地的形式鼓励团体和个人进行垦殖,共发放荒地面积达237 000余亩。这些荒地大多用于栽植油茶、油桐、松木等的混交林。其中,私人垦殖公司、合作社等团体领垦的有18家,种植面积达56 240亩;以私人名义领垦的有30处,种植面积达15 031亩。同时,还出现了专业的油茶垦殖公司。如永益公司,于民国22年领垦2 341亩荒地后,全部用于种植油茶,投资金额达15 000元[5]238-248。

种植面积的扩大,推动了广西茶油产量的增加。我国油茶栽植“首推桂湘皖三省,三省中尤以吾桂省栽植最盛,年产茶油二十余万担,占全国产量五分之二。”究其原因“桂省气候土质,均宜于茶树之制造,故每年茶油之产额较其他各省为丰。”[6]71据《广西年鉴》(第一回)统计,广西茶油年产量达218 050担,价值4 456 220元;全省茶油出产主要以桂林、平乐、柳州、富川、蒙山、融县、南宁、苍梧、贵县等地为集中。尤以榴江、融县、平乐等地为多,占了全省年产量的71%。其中榴江年产量约125 000担,价值2 500 000元;融县16 000担,价值320 000元;平乐14 300担,价值313 940元[5]252。

1.2 品种与品质

油茶按其果实的外形可分为两种,即油茶(小板茶子树)和大油茶(大板茶子树)。前者,果实细小,表皮稍厚,并带暗褐色,含油量较多,每百斤干茶子,可榨油24-27斤,油色稍暗;后者,果实圆大,皮薄略带黄色,内含茶子稍大,约有一至五粒,每百斤干茶子可榨油20-23斤,油呈黄色并稍透明[6]72。广西栽植的油茶大多以小板茶子树和大板茶子树这两个品种为主,其中尤以小板茶子树为多。就品质而言,“以贵县木格油茶及梧州大油茶最为完美,因其色泽鲜淡,品质纯良,次为百色、南宁、平乐、桂林油茶。”[6]981936年,农学工作者陈公弼对广西各地的茶油进行了酸值、碘值等成分分析试验,其结果如表1:

表1 广西各地茶油成分分析

注:列表数据来自陈公弼的《广西茶油之分析》,1936年。

由表1可知,贵县和梧州两地茶油的酸值是最低的,分别仅为0.58和0.72。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酸值是衡量茶油品质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即酸值越低,茶油的品质越为优良。此外,贵县和梧州两地茶子在含油量、矿物质等指标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如20世纪30年代,许炳熙对安徽歙县雄村油茶的试验结果显示,该地所产茶子含油量为43.56%[7]28,而同时期,陈公弼所测广西贵县和梧州的茶子所含油量均达45%以上;又据日本人迁本满丸对湖南茶子的试验,结果显示湖南长沙茶油的矿物质含量为2.21%,而陈公弼所测贵梧两地茶油的矿物质含量则分别为2.42%和2.43%,即比长沙所产茶油的矿物质含量要稍高[6]78。

1.3 贸易及价格

民国时期,油类在广西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以1927至1931年为例,据广西三关统计,五年间,广西出口商品中,按货值百分率计算,尤以油类为最多,占29.05%[5]383。而在油类中,除桐油外,首推茶油,每年出口约30万担,占全国茶油出口量120余万担的1/4,价值达数十万两(详见表2)[3]36。事实上,在民国中前期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广西茶油出口量均稳居全国第一,所占全国的比重基本保持在50%以上,特别是1927年占比高达85%。至1932年,广西茶油输出量猛增至3 575 594担,货值达620 126元;1933年为3 135 602担,货值458 737元[4]528。桂省茶油出口如此之巨,以致国内茶油之输出地渐由“以汉口为中心地”转变成以梧州为中心,梧州遂成为全国“油茶贸易之大市场”[6]71。

民国时期,广西茶油出产地以桂林、柳州、百色为集中;输出地则经历了三次变迁。即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广西茶油大多以内销为主,输出量“各省八成,港二成”[5]41。此后,随着西方对茶油用途的发掘,茶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医药、化学等领域,从而刺激了对茶油的需求,广西茶油输出市场遂由国内逐渐转向了国外,“多销往英德美三国”[3]36;而欧西大战爆发后则多销往日本。究其原因,我国出口的茶油,“未经提炼,油质粗劣”以致“受外人百般挑剔”,而日本商人则趁机在茶油集中的汉口、长沙、梧州等地,以低价收购我国茶油,运回国内加工精炼后,再转输他国,从而导致我国对欧美的茶油出口受极大之冲击。

