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
——以肖培东老师《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为例

2017-06-23 12:59陈泾霞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7年12期

陈泾霞

(新昌县城关中学,浙江新昌 312500)

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
——以肖培东老师《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为例

陈泾霞

(新昌县城关中学,浙江新昌 312500)

“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老师的朴素话语,在语文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尤其振聋发聩,它让我们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重新思考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读书”不仅应该是语文课堂开始的地方,而且还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语文课堂学习的基本方式,肖培东老师《植树的牧羊人》一课“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值得一线教师借鉴,并可引发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深度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读书;《植树的牧羊人》

钱梦龙老师说过,语文课就是要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朴素的话语,却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对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我们可以列出很多,除了读写听说的能力培养,还有思想道德、审美情感、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人生观和世界观等的教育,但最根本的还是要教会学生读书。抓住了这一条,其他的任务可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为“语文课程的教化功能是间接的、潜在的、润物细无声的,是学生自己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 来 、无 须 教 师 刻 意‘ 渗 透 ’的 ”[1]89。 面 对“ 乱 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教学现状,这种朴素的理念尤为可贵。作为钱梦龙的弟子,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践行着这一语文教学的理念。以下笔者以肖老师的《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为例,并结合肖老师的其他课例,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落实这一理念。

一、读书:语文课堂开始的地方

一堂语文课从哪里开始?有从师生自我介绍开始的,有从一个师生游戏开始的,有从师生拉家常开始的,有从一个动人的故事开始的,有从教师激情四溢的导入语开始的,有从一首歌曲或一段音乐、一个视频等多媒体开始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动起来,教师们是绞尽了脑汁,想尽了办法。

我们无意否定这样的开始,因为在有些课上,确实是需要这样的开始的。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开始大多是与语文学习关系不大的,是与当下学习的课文关系不大的。这样的开始,在公开课上用一用尚可,倘若自己的家常课也每天这样弄,肯定吃不消,也没这个必要。

在公开课的特定教学情境下,以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关系的方式开始教学,本无可厚非。但是,一般的课堂,我们觉得还是自然一些、朴素一些为好。

把读书作为课堂学习起航的方式,正是肖培东课堂教学的常态。

离上《植树的牧羊人》还有几分钟,肖老师就请学生看书,整个教室异常宁静,只有翻书的“哗哗响”。上课伊始,肖老师没有激情的导入语,没有炫目的声光电,只说:“课文大家都已经读过了。几遍? 哦,有说两遍的了。”这是一种肯定,又是一种期待,期待大家更多地去读书。

又如在上《在沙漠中心》时,有下面的对话:

师 同学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读过没有?

生 读过。

师 读过一遍还是两遍?

生 两遍。

师 好!有没有三遍的?

[有部分学生举手。]

师 好,了不起!有没有四遍的?

[还有三四个学生举手。]

师 真不简单!读书真的是不嫌多呀!

师 那好,我就听听你们读书读得怎么样。

我们能想象上课时的情景,肖老师请读过一遍的同学举手,请读过两遍的同学举手,请读过三遍的同学举手……从一遍到两遍到三遍甚至更多遍,学生的手举起又放下,放下又举起,直到最后还有几只手仍然骄傲地执着地不肯放下……那是无声的语言,生动地诠释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这既是鼓励学生认认真真读书,又极好地落实了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课标理念。

想想,一堂语文课,从琅琅书声开始,从哗哗的翻页声开始,这简直就是天籁,属于语文课堂的天籁,余音绕梁,超过了任何多媒体。语文课,可以有很多开始,但从读书开始,绝不会错!因为语文课就应该是读书的课!

二、读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

作为一堂阅读课,读书必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具体来说,教师要教给学生的是读什么和怎么读,即读法。钱梦龙先生在讲到自己的备课时说:“为了鼓励学生自学,我当时备课首先考虑的不是怎样‘讲’文章,而是自己怎样‘读’文章……所谓‘教’,也不是把自己已经认识了的东西全盘端给学生,而是着重介绍自己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自己到课文中去摸爬滚打 ,尽 可 能 自 求 理 解 ,进 而 领 悟 读 书 之 法 。”[1]42可见,钱老始终把“读书之法”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肖老师是钱梦龙老师的弟子,可谓深得其意,在《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中,他着力进行了“读什么”和“怎么读”的指导。

【片段一】教给学生概括记叙性文章的方法

师 请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

生 在一个荒漠上,一位牧羊人用毕生的心力种出了大片的林子。

师 多好的一句话啊!牧羊人在荒原上种出了大片的森林。这是一句非常概括性的语句,交代了人物、地点和事件,联系我们的标题就是“牧羊人在荒原上种树”。

师 再请看——我们的阅读提示,其实早已有所提示。

[学生齐读阅读提示一: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

这里,肖老师不仅指出了记叙性文章概括的要点,而且指出了概括文章内容要善于联系标题的方法,同时对重视研读教材进行了积极的引导。

【片段二】引导关注默读方法

师 再看阅读提示二,它有关学习方式。

[学生齐读:默读课文,注意做些圈点勾画。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标出段落层次。]

师 我们就把这句话画下来。

[学生动笔勾画。]

师 (请一学生)诚实地说,当初你看书时圈画了吗?

