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洒苗山

2017-06-24 09:50通讯员郑旺军华山
湖南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苗家村小苗族

通讯员︳郑旺军 华山

情洒苗山

通讯员︳郑旺军 华山

5月3日中午,株洲市光明学校食堂主任刘铁石将一碗色彩斑斓的“五彩糯米饭”及一串粽粑端到准备就餐的六年级学生杨春艳面前:“又到端午了,来尝尝老师今年的厨艺……”杨春艳很高兴,因为6年来,学校始终没忘记她这个苗族孩子。

2011年秋天,杨春艳来到光明学校报名上学。负责报名的老师有些踌躇:她的户籍远在贵州,且现租住处也远离学校,不符合就近入学的规定。

杨春艳为何要来光明学校求学呢?原来她的家在人烟稀少的贵州黎平苗山深处,长征中著名的“黎平会议”就是在那里召开的。她出生后不久,父母就赴株洲打工,她是在爷爷的背上长大的。由于历史原因及经济贫困,当地有“狗不耕田,女不读书”的说法。山寨里原有一所村小,被山洪冲毁已关停,渴望读书的杨春艳只好在沙地上写写画画,还常将泥巴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但她的求知欲却不被寨老看好。一次,杨春艳在河边捏泥塑时,路遇养牛的寨老达召。达召对她说:“如果玩泥巴的女娃也能有出息,我就用绳子从这里穿过。”他在鼻子前面做了一个很夸张的手势,意思是他变成牛也不相信。

2010年秋天,已退休的达乌老师不忍看苗家女娃失学,自费修好村小并任教,杨春艳、杨爱菊等7名苗家女娃进了村小读书。可是2011年春天,一场山洪冲毁了学校,也把抢救教材的达乌卷走了。杨春艳她只好远赴株洲市到光明学校求助。

面对苗族小姑娘渴盼求学的眼神,光明学校破例收她入学。为帮助她这个全校唯一的苗族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班主任邱珊手把手地教她学习汉语。而每逢苗族的“努嘎良”节和端午,食堂便会熬一碗苗家“酸汤鱼”、蒸一碗“五彩糯米饭”和粽粑给她。

去年,杨春艳来光明学校5年了。节假日里,她会想起苗山,想念蹒跚劳作的爷爷,想念发小杨爱菊。可黎平远在贵州大山深处,回去一趟需转车多次,来回得一周。虽然学校每年有寒暑假,可她的父母在服务业打工,常加班没空带她回去。她只能在除夕夜打电话到村公所找爷爷,哭着跟爷爷撒娇。

“要帮孩子回一次家!”去年暑假,光明学校几个党员教师捐款,委托刘铁石等老师护送杨春艳回故乡。2016年7月19日,顶着酷暑,刘铁石等人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远赴苗山。一路风餐露宿,第三天黄昏到达苗岭深处的杨春艳家。

5年后再见到爷爷,杨春艳抱住老人哭个不停。杨爷爷用苗家招待远方贵宾的酸腌鱼招待老师们。席上,破涕为笑的杨春艳将她的获奖证书和获奖作品送给爷爷。原来她的《笨猪猪娶新娘》《小猴子吃西瓜》等泥塑作品接连在株洲市、石峰区中小幼艺术节上荣膺一等奖;她的硬笔书法及绘画作品也在石峰区中小学大赛上双双夺冠!

饭后,换上苗家彩裙的杨春艳操着夹带苗山味的普通话,与杨爱菊等笑着奔走在苗山中。不时有苗家阿婆亲昵地拉她入怀,就连寨老达召也嘿嘿笑着塞给她几个烤熟的红薯……老师们带着杨春艳告别苗山时,杨爷爷唱起了苗家的送行歌:“太阳出来苗山红,送君送到大路上;叫声老师你慢走,你们是苗家心里人……”

猜你喜欢
苗家村小苗族
苗家米酒香
坚守村小23年,爱心留乡间
苗家姑娘去走坡
小小苗家妹
苗家小阿妹
村小的时光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马鞍山市九村小学
村小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