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行为转化谈自己的心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7-06-22 10:07于玉
东方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课堂教育教育教学

于玉

摘要: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一大难题,对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也是教师都关心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对课堂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关注的同时,对课堂教学管理尤其是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明白分析晰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及其发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问题行为矫正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学生课堂;教育教学;课堂教育

课堂上學生讲话、做小动作、打瞌睡等,的行为是全世界教育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有学校的地方都存在这些现象。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不仅扰乱了教学秩序、破坏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惹怒了教师的情绪,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无视回避放任不管,而是要花些精力去思考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或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促进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和有秩序进行。

一、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界定

课堂问题行为,指发生在课堂上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这类行为主要表现为:

1、学习动力不足,消极抵制:表现为上课马虎,粗心大意,不是遗漏,就是曲解。老师提出的问题不积极回答思考,上课前没有思想准备,丢三拉四。在课堂上常常引起课堂骚乱,节外生枝。

2、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思想开小差、搞小动作、说话、吃东西、看课外书,玩手机和在书本上乱写乱画。

3、行为冲动:同学之间出现矛盾互不相让,情绪波动大不稳定甚至动手打架。无故迟到早退。

4、逆反心理:表现为和老师对着干,老师让默读,他非念出声,老师不允许说话,他非弄出动静。

5、厌学心理:由于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同时家长和老师也不够关注,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导致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的丧失,进一步逐渐产生回避困难的退缩行为,使其不能正视挫折,性格偏执。

以上种种问题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可分为两类:

外向性的问题行为:包括发出怪音、敲打作响、作滑稽表情、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和故意不遵守规则、不服从指挥、反对老师等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

内向性的问题行为:包括上课时凝神发呆、心不在焉等注意力涣散行为,乱涂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寻求赞许、期待、帮助的依赖行为等。

但无论是属于那种表现、哪一类的课堂问题行为,都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教师必须要很好地解决它。我们就必须明晰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

引起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大致包括三个方面,学生的主观因素,教师及家庭、社会环境的客观因素。

(一)学生因素

大部分都是由学生家庭原因或是学生本身的因素导致引起的。主要包括:1、生理障碍:如果学生存在视、听、说等方面的生理障碍,则会妨碍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在课堂上常常出现不敏感、不专心、反应迟钝、低沉,甚至烦躁不安、等问题行为重要原因。2、心理障碍:如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发生的转学、转校、更换班主任、不喜欢某位任课老师、小升初、初进高等事件,如果学生不能适应新环境,便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特征,如焦虑、沮丧、兴趣减弱、注意力降低、多动闹事甚至厌学等。这些特征严重干扰着学生的学习,也是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3、寻求关注:比如说:课堂捣乱只是为了引起教师或同学的注意。一些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发现自己无法从学习或竞赛中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承认,感到自己受到别人的关注太少,同时内心有着强烈的渴望别人关注的需求。他们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维持课堂秩序对问题行为比较注意,于是便故意地表现出课堂问题行为,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从而实现其需求的满足。

(二)教师因素

课堂问题行为虽然表现在学生身上,但实际上许多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有直接关系。1、教育思想失当。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譬如教重智轻德,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样,会引起学生逆反行为甚至对抗性行为。另外,一些教师对个别学生存有厌恶、歧视的态度,不尊重学生,处理方法简单、粗暴,这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他们产生消极、畏难的情绪,或激起学生反感,产生师生对立情绪,由此引发问题行为。2、教学管理能力差。教师缺乏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不善于处理课堂教学中的违纪行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教师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放任自流,在课堂上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也因缺乏接受教导或改正的机会而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2)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敏,处处设防,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滥用惩罚,学生在课堂上感到紧张与焦虑。这不仅无助于维持课堂秩序,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反感或对立。3、教学上的偏差,如:教学方法呆板、枯燥乏味、学生听课没有积极性;不了解学生,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讲课速度过快或过慢;表达能力较差、语言含糊不清、学生听不明白;教师缺乏活力,精神不振,懒懒散散等等这些问题都容易失去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引发课堂问题行为。

(三)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除了取决于学生和教师方面的因素外,还与社会环境影响有关。

1、家庭结构、氛围、教养方式等影响,都会影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父母不和、经常吵闹家庭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会表现出孤僻退缩、烦躁不安,甚至挑衅生事;父母对孩子娇惯溺爱、纵容放任,对其百依百顺,容易养成孩子任性、固执、以自我为中心,甚至玩世不恭、放荡不羁;而父母的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非常严厉,动辄打骂,则容易养成孩子弄虚作假、消极对抗、冷漠孤僻、情绪异常等。

2、社会的不良环境影响,如社会的不良风气、治安状况及媒体传播中的暴力、色情、凶杀等信息,会使一些学生模仿。这些行为也会延伸到课堂中,影响教学活动。

三、矫正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

当下,教育界对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问题,也是说法不一。我个人认为,要矫正好学生的课堂行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

(一)认识

认识,是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前提。任何课堂问题行为都涉及三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发生的时间及行为性质。问题一旦发生,教师在决策时应对这三个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考虑: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生,在什么时候,产生了什么性质问题行为;这一問题行为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妨碍教学活动。

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优秀学生也仍然会产生问题行为。关键是要认识到矫正问题行为由学生本人来进行,如学生自己不认为是问题行为,不仅看不到矫正的价值与意义,而且还会对矫正产生新的对抗性问题行为。

(二)改正

改正,是矫正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在这个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态度,然后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纠正。改正问题行为并非一时之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避免出现反复。因此,教师还要有相当的耐心。

(三)塑造

塑造,培养良好的行为模式养成周期需要21天。这不仅是矫正学生问题行为的理想目标,而且还要巩固矫正的效果。改正学生从消极方面着手,这只是行为矫正的一部分。理想的矫正不但要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还要在改正的基础上去塑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行为矫正才算完成。他包括认识、改正和塑造三个不可缺少的方面配合:

1、奖励多于惩罚的原则。奖励和惩罚是矫正学生问题行为最常用的方法,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首先想到利用惩罚手段,把惩罚作为最易使用的优选方法,这是不正确的。实践证明,奖励的矫正作用远远大于惩罚,多奖少惩对于矫正课堂问题行为能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2、坚持一致性原则。教师要尽量保持公平,对优等生的问题行为也要严肃处理。倾听和关注每一位学生,对于家庭关怀不够的学生更要给予爱和关注。教师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技术,比如眼神暗示,及时处理一些小的课堂问题行为,帮助问题学生保持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班级学风浓厚,师生关系融洽,课堂管理秩序井然,学生就会得到快乐而健康的成长。

3、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原则。课堂问题行为的根本矫正不仅在于改变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形成新的行为模式,而且要把良好的行为模式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与行动。这就要求在矫正过程中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以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自我潜能发挥的心理障碍,以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从而真正转变问题行为。尤其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行为,更需要进行心理辅导。

把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结合起来,无疑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只有在学生认识的前提下去改正、矫正、和塑造才是真正地转化。

参考文献:

[1]刘利群.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教学与管理,2000.

[2]岑国桢,李正云.学校心理干预的技术与应用.1999.

猜你喜欢
课堂教育教育教学
浅议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提高智障生计算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教育无处不在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浅析小学数学课程教育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