生(遗憾而又不好意思地摇头)没有。

师 我们在初中阶段,一定要学会读书方法。

师 文中写了“我”见牧羊人几次?哪次写得最简单?

生 (齐)三次。最后一次。

师 默读最后一次。注意可以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

这里,肖老师立足读法做了几件事:一是重视运用教材编者给我们提供的读书方法;二是了解学生对默读这一方法的运用情况,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学情支撑。

【片段三】教给学生默读的方法

师 你圈出了哪些词语或画出了哪些语句?

[学生朗读第19自然段的一句。]

师 你为什么画出这一句?

生1这句话写出了老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荒漠变成了绿洲。

师 很有道理。告诉我们阅读这篇课文要画出“荒原变化”的句子。

[教师板书:荒原变化。]

生2 第19自然段的第一句。因为从这句话和后面的时间衔接让我们知道老人把一生献给了植树事业。

师 对!这句话要画,不仅仅因为他说的理由,更因为我们通过这句话知道了写作思路。

[教师板书:行文思路。]

生3“每当我想到这个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这是抒情议论。

师 与文章的主旨有关。

[教师板书:文章主旨。]

师 想想我们的文章标题,想想还要画出哪些内容?

生4 第2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这是讲牧羊人特征的句子。

师 (总结)我们学会了阅读这篇文章要圈点勾 画“ 初 知 行 文 思 路 ”“ 荒 原 变 化 ”“ 牧 羊 人 特 征 ”及“体现文章主旨”的相关词句。

虽然教材提示中指出了“默读”要做的事情,但具体到一篇课文,却又是大而无当的。默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朗读”绝不仅仅是发出声音地 读 ,“ 默 读 ”也 绝 不 仅 仅 是 默 默 无 声 地 读 ,“ 其 应用要依赖文本体式等一系列情境,转化为依据具体 文 本 而 生 成 的 具 体 的 阅 读 方 法 。”[2]22肖 老 师 在这里做的就是“依据具体文本”把“默读”转化为“具体的阅读方法”,也就是应该“圈点勾画”出哪些词句,哪些词语才是“关键词语”,哪些句子才是“重点语句”,这是具体的方法。关于如何阅读,王荣生教授指出:“落实在阅读行为中,就是要看某一特定语篇的紧要地方,并从这些地方看出作者要 刻 意 表 达 的 意 思 或 意 味 来 。”[2]20在 这 堂 课 中 ,肖老师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哪些地方是“紧要地方”,并且读出这些“紧要地方”的“刻意表达的意思或意味来”。就“这一篇”文章,肖老师引导学生理出了 体 现“ 荒 原 变 化 ”“ 行 文 思 路 ”“ 文 章 主 旨 ”和“ 牧羊人特征”的句子,并给予最切实的方法指导。

钱梦龙先生说:“在我的心目中,语文课就是教读课。‘教读’,就是教学生读书并使之达到‘不需 要 教 ’的 最 终 目 的 。”[3]语 文 教 师 必 须 要 有 这 种“教读”的意识,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读书,让他们拥有适应实际生活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自己也必须要有开发相关阅读知识的能力。能否开发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能否“教会学生读书”的关键;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教“默读”也就是让学生默默地读了。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一个很大区别就是,一般教师也知道要教默读,但不知道“用什么”才能教会学生默读。只是让学生默默地去读是学不会默读的,就像虽然我们需要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但我们不能把学生扔在游泳池里,说“你们去游吧”。教师的价值即在此。

“语文教学如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自信心,使学生学会阅读,从阅读中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力,那么这种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现时发展,也必将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和终 身 发 展 产 生 重 大 的 影 响 。”[4]因 此 ,“ 使 学 生 学 会阅读”,不仅仅是一堂语文课要教的,更是面向“学生的后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师的责任重大,“语文教学必须着眼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能力和习惯。”[1]112读 书 ,理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

三、读书:语文课堂学习的基本方式

语文课堂学习的基本方式是什么?是读书。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钱梦龙先生早就说过:“以各门学科普遍适用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等来取代独具语文学科个性的语言训练,无异于抽空语文教学的内容,势必使语文课程蜕变成一个空空洞洞、没有实际内容的‘ 空壳’,跟其 他人文学科 没有了 区别 。”[1]88而肖老师在上《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时,说得更为明确:“读,一个字,最朴素的,又是最关键最实用 的 学 习 方 法 。”[5]说 得 简 单 点 ,就 是 教 师 在 课 堂上必须保证学生“读文本”的时间,必须保证学生与文本语言的亲密接触,用“读”的方式促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于语文课而言,读书就是一种很好的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些要求无疑都指向了保证学生课堂“读”的权利。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讨论:

(一)对“读文本”的时间安排

无论是默读、朗读还是浏览、精读,都是学生接触文本、进行语文实践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保证这样的时间。在《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中,笔者对肖老师集中安排学生读书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列表如下:

表1

从表1可以看到,肖老师安排全体学生读书的时间在25分钟左右,而这一统计包括隐含在教学过程中的读书的时间。笔者试着反过来统计学生离开书本的时间,但这样的时间真的很难找到。

