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落尽现真淳

2017-06-26 12:01曾瑜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自由自主个性化

曾瑜

511430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小学 广东广州

【摘 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提倡多元的阅读方式,拓展多维的阅读视野。摒弃繁琐的分析,打破传统阅读方式铸就的枷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重视学生阅读过程的研究。让学生个性尽情的展现,潜能从容的释放,为他们未来一生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石。

【关键词】个性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自由;自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出。因此可以说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阅读取向,它也是阅读本身的客观规律。每一位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生命体, 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学生阅读过程的研究。这是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的新理念,也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凸显个性,弘扬个性,必须更新的教育观念。

一、滴水瓣花都丰盈——弘扬“自主”,四“突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在内心深处都渴望自己是发现者、探索者,这将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课文是一个大千世界,真正的阅读是使学生沉潜畅游在课文的意境中,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解开套在学生身上的枷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对文本的感悟。

(1)突破教参分析,重个性领悟。如教学《暮江吟》时,教师引导学生对“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字作一番“咀嚼”。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感悟到的也不尽相同,“因为夕阳照射在江面上,有铺天盖地的意思”“因为是夕阳,所以阳光比较微弱,它只能铺在江面上,就像为江水盖上路一层红锦被。这些解读比教参书上生硬的解释精彩多了,它是以学生各自的体验、感悟为灵魂的,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2)突破统一答案,重独立思考。阅读的过程是学生求知的过程,学生个体千差万别。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思考,有差别地解读文本。如《纪昌学射》这则寓言,学生读出了多种道理:刻苦练习是成功的基石;万丈高楼平地起,打好地基是关键;名师出高徒…这里,学生萌发出的是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的见解。只要有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的广阔的时空,就会有力催生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3)突破文本限制,重延伸体验。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都着力抒发着内心的情感,表达着内心的体验。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经验等,通过想象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对人生的“心理体验”,与课文的情感相碰产生火花,从而感悟文章语言中的内涵。在教学《巨人的花园》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巨人的花园美丽又回来了,但怎样才能让它永远美丽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激活思维,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涵。在阅读训练中,教师就应鼓励学生能越出文本,成为课文的加工者和再造者。

(4)突破阅读方式,重自主选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各个学段的閱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加强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必须面向全体,指导学生培养语感,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而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是老师们为了课堂的气氛,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学生读书方式的自主选择。在教学中,我们倡导个性化阅读,首先要正确把握“读”这个层面的个性化。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初读课文时,有的喜欢大声诵读,有的喜欢轻声朗读,有的则喜欢无声默读。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的读,只要学生专注读书,身心处于与文本的真情互动中,教师就应该去支持他们,去指导他们,而不应该以大众化的模式去束缚他们。

二、万紫千红春满园——尊重“自由”,四“引导”

语文老师就像一位引路者,要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结合自身的情感、经验及能力,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在引导学生有方法的“自由”阅读的同时,学生也会收获满园春色。

(1)引导批注式阅读。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文本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这样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学生的圈点批注是个性充分展现的亮点。如学习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时,引导学生抓住不同词句感悟。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做出个性化的反应:有的从“惊鹊”和“鸣蝉”这样的听觉描写中体会到天热,并反衬出乡村的幽静;有的从“稻花香里说丰年”这样的嗅觉的描写中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之情;还有的从“听取蛙声一片”感悟到侧面描写烘托了丰年的景象。显然,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已经在独特的感悟中形成,这便逐步达到了个性化阅读的目标。

(2)引导探究性解读。探究性解读是源于文本而高于文本的建构活动,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式扩充知识的背景,提高探究的起点,如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引导在网络中获取相关信息等。这有利于学生在字斟句酌中品味、揣摩,逐步形成语感。在阅读课上,教师引导学生于无字处探寻作者的思想,把这些空白处择要地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进行填补,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体现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如教《颐和园》,朗读“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一句时,为什么用“滑”而不用“划”?一个“滑”字,颇有情味,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把湖水的“静”凸显得淋漓尽致,而“划”字就显得平铺直白。字斟句酌,涵蕴品味,人与文已融为一体。

(3)引导以开放性问题解读。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例如:我在组织学生阅读《山中访友》一课时,让学生有感情读出自己最欣赏的部分,并谈出理由。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结合自己习得的阅读方法,分别谈了自己独到的感受。学生们说出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进而提高了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4)引导批判性解读。一般地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容既有赞同的吸纳,又含有批判的否定,这就是存在于阅读过程中的批判性。批判性阅读是一种极其主动的阅读心态,通过对读物的批判和评论,不仅可以更深地理解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辨别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质疑,去批判,去否定,从小培养学生不盲从,不唯书,敢于独立思考,追求真理的精神。如:《落花生》作为一篇经典课文,诵读不衰。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此课时,激发学生进行批判性的读:“预习部分有一个科学性错误,谁能找出来呢?”经师生几番斟酌,终见端倪。原来“它的花落了,能钻进地里结了果实”句中“花落”和“钻进”确有不妥之处,落花生的“花”没有“落”,而是它的子房特别,像一根管子插入地里把果实(花生)结在泥土里。

三、久幽芳兰人自香——注重“自成”,两“关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每个学生阅读兴趣的不同,阅读水平的差异,进行方法和阅读的引导。

(1)关注多维的阅读载体。要进行个性化阅读,必须拓宽阅读视野,做到精读和博览相结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重点篇章的仔细朗读、揣摩体味,激发阅读兴趣,学习阅读方法,更要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和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阅读要求,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就要求阅读材料不可单一化,教師在为学生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兴趣来选材和组建阅读小组,进行阅读实践。建议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自己认为优美的词语、精彩的段落、有名的篇章,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名言、警句、格言、谚语,积累对自己有启迪的语言材料,并将这些内容背诵下来。在课外阅读中,学生有选择阅读内容的权利,老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2)关注多维的阅读方法。为使学生能大量进行课外阅读,教师非常有必要进行相关阅读方法指导。首先应提早安排略读、速读训练,立足课堂,结合课文教学,传授略读、速读的基本方法,并鼓励尝试运用。其次要加强实践锻炼。多开展读书活动,如组织速读比赛、交流速读经验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略读、速读能力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其三,要指导高年级学生做好阅读笔记。这样把读书与生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多读、多思。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摒弃繁琐的分析和抽象的说教,打破传统阅读方式铸就的枷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努力拓宽学生阅读的思维空间,人人读自己的文本,才能让学生个性尽情的展现,潜能从容的释放,为他们未来一生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石。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豆丁网

[3]吴振华.《浅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山西教育,2004

[4]慈树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天津教育,2007

猜你喜欢
自由自主个性化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初中英语“自主、合作”学习探究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