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教材教语文

2017-06-24 09:49魏辉
湖南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孤帆清平乐村居

文︳魏辉

跳出教材教语文

文︳魏辉

生活的舞台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学语文不应该只是学语文课本。教师应突破单一的课本内容的传授,以课本为核心,多角度寻找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乐土,让学生接触更广阔的语文世界,厚积薄发,真正地学好语文。

一、走近课文,主题研读

在教学课文前,我会给学生一个课前研读主题:或查找作者资料,或了解课文写作背景,或搜集作者其他代表作,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源。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前,我布置学生了解青藏高原的基本情况和以前进藏的交通状况;教学《清平乐·村居》前,布置学生了解辛弃疾晚年遭受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农村的背景及经典代表词作;教学《再见了,亲人》前,让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时期的艰苦岁月和感人故事。这些资料是学生理解课文的辅助资料,寻找信息的过程,也是学生加工整理信息能力提升的过程。学完《清平乐·村居》后,我要求学生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一位学生把词人在官场遭弹劾后壮志难酬的郁闷,归隐上饶感受农村生活的恬淡安静,爱上田园生活的心路历程,细腻而真实地呈现了出来,可说是词人千年后的小知音了。如果没有课前的主题研读,也不可能有如此深刻的理解。

二、走进课文,解读秘密

语言文字如果只看字面,有时会造成误读,老师须引导学生解读文字背后隐藏的秘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孤帆”很容易被误读为:孤零零的一片船帆。果真如此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就知不然。黄鹤楼乃天下名楼,扬州更是名城,在这美好的烟花三月,江上的船应是往来不绝的。为何李白却写“孤帆远影”?这一质疑一抛出,学生们议论纷纷,有各种不同的解读。原来,这是诗人的一种情感观照,江上纵有千帆,而诗人眼中所注视的唯有友人乘坐的那一片帆。帆影尽,目力已极;江水长,离思无涯。怅望之情,俱在言外。

三、走出课文,对比阅读

学完某些课文后,我会引入同一题材或同一类型的文章,让学生对比阅读,广泛积累并形成批判性思维。学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袁鹰的《白杨》后,我把四年级下册许地山的《落花生》、课外的《高原红柳》、肖复兴的《胡杨树》等文作为补充,让学生阅读并比较这几篇文章的异同点,学生对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我给学生讲世界文坛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并引入《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临死前的一幕,请学生细读并说说其在描写方法上与《临死前的严监生》有什么异同。通过比较,学生懂得刻画人物的关键是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

(作者单位:长沙市岳麓区博才金峰小学)

猜你喜欢
孤帆清平乐村居
村居
清平乐
《村居》高鼎
李白“孤帆一片日边来”当代歧释之新解
李诗“孤帆一片日边来”歧解漫说
村居
萧娴《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三峡大坝
临江仙·远望
村居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