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

2017-06-27 08:11张静伟
财经理论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梯队城镇化率城镇

白 贵,张静伟

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

白 贵1,张静伟2

(1.内蒙古财经大学 财税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2.内蒙古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内蒙古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是加快内蒙古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内蒙古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这一指标已经不能满足对内蒙古城镇化水平的整体研究。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法,建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分析各个评价因子对城镇化质量的影响,综合评价处于第三梯队内蒙古城镇化质量,对内蒙古与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进行比较,对内蒙古城镇化质量的作出合理评价。

内蒙古;新型城镇化;城镇化质量

一、内蒙古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城镇化质量是指通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使得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结构和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镇环境和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最终实现城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城镇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城镇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侧重分析城镇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突出强调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在整个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功能,也是地区完善城市功能、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所以把城镇经济发展质量指数列为首先参考的重要指标,并细分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等4个二级指标。

“城镇基础服务质量”指标侧重于分析城市的庇护教化等功能的完善程度,突出了现代化城市的管理职能和文化服务职能。随着城区的发展,地区的城镇基础服务方面越来越完善,其发展会提升城镇外部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选取高校数、艺术表演团体、科研经费总额、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医师与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师与护士、卫生机构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9个二级指标构建城镇基础服务水平评估,这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践意义和社会发展质量的理论概念决定的。

“城镇基础设施质量”指标侧重于分析城市土地的利用状况以及污染排放量两个方面。城镇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运行的载体,是城市内部质量的体现,是在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基础服务水平提升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公共治理而实现的,是城区社会发展、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根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当前城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均衡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等用地的空间结构,进而提升人民得生活质量,因此指标主要涵盖城镇供水总量、公路里程、天然气供应量、人均房屋竣工面积、污水排放量、生活垃圾清运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等7个二级指标构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质量评估,这也是由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所决定的。

综上所述,本文设置了一个由3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综合指标体系内涵

通过建立上述指标体系,本文通过SPSS软件对2013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指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其他各个省份统计年鉴。

本文以内蒙古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对内蒙古以及其他省域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由于受到各指标相关性影响,采用降维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以得到综合评价。具体方法:首先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然后得出其各自综合评价值,并进行排序,得到各省域城镇化发展的评价值。

二、实证过程

(一)主成份分析

一般来说,指标之间由于各自单位及量级的不同而存在着不可公度性,需要对评价指标作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取“中心化”处理方法,即取

设X=(x1,x2,…,xp)′为P维随机向量,如果满足:

(1)正则条件:a′a=1;

(2)正交条件:ai′aj=0,i=1,2,…,j-1,i

(3)最大方差条件:var(zi)=ai′∑aj最大,∑为总体协方差阵;

(4)方差以此递减,重要性以此递减:var(a1′X)≥var(a2′X)≥…≥var(ap′X)。则称Zi=ai′X为第i个主成份(i=1,…,p)。

主成份求解的步骤如下:

将总体协方差阵∑和相关阵ρ分别用样本协方差阵S和样本相关阵R来估计

通过对变量进行选择,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并进行主成份分析。最终得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二)聚类分析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论文进一步使用聚类分析法对各个盟市进行梯队分析。聚类分析根据一批样品的许多观测指标,按照一定的数学公式具体地计算一些样品或一些参数(指标)的相似程度,把相似的样品或指标归为一类,把不相似的归为一类。论文采用系统聚类法根据各省份因子得分将31个省份自动分类,基本步骤如下:

(1)开始各样本自成一类。

(3)选择D(0)表中最小的非零数,不妨假设dpq,于是将Gp和Gq合并为一类,记为Gr={Gp,Gq}。

(4)利用递推公式计算新类与其它类之间的距离。分别删除D(0)表的第p,q行和第p,q列,并新增一行和一列添上的结果,产生D(1)表。

(5)在D(1)表再选择最小的非零数,其对应的两类有构成新类,再利用递推公式计算新类与其它类之间的距离。分别删除D(1)表的相应的行和列,并新增一行和一列添上的新类和旧类之间的距离。结果,产生D(2)表。类推直至所有的样本点归为一类为止。

(1)表1是对数据的因子分析法实用性的KMO和Bartlett’s检验,由表可知,KMO统计量为0.776,可以进行因子分析,再由在95%的置信度下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小于0.05,可知各变量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故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通过。

(2)由共因子方差表可以得出,提取的主成份对于每个变量的解释程度较高,每个变量的提取程度基本都在80%以上,所以提取的主成份可以代表所有变量所包含的信息。如果存在不到0.5的数据,则说明提取的主成份没有包含此变量的信息,需要增加主成份的个数。

表1KMO 和 Bartlett检验

表2 公因子方差

表3 解释的总方差

图1 成份图

提取方法:主成份(已提取了 3 个成份).