肖老师在学生“读文本”的时间上给的实在是近乎“奢侈”。如上《一双手》,肖老师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近8分钟;上《祝福》,肖老师让学生安安静静地默读课文近15分钟。这样的常态让很多听课的教师,看得坐立不安。但肖老师镇定自若,课堂本来就是用来读书的,我们没有权力剥夺学生读书的权利。但这样的“慷慨”实在不多,尤其在公开课上,即使学生课前还没读过文章,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预设任务,也绝不会舍得用课堂时间让学生读课文,大多是急着要和学生展开“人文对话”。这样的课堂教学,谈何效率!“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读课文仍然结结巴巴,丢三落四,如同没有 学 过 一 样 ,问及课文语句,更 茫 然 不 知 。”[1]78

“阅读具有双主体的主体间性”,即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而“阅读教学则具有多主体间 性 ”[6],即 课 标 所 说 的“ 阅 读 教 学 是 学 生 、教 师 、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双主体间性”是“多主体间性”的前提,即学生的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前提,因此,要让课堂教学形成真正的对话,不至于形同虚设,必须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阅读。没有学生的读,“钻研文本”就无从谈起,最后也只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了。

(二)用“读文本”的方式实现目标

从表1,我们还可以看到,肖老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了不同的读书方法。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用默读、浏览;感受人物的精神,体会人物的心情,用朗读。不同的“读书”方式促成了相应教学目标的达成。

人文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实现。一旦学生放弃了读书这种基本的学习方式,离开了“读”,那么就有可能脱离文本大谈人文,最后的“人文目标”也只能作为一个“标签”悬在空中,落不进学生的心里。“在一些‘展示课’上,执教教师为了张扬‘人文性’,增大教学的‘文化 含 量 ’,于 是 放 弃 了 实 实 在 在 的 读 写 听 说 。”[1]78没有实实在在的读,学生就不可能有实实在在的感受,也就不可能有东西去讨论、探究,其结果只能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或者是没有思维含量的表面的热闹,即便有思想教育,也是标签化的结论。

生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师 为了坚持,有一个词出现很多次。第11段 ,“ 他 一 直 这 样 ,一 个 人 种 着 树 ”;第 14 段 ,“ 他 一直在种树”。还有吗?

生 第 18 段,“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师 可见有信仰。

生 认真。第 10 段,“他停了下来,拿起铁棒向下戳了一个坑,轻轻地放入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师 你关注到了他种橡树的过程,“轻轻地”“仔细”这两个词要作为重点。

[学生齐读第10段牧羊人种橡树的过程。]

师 可见这个人做事情很认真,对每个橡子充满爱心。他有爱,并把爱转移到种树上。

这里,牧羊人的“爱”和“信仰”是学生在字里行间“读”出来的,它是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心灵的。这样,肖老师以“读文本”的方式自然地完成了思想情感教育。

当然,在强调读书这种语文课堂基本学习方式的同时,我们并不否定其他的学习方式,所谓“基本”,就是说读书应该成为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普遍运用的、特有的学习方式。其他如历史社会、思想政治等学科,可能也读教材,但是这种读仅仅是在获取信息,和语文课堂的读有着根本的不同,语文的读,是涵泳,是体验,是理解和学习语言,是掌握阅读的方法。因为“语文课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掌握这些阅读策略和方法,最后达到‘不待老师教’而‘自能读书 ’的 目 的 ”[1]183。

“近几年对语文教学的过度研究和过度开发,已经使语文教学朴素的本相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让人难以辨认了,跟普通语文教师的隔膜也越来 越 深 了 。”[1]76读 书 这 个 朴 素 的 词 语 ,被 形 形 色 色的主张和潮流淹没,因为感觉简单,也就无暇顾及,一味地去追求更深刻更高级的词语,其实,除了看似深刻和高级,什么都没有。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拉·梅特里在《人是机器》中说:“人们只是由于滥用名词,才自以为说了许多不同的东西,实际上他只是在说一些不同的词或不同的声音,并没有给这些词或声音任何真实的观念或区别。”[7]39以此来看如今形形色色的新名词、新概念,是否也在做着这样的事?

许多一线教师有些不知所措,慨叹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对此,钱梦龙老师讲得实在:“语文课只要认定了民族语教育这个方向,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咀嚼、品味文本的语言,进而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那么,不少老师‘越教越不会教’的感慨肯定会变成‘越教越会教’的成 就 感 了 。”[1]128~129如 何 才 能 从“ 越 教 越 不 会 教 ”到“越教越会教”?肖培东老师的课“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可以借鉴。

[1]钱梦龙 .教师的价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王荣生 .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王荣生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3]钱 梦 龙 .我 这 样 上 语 文 课 [J].中 学 语 文 教学,2014(9):10.

[4]钱梦龙 .草根式研究:基层教师的成才之道——以我的语文教学研究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3(4):8.

[5]肖培东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110.

[6]王尚文 .语文教学对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6.

[7]拉·梅特里 .人 是 机 器 [M].北京 :商 务 印 书馆,2011:39.

(责任编辑: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