表2 广西三关(梧州、南宁、龙州)及全国出口茶油数量与货值表(单位:担,海关两)

注:列表数据来自《广西年鉴(第一回)》,1934年;《中国茶油产销概况》,1934年。

就市场售价而言,茶油的价格是相当可观的。其出口售价常年保持在每担“十八元至二十八元不等”[6]73,国内售价亦极为有利。以1934年南宁物价为例(详见表3),茶油全年的平均单价高出桐油近1元。在价格昂贵的月份,茶油的价格更是高出桐油近6元。与传统农作物相比,茶油的利润更为丰厚。如,以农产中价格较高的上等油毡米为例,其平均价格仅为5.8元/百斤,而茶油则高达16.3元/百斤,后者是前者的3倍。

茶油不仅价高,而且收益长。桐、茶混植,但“桐收获期只三四年至五六年,茶收获期则达三四十年至七八十年,其比例为一与十之比”。显然,“就一般人民观念言之,桐系短期收利物,而茶可长期享有”,以致农民“所注意者,多在茶而不在桐,与谈种植,则盛称某人有茶山若干,某年茶子如何丰收,一若不知有桐者。”[8]8诚然,由于油茶种植的收益长,价格高,使得茶山拥有量的多少已经成为衡量农民财富多寡的重要标志。所谓“靠山,吃山”,对于多山的广西来说,茶油之利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表3 民二十三年南宁物价表(单位:国币元/百斤)

注:列表数据来自《广西年鉴(第二回)》,1936年。

2 油茶的功用

油茶全身都是宝,其用途之大,让人瞠目。就其材质而言,由于质地坚硬,纹理细腻,难割裂,可用作各种农具、洋伞及手杖之把柄以及运动器具、镟作、梳节等;油类压榨的榨木楔,亦用此种木材。此外,枝叶还可作薪炭。至于茶油,则用处更大。其最大用途,为供给日常食料之需,即茶油经熟制后,能直接食用。同时,茶油还可作染料、燃灯、妇女润发之用,并作为制烛、肥皂及生发香油配制的原料;在医药上可治疗癣疥;涂器具上能防铁锈以及为机器油之代用品等[3]42。茶油用途之广,可见一斑。但陈公弼认为,茶油用途广泛,这是在中外通商之后,在中外未通商以前,油茶仅行销于国内,用做食油,灯油及旧式生发香油,“迨西商东渡后,油之为用,乃渐为外人所重视,颇为趋用。”[6]71同时,陈公弼还对茶油的用途进行了试验。如用熟制法和日光精制法试验肥皂制造。试制出的肥皂“色白质坚,无油茶气味”,“外表略带光泽,洗涤时易起泡沫,可作各种洗涤肥皂用”[6]95。然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茶油则主要用于食用和做灯油。“茶油最大用途,为供给吾人日常食料之需”[3]41。据广西省政府统计局于1934年对桂省78县进行的农村经济概况调查显示,桂省农民食油以猪油、花生油为最多;茶油次之,约占11.61%;灯油以洋油为最多,桐油、茶油及松香各约占百分之十。在百色、凤山、东兰等花生油较少的西北部地区,农民则以茶油代替花生油,以为食用[4]291。

3 民国时期广西油茶栽培技术

民国时期,广西农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油茶栽植技术,对栽植时间、土壤和地形的选择、整地、播种方法等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总结出了比较成熟的混交林栽植法,此法“甚合乎经济造林之原理”[5]249-250。

(1)土壤及地形的选择。油茶的适应性非常强,对土壤无特别要求,不论黄土、砂土、高阜旷野均可栽植,因此广西农民多利用不宜耕种的土坡荒地进行栽种。但在某些地区,农民在栽种时对土质的选择也颇有讲究。如苍梧、蒙山农人在栽植时,多选表土色泽黑润且富于腐植质的土地,这样可使油茶发育旺盛,产量较多,且寿命也较长。如果栽于松软的黄土,则树形矮小,寿命也较短[3]38。另外,油茶栽植的地形也是有选择的。油茶通常喜欢生长在稍倾斜的山麓,峻峭的山顶则难于成活。为此,一些农民常将油茶栽植在“表土深而质轻松之山麓,或倾斜度小之山丘”[3]46,更具头脑者则将油茶栽种在东南方向。

