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旨在唤醒“每一个”

2017-06-22 14:41文|王
教育家 2017年18期
关键词:北京市师生学校

文|王 静

教育,旨在唤醒“每一个”

文|王 静

作为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承载了认知、塑造、教化的功能,它是一种修饰心灵的艺术,是对“沉睡巨人”的唤醒。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标签,个性的不同、习惯的迥异,让社会这个大集合出现了交融与分化。人生于世,会被赋予多种角色,而“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学习是一项具有奠基意义的、终身性的事业,学校教育给人留下的印记也将是永恒的。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历经近百年岁月变迁,始终坚守在教育的最前线,伴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学校不曾停止探索的脚步,在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管理途径等方面不断创新、完善,致力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

以人为本,精准定位

人,是基本的行为主体,也是教育活动的本初对象。对二十二中而言,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才是其追求的根本目标与价值取向,这是学校尊重理念与人本意识的觉醒。“谋师生根本发展,求学校至臻育人”体现了学校的自我定位,也是其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引。“至臻”是学校孜孜以求的育人境界,通过长期、深入的教学实践,在这片天地里,师生的主人翁意识日益得以强化,其权益也在逐步扩充。

归根结底,教育的目标是“人”,教育的成果也是“人”,以人的发展推动学校前进是最优化的教育生长方式。天然的使命感与教育良知驱动学校不忘初心,不惧挑战,始终将师生利益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让自己成为促进师生发展的“服务者”。

在生源方面,二十二中并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正是这种劣势激发了学校的原生动力,磨砺出“再加工”的突出能力。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钻石,教育就是雕琢打磨,使之发出璀璨的光芒;学校则像是一台显微镜,去尽力发现与放大每个学生的特长,给予其足够的“用武之地”,使他们在学校里得到“重塑”,让原本普通的孩子变得“特殊”,实现完美的蜕变。除教给学生学科知识、学习方法、基本技能之外,学校还应更多地关注其思想与价值观的构建,让他们学会如何学习,懂得怎样与人沟通,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培养核心素养。

在教师层面,学校秉承尊重原则,提出了“不求人人都成骨干教师,但求人人成为特色教师”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鼓励教师充分认识自我,发掘自我,提升自我。并鼓励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以便真正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不被时代淘汰,不被重压消磨激情,时刻保持一名教师应有的昂扬姿态。

另一方面,二十二中坚持以“科学、人文、绿色”为导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学校理想紧密结合,使管理变得“有据可依,有理可循”。“科学”是指学校的教育要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遵循科学的方法,尊重师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有工作都要以此为前提与标尺,不能随性而为;“人文”则是指以师生为本,在刚性的管理和人文管理中找到最适合的结合点,用情怀去感召、带动师生奋勇争先,进而让每一个学生和老师都能在学校得到最适宜、最充分的发展,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让师生自由畅快地呼吸,是学校这个家园理应承担的职责,“绿色”的管理即是提倡低碳生活,培养学生环保、绿色理念。学校努力让“绿色”成为校园的主色调,让师生被绿意环抱,在改善其学习、生活环境的同时,使其深刻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环保观念与行为模式。

此外,学校还积极搭建合理的组织结构以保障学校的正规化运转,管理层与普通教职工之间“优势互补”,科室之间“取长补短”,学校秩序井然,运转高效。

用“翻转”叩响课改大门

课程是主要的教学媒介,如何保证课堂效率与课程实施效果是学校需要思考的关键点。在美国率先流行起来的翻转课堂,是学习方式的一场革新。所谓翻转,即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从2013 年的微课进课堂到2016 年初一、高一各两个实验班实施翻转课堂,从教师技术、理念、实练培训到32 位教师熟练运用翻转课堂,学校的教学改革可谓层层深入、“窥得堂奥”。

在二十二中人看来,“翻转”是方法,是手段,是工具,“翻转”课堂“翻转”的是理念,是方法,是学生意识和评价方法。

其一,理念的“翻转” 借助翻转“推翻”教师原有固化的教育理念,“转换”教师教学行为,是学校开展翻转教学最重要的原因。“翻转课堂”的特别之处在于课堂教学时空的转换和教学主体的变换,其蕴含的教育观念是“学生本位”和“学生主体”。这就清楚地告诉教师,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确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归还给学生,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所要做的就是适时地“进”与“退”,减少课堂的占有,当好引路人。