(3)经过总方差计算所得,第一个主成份的特征根为12.958,方差贡献率为64.790%,累计到第三个主成份的特征根为1.097,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5.118%,即这3个主成份共解释了总变量的85.118%,说明可以提取3个主成份。

(4)因子载荷矩阵是衡量公因子相对重要性的指标,论文中第一主成份中的地区生产总值系数为98.0%,说明它主要涵盖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信息;第二主成份中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系数为80.6%,说明它主要涵盖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信息;第三主成份中的居民人均房屋竣工面积系数为70.8%,说明其主要涵盖了居民人均房屋竣工面积的信息。

(5)由成分图可以看出,所选取的变量基本上均匀地分布在的三个共因子,这为下一步分析提供了理论可能。

(三)综合分析

计算各个地区的综合得分,计算方法是:用每个主成份的特征根作为权数,对每个主成份进行加权加总,用公式表示为:

利用得到f值,分别按照变量因子1、因子2、因子3以及f对各个地区进行排序。根据上文的特征值,可以得到:

为了方便对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综合评价,现将它们的排序情况进行整理。

表5 全国31个省份主成份得分及综合得分情况

(四)实证结论

1. 总体评价。我国的城镇化率高低不均,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往往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城市化率在30%-70%期间是加速城市化的时期。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80%左右。据统计,我国2013年有13个省市的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8个省份城镇化率高于60%,这些省份均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中西部大多省份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意味着这些地方将是未来我国城镇化的重点,也是未来投资发展的重点方向。

从综合排名来看,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排在前4名,从城市的基本生产、庇护、教化、环保、可持续性来看,这些城市城镇化发展情况较好,城市经济规模较高,政府能够有效地控制货币资金流动,并用于提供城镇居民基础服务以及提升基础设施,此外,这些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较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消费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和数量最多,很多方面已经和国家接轨,个人居住城镇面积也较其他地区有明显优势。而从全国31个省来看,城镇化质量呈现出明显的从东向西递减趋势。

内蒙古的城镇化质量位于三个梯队的最后一队,但是在第三梯队中综合排名是第一,因此,本文通过比较内蒙古和第一梯队以及第二梯队发展水平,从而借鉴他们的发展优势、策略,提升我省的城镇化水平。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城镇化水平是一个衡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它不仅涉及人口结构、规模,还涉及到与人相关的方方面面,例如教育水平、就业质量、环境监督等等。

表6 31个省份分成3类时的系统聚类情况

根据表6所示,第一梯队为发展最好梯队,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城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上海、广东。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第一梯队起到带头作用,是更为环保、更为智慧的城镇化,起着为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搭好平台的重任。城镇化加速还将带动信息化建设的加速,智慧城镇化将逐步取代粗放城镇化,因此智能交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医疗信息化以及安防等产业都可以获得快速发展。

第二梯队为发展居中梯队,这些城市既有发展成为最好梯队的潜在可能,又有退化为最差梯队的可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通过政府主导的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服务,重点提高城镇化“质”的水平,避免盲目追求“量”的增长,把握机会,争取转变到发展最好梯队。

第三梯队为发展最差梯队,这些城市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缺乏完善社会基础设施,基础服务水平也不高。这些城市应着力培养城镇的“内生动力”,逐步培养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学习发展最好梯队和发展居中梯队的典型发展模式,但不盲目跟风,既要有政策支撑,又要重视本地区的实际发展需求,保证发展需求的“拉力”和政策制度的“推力”均衡。

综上所述,全国31个省综合水平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快慢不均的发展速度,这与不同省所处的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都是密切相关的。