(2)整地。融县、三江等地农民多将地面翻过打碎后,再下种油茶。其具体做法是:于先年秋冬天选取肥沃的山地,将草割下,用火烧过,然后开锄。锄有宽口窄口两种,凡石砾较多者则用窄口锄,较少者则用宽口锄。锄深七寸许,翻起土块,将草根覆于下面,经过冬天至次年二三月间,将土打碎,点种杂粮,并同时点种桐、茶。在整地过程中,开山的工作量最为巨大,耗时费力。为此,广西农民采用补助法、包工法、雇佣法等办法来开挖山林,平整土地。补助法,即由土地主人以补助食用和种子的办法,聘请工人来开山种植。工人开山后种植杂粮,兼种桐、茶,收获后杂粮归工人所有,桐、茶则归主人;次年再种杂粮,但主人不再补助,两年后桐茶渐长,不再种杂粮,桐、茶归主人管理。包工法,即圈定若干土地,订定工资,包给工人开挖;雇佣法即按工给资,普通每工东毫三角,包括食用在内[8]6。

(3)播种时间。据陈公弼的《广西茶油之分析》记载,桂省“油茶每年二三月即播种,四五月发芽,每株横植,大约相距一丈,逐年耕锄一次。”[6]72-73其实,关于油茶播种的时间,广西各地因气候的差异而有所区别。油茶播种期一般分为春秋两季,春季播种时间一般在二、三月份,四、五月发芽;秋季一般在八九月份播种,十、十一月份发芽。桂林、融县、柳州等地,因气候较为寒冷,农民大多选择在春季播种。如果在秋季播种,到了冬季发芽,则幼苗有受冻害的危险[3]45。而气候较为温暖的南宁、苍梧、贵县等地春播和秋播皆有。

(4)播种方法。广西农民在播种时一般采用点播法。具体做法是:播种前将种子浸水三四天,以促进发芽力。播种时,每间一二寸,播种一粒,覆土二三寸;一般以一人插孔,一人下种和盖土,待种子播下后,再用圆木压实,并作保护层,以防阳光直射,减少蒸发。按此法播种,每亩地可播六七磅[3]45。

此外,在植茶过程中,广西农民经过长期的实践,创造出了混交林植茶法。据《广西年鉴》(第一回)记载,桂省农民在植茶过程中多与油桐作混交林,迨桐树凋敝后,油茶树可以继续长大成荫,此法“甚合乎经济造林之原理。”[5]249-250何家珍在《广西油茶之研究》中也指出,在苍梧,农民多将油茶与松树为混交林;在桂林、蒙山、柳州等地,则多与油桐合栽,其好处是“地固可源源收益,而不致荒弃,且可保护地力也。”[3]38混植的方式,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将油茶与油桐混植,有的则将油茶与松树混栽。混植林木的差异,完全取决于各地的气候和物产以及农民的种植习惯。民国时期,广西的公私营林场或私人林地,普遍存在油茶与油桐、松木混种的情况。在全省11个国有林场中,就有6个林场属于茶桐松混植类型[5]238-248。

除与林木混植外,在融县、三江等地还出现了油茶与花生、包粟、木薯、红薯等杂粮混种的情形。在融县、三江等地种植桐、茶,必兼种植杂粮,已为普遍的惯例,因此普通人多视杂粮为近期收获物,桐子为过渡收获物,茶子则为永久收获物。其混种的具体方法是:于每距离七八尺处,挖一深二三寸,阔四五寸之小穴,放桐子二三粒,茶子四五粒,亦有放茶子十数粒者,放种后用土覆过,并插签一支以为标志,免于除草时划伤幼苗,穴外隙地则种植杂粮[8]5。

混交林植茶法是广西农民的一大创举,是广西农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充分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发挥林业效益的好方法。尤其是与经济价值较高的油桐混种,可极大地提高土地的产出。油桐作为当时桂省第一大特色出口农产,其价值“真如黄金”[9]29,而与比其价格更高的油茶混种,无疑“金上贴金”,可使农民的收益实现倍增。混交林植茶法充分体现了广西农民的勤劳与智慧。