其二,教学方法的“翻转” “翻转教学”得益最大的是学生,而挑战最大的是教师。在“翻转课堂”里,教师除了要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进行把控外,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对教学内容做二次处理,要因材施教,为学生做选择,为学生做取舍,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针对性;教授方法除了讲究科学、精准外,还必须注重多样性。“翻转课堂”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由原有的教师教授为主变为以学生的学后交流、教师指点解疑和指导作业为主。教师要借助技术的力量,通过网络进行相关学习信息的汇总处理,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制订、组织课堂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思维与技能,要进一步提升教学智慧、教学能力和教学民主意识。

其三,学生意识和评价机制的“翻转” 既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那么他们就要树立“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认识到学习首先是自己的事,自己是学习效果的第一责任人,要从心里萌生对未知的渴求,主动、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而“翻转课堂”的实施,还必定会带来评价机制的改变:对教师的评价除了教学策划、组织、指导等工作的达成度外,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教师视频课程的点击率和共享度。相应地,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也有了新的衡量,与以往不同的是,在评价过程中更注重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自主能力”的提高、“自我调整”的顺畅等非智力因素的关注和引导,对其学习积极性和合作性加以评估。

>>“翻转教学”学生培训

>>翻转课堂

正如二十二中一位教师所言,“ 翻转课堂是一种手段,能够增加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和接触时间,它是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翻转课堂的老师是学生身边的‘教练’,不是讲台上的‘圣人’。”这体现出了翻转的“真实面目”和价值诉求。

因为翻转,课堂不再是学生的束缚,而是他们放飞思绪、张扬自我、感知世界的窗口。在此间,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一种探求、合作的精神与态度,这种课堂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气息,它能够激发出学生的热情与潜力,于无形之中增强他们的自信。

艺、体共进,铸“匠心”品牌

发展是具体、实在的,而不应只是愿景。为将办学理念落到实处,北京二十二中以“金帆乐团”和校园篮球队为齿轮,推动学生在追梦道路上愈行愈远。

艺术是要“走心”的,音乐具有无限的感染力,它能够与灵魂产生碰撞,演奏出最动人的乐章。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金帆交响乐团,其前身是1994年成立的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室内乐团,2004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命名为“北京市学生金帆艺术团”“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金帆交响乐团”。现有团员近130人,由中国交响乐团青年指挥家王琳琳先生担任艺术顾问及常任指挥。

数十年寒来暑往,在北京市教委、东城区教委及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多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的指导下,乐团始终保持着较高的音乐水准,是北京市最优秀的中学生交响乐团之一。在这支队伍里,学生们青春恣肆,指尖跳动的音符引人入胜,不管是日常训练还是大型比赛,都绽放出了别样的光彩。1997年至今,在北京市、区级学生艺术节比赛中,学校金帆交响乐团多次荣获管弦乐组一等奖的好成绩,2013年7月在捷克举办的2013布拉格之夏国际青少年艺术节中荣获金奖和最佳表现奖,2016年4月在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中荣获一等奖,乐团指挥高宝群、潘岳老师多次在艺术节比赛中荣获“最佳指挥奖”。

任何团队都需要杰出的领军人物,二十二中金帆乐团的成长离不开著名音乐家、指挥家黄飞立、徐新、胡咏言等人的悉心付出,他们的价值追求与学校谋求学生根本发展的理念相互契合,在长期的学生艺术教育中,他们不遗余力,使得乐团学生在艺术素养和演奏技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扬起金色的风帆,驶向成才的彼岸”,金帆乐团为学生撑起了一片金色的天空,让他们纵享艺术的美好,成长为非凡少年。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体育运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北京二十二中是国家级体育传统校、市级篮球传统校,学校于1988年成立了男子篮球代表队,通过对学生理论、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使学生热爱篮球,实现君子好“球”。学校男子篮球代表队常年坚持系统的业余训练,逐渐形成了自己快速、准确、勇猛的风格。虽然学生体质不是最佳,却多次斩获全国性比赛冠军,四十余次获得北京市级比赛冠军,十余次代表东城区夺得北京市运动会篮球比赛、青少年篮球锦标赛、“金帆杯”篮球赛冠军,还多次到法国、韩国、中国台湾等地进行访问比赛,获得好评。

多年来,北京二十二中篮球队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输送了大批篮球特长生,并向北京首钢、奥神等篮球俱乐部和北京手球队、皮划艇等队输送了多名队员,不仅为北京二十二中,也为东城区、为北京市争得了荣誉。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二中篮球队的现任教练即是从校队走出的球员,这体现了难得的“传承”精神,证明在二十二中的沃土上,共同的文化认同根脉相连。

现在,二十二中将目光锁定在了“国球”之上,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依然腾出专门的训练场,聘请专业教练进行手把手教学。短短时间内,学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未来一段时期,学校将继续加大对乒乓球的训练支持力度,争取早日将其打造成学校的另一个特色品牌。

深度联盟,合作共赢

为实现教育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二十二中与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开始了深度合作,共图教育大计。

北京市第二十一中学是东城区一所普通完全中学,坐落于安定门内的深巷之中,毗邻国子监与雍和宫。学校以“育人为本、师生共育;发展为本、求真务实”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求真、向善、唯美、尚勇之人”为育人目标,积极践行“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的育人追求。可以看出,其办学宗旨与二十二中不谋而合,这也是两校联盟的精神支点。

长期的深度合作,促使两所学校取长补短,互为融合,显示了强大的活力。

>>中德青少年音乐交流

>>与姚明“并肩”

导师制,是二十一中的主要教育特色。2009年开始的导师制,最初是数学老师以学科为基础,每人牵手1-2名在数学方面基础较好,但在其他学科学习上有困难或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通过对学生数学学科的指导,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指导。经过两年的实践,学校决定在全校一线老师中开展“牵手育人”活动,每位一线老师,牵手1-2名年级或班级的问题学生,通过定期和牵手学生谈话、沟通、家访,和班主任一起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

2011年,随着高中新课改的开始,学校将“牵手未来”工作正式变更为“导师制”,由任课教师直接负责几名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以落实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主要任务,在学生高中三年,全程参与,负责到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如何做人,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达成人人有导师、师生共育、全员育人的效果。

法语班也是二十一中的一张醒目名片。早在2004年,北京市教委和法国驻华使馆便签署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与法兰西共和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使馆关于北京市部分中学与法驻华使馆文化科技合作处合作办课余法语班的框架协议》。作为落实这项协议的7所中学之一,学校在高中创建法语实验班,延续至今,历时多年,取得丰硕成果。累计500多名学生学习法语,几十名高中毕业生成功赴法留学,先后被巴黎五大、马赛一大、萨瓦大学、蒙彼利埃三大、法国鲁昂工程师学院、图卢兹一大、圣太田等大学录取;逐步建立了中学生出国留学深造的培养机制;在法语课程建设上,已经建成从初一到高三法语选修课程体系及相应的保障机制;参与或组织了几十次中法文化交流活动,开阔了师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师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加深了师生对国际文化的理解。由于良好的法语办学基础,学校入选为全国首批8所法文课程班试点项目校之一,促使其法语特色办学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得益于联盟校的优质契机,学校将法语课程拓展至二十二中,为二十二中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互惠共赢。

教育之道,真理之路,阡陌纵横,坎坷不平。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以执着的教育精神鞭策自己披荆斩棘,一往直前,用师生视角审视自我,以无私“匠心”呵护师生成长,将人本主义的精髓化作理念指导,吹响青春的“集结号”,不放弃“每一个”,唤醒“每一个”,发展“每一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大的教育环境在变,细节化的教育方式也在变。第二十二中学的师生深知,真正的教育者要懂得坚持与守望,又故步自封,永葆好奇之心与探寻欲望;要经得起时光的挑拣与锤炼,为受教育者掌舵、呐喊。

猜你喜欢
北京市师生学校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学校推介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