至于油茶的管理,则比较简单,只需每年七八月间除草一次,“隔年施行中耕,追肥亦不必年施一次,虫害极少。”[10]18

4 民国时期广西油茶的加工

民国时期广西的油茶加工,主要是榨制茶油,用途主要为食用和做灯油。中外通商以后,随着西人对茶油用途的发掘,刺激了广西茶油的出口。“桂省茶油每年产量达二十余万担,除一部分供国内使用外,其余则经梧州海关输出到香港、台湾、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每担价格自十八元至二十八元不等。”[6]73茶油的大量出口,促进了油茶加工业的发展。陈公弼的《广西茶油之分析》记载了桂省农民对茶油的制取经过,其制取的程序大致如下:

霜降前后,待茶果表皮颜色渐枯黄且带暗褐色或樱黑色时即可收采。摘下来的茶子水分较重,需要晒干。即先日曝3-4日,待茶子变为深黄色,即表示干燥,但通常只能晒至淡黄色。然后放到炕上烘烤,即将茶子放到竹篾编成的炕床上,铺开,以微火焙烘,约经两昼夜,待大部水分脱去,方可进行研制。用石碾以研细,转碾的动力,多用畜力或山溪的水力。茶子碾细后,遂为茶粉,再纳入甑中蒸煮,约蒸二小时,待热力已透,即可入竹围印出成饼,以待入榨。榨器用松木或樟木制成,榨膛的直径约为一尺五寸,将茶饼横砌其中,插入木楔,用力槌楔,油即流出[6]75。

民国时期,广西榨油事业颇为发达。以融县、三江为例。两县榨油之处甚多,有商营者,有自榨者。商营者系收取各处桐、茶雇佣专人榨油;自榨者系经营山场较大之家自营,或合数家共营;其数量不多者,大率将子售与他人不自开榨,榨成油之后,用长圆形之篾器载运外售,其销路一上桂林,一下柳梧,二县每年生产约达二千余万斤[8]7-8。可见,民国时期广西榨油业之繁盛,交易之活跃。

然而,在传统榨油业兴盛的背后,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隐忧。由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土法榨油工序比较复杂繁琐。初步统计,传统土法榨油,大工序共7步,小工序则多达十多步。从收籽到出油,所需时间约为一周左右,效率十分低下。广西利用土法榨油,“出品既劣,产量亦低,每年榨油损失不下十余万元”[3]50。农学专家鞠孝铭认为土法榨油存在七大弊端:(1)榨之压力甚小,籽实含油,未能尽出;(2)中含杂质,品质低劣,色泽不鲜;(3)稻草包裹油饼入榨,致生浑脚;(4)与它种油类(如桐油,菜油)共榨,易使品质不纯;(5)榨灰难于除尽,损害油质;(6)榨木吸油,消耗甚大;(7)费时甚多,效率较低[11]78。由于土法榨油工艺落后,榨出的茶油质量粗劣,以致出口时受外商百般挑剔,日商则趁机与我争利。

5 民国时期广西油茶发展的制约因素

民国时期,广西农民虽然在油茶栽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茶油在出口创汇及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其发展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和严重的危机。如在播种方面,农民“多不讲究选种,只以多放种子为唯一办法,然桐、茶种子肥瘠涨缩不一,且空粒甚多”农民多不知“用水泡浸,除去其浮面而取其沉积底者”[8]5;在栽种过程中,农民不加选择,山谷、平地、小丘等处均有栽培,其中很多栽植在表土浅,碎石多的黄土地上。同时由于懈于除草和中耕调护管理,导致树难繁盛,产量较低。此外,在茶油榨制时多较粗率,茶籽中的杂质不加选择;储藏时,又任其发酵霉烂;烘烤时,火势复过高,以致油色厚,品质欠洁,不合应用。对此,何家珍警告说“倘若吾人犹不猛醒,急起直追,锐意改良造林法及榨油法,则油茶事业前途,何堪设想,目睹油茶再蹈丝茶之覆辙,可不惧哉。”[3]36-50

对于桂省油茶发展存在的问题,陈公弼也委婉地指出“吾省油茶,每年仅产二十余万担,为数尚少,若能从事提倡,广加扩种,改良栽培,设立大规模之榨油厂利用新式机械,以榨取油茶,增加其出产量,同时并讲求精制方法,此业前途,大有希望也。”[6]95

可见,农民思想上的墨守陈规,种植与管理方面的粗放,加工技术的滞后以及政府提倡力度不够等是制约广西油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此外,相对价格较低也是广西茶油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历年广西和全国茶油出口量值和货值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广西茶油年出口量占全国的比重基本保持在50%以上,但出口货值所占的比重往往低于50%。以1924年为例,虽然该年广西茶油出口量值占全国的84%,但货值却仅占66%,低了18个百分点。究其原因固然有加工方面的不足,季节性的价格波动以及外商垄断等因素所致,但也有自身方面的一些主观因素。如,一些不法商人为谋取暴利,在茶油中“间复参杂他种油类”[6]71,以致油质下降,出口时受外商挑剔压价。茶油掺杂掺假现象在广西和湖南尤为剧烈。据湘桂铁路理事会于1943年发布的消息称“本路行军用之轴油,因外货来源断绝,乃用茶油代替,成绩颇著。此项茶油向在湘桂两地搜购,并无困难,惟因油价高涨,商人牟利,十之八九均惨入桐油,不合行车之用。本路曾就购进之茶油加以化验,几无一不有桐油反应,且含量多至5%以上,情形颇为严重。”为此,中央要求湘桂铁路理事会转洽湘桂两省,要求厉行查禁[12]。

6 结语

总体而言,民国时期,在市场巨大需求的刺激下,广西农民因地制宜地发展油茶种植,获得了较快发展,在种植、产量和出口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尤其是农民农业科学知识的缺乏以及油茶加工技术的落后,使得广西油茶产业的发展比较粗放,从而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发展。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业发展深受传统社会的制约,具有较大的历史局限性;而对于身处其中的中国农民来说,自然也难以真正实现植茶的科学化。可喜的是,今天的广西茶农已经掌握了先进的植茶技术,并推动着广西油茶产业朝着集约化、现代化的方向快速迈进。特别是近年来,广西油茶产业发展迅速,油茶生产综合实力已跻身全国前三强。然而,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广西油茶产业的起步是从民国时期开始的。正是这一时期创造的一些好做法,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农民创造的混交林栽植法,对当今广西油茶套种技术的发展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谢启昆.广西通志[M].胡虔,纂.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2]舒啓修.马平县志[M].吴光昇,纂.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3]何家珍.广西油茶之研究[J].农学会刊,1937,(1):34-51.

[4]广西省统计局.广西年鉴(第二回)[Z],1936.

[5]广西省统计局.广西年鉴(第一回)[Z],1934.

[6]陈公弼.广西茶油之分析[J].理科年刊,1936(1):70-98.

[7]敏介.湖南之茶油业[J].实业杂志.1932(175):27-34.

[8]陈大宁.考察三江融县林业状况报告书[J].广西农林专刊(附载),1935(2):1-12.

[9]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东南区广西临时分处.昭平农村经济及手工业概况[Z].昭平县民众自卫工作委员会经济部,1935.

[10]吴志曾.油茶造林的理论与实际[J].农业推广通讯,1939(4011):17-19.

[11]鞠孝铭.湖南茶油之产销[J].中农月刊,1946(7-8):74-78.

[12]佚名:湘桂两省严禁茶油参杂[J].湘桂周刊,1943(253):3279.

[责任编辑 韦志巧]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xi Tea Oil Industry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LIAO B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Society,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Camellia oleifera in Guangxi was very common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had formed the large Camellia Counties,such as Ruijiang,Rongxian,Pingle and so on. Due to “appropriate climate and widely planted”,Guangxi had become one of the main producing areas of Camellia,and Wuzhou had become the largest center of national tea oil exports. The Production of camellia oil in Guangxi was not only Large,but also good quality ,high price and planting technology was relatively mature.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e lag of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issues,which had restrict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Guangxi oil tea industry.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about the production,cultivation and processing of Camellia oleifera of Guangxi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which not only help to spy upon the general outline of the development of Guangxi oil tea industry during this period,but also can give certain enlightenment for todays’ development of Guangxi oil tea industry.

Guangxi; Camellia production; Camellia cultivation; Oil tea process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S-9

A

1672-9021(2017)02-0043-06

廖兵(1983-),男,广西桂林人,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2016-12-24

猜你喜欢
茶油油茶广西
广西贵港
林安娜 茶油飘香 绿色扶贫
茶油果
茶油飘香
油茶芽苗嫁接育苗技术
高产油茶的整形修剪技术
永胜油茶的深情厚意
“四化”举措做大做强油茶产业
茶油氧化过程中紫外吸收光谱特性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