2. 分项评价。通过表5得出的31个省份得分情况可以得出:

(1)城镇经济发展指标是整个评估体系中首要的评价指标,能够衡量并决定城市发展的物质水平以及内在推动机制,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体现了城市经济规模的发展状况。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系数方面,广东、山东、江苏分别位列1、2、3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让居民消费有保障,使其在社会商品购买力方面较为发达,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领先其他城市;而海南、青海、西藏分别位列29、30、31名,说明这三个城市零售市场发展状况不良,居民商品购买力较差。

(2)城镇基础服务水平贯彻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反映了城镇体系保证其自身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能力,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小体现了城镇基础服务水平的高低。在城镇基础服务水平系数方面,上海、北京、浙江分别位列1、2、3名,说明其在城镇基础服务方面比较发达,其城市的管理职能和文化服务职能比较突出,而河北、四川、河南分别位列29、30、31名,说明这三个城市提供的城镇基础服务不过关,城市文明发展程度还有待提高。

(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居民人均房屋竣工面积的大小反映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高低。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系数方面,浙江、安徽、福建分别位列1、2、3名,说明其在城镇基础建设方面比较发达,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比较充足;而上海、西藏、广东分别位列29、30、31名,说明这三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和服务达不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平,阻碍的城镇化的进程。

三、内蒙古与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的比较分析

(一)北京等第一梯队建设优势

1.城镇化率。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统计口径的影响,但归根结底,城镇区域扩张和流动人口迁入是影响人口城镇化率的主要因素。

图2 2005-2014年各城市城镇化率

本文的城镇化率指标采取的是城镇人口/城市总人口这一比例计算的,从图2所示,上海的城镇化率在8年来一直领先,增幅平稳,从2005年的89.09%到2014年的89.6%。北京仅次于上海,从2005年的83.62%到2014年的86.35%。广东居于第三位但是城镇化率在60%以上有持续向上走势,而内蒙古的城镇化率从2005年到2014年间持续增长,从47.2%上升到59.51%。2014年距离北京和上海26.84百分点和30.09百分点,但是相对于北京和上海的年平均城镇化增速率来说,内蒙古要高于二者,这说明内蒙古已经进入加速城市化时期。

2.城镇化特点与优势

(1)发展优势。北京、上海、广州无论是从经济基础还是环境质量方面都排名前列,综合实力尽显。而且他们也是我国最发达的三个城市,聚集人口之多,是商业发展中心、商业经济圈的核心地带。综合功能完善,国际化水平高,经济规模大,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强,区域带动作用明显是这些城市的共同特征。

北京的优势就在于它是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不仅拥有一流的科研机构、人才和科技成果,是最大的院士、专利、论文产出地,全国最大的技术市场,创新能力最活跃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且北京产学研之间的联系存在广泛的空间,对企业的市场开发产生了战略性的指导意义。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全国200城市竞争力排名显示,北京在人才、科技、资本、基础设施、综合区位五大竞争力排名中,均位于第一位,而京津翼都市圈的崛起,也已经带动北京及其周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东向东海,隔海与日本九州岛相望,南濒杭州湾,西与江苏、浙江两省相接,共同构成以上海为龙头的中国最大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圈”。上海作为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以国际经济中心、金融、贸易、交通枢纽中心的标准做强自身,真正成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认同感的世界级城市,提高城市本身在长三角及全国的能级差,带动长三角共同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大都市圈,进而辐射长江沿线地区发展。

广州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珠江三角洲企业群落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新生力量。从资本流向来看,以广州为代表的华南经济圈主要得益于港澳和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资本,其GDP和综合竞争力居大陆城市3-4位,现已形成以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医药制造为主题的高科技产业群,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平稳增长,可以看出,广州作为城市集群的核心城市,其与香港、深圳一起带动广州城市集群的发展,实现2050年广州城市集群2亿人的城市人口规模,开拓南海与印度洋海洋经济是完全有能力的。

(2)教育水平。研究表明,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在短期和长期都有利于城市化率的提高,即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早在1965通过计量研究表明:在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提高10%,能多诱导6%-7%的农民迁出农业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与此同时农民的收入提高5%。西奥多·W·舒尔茨的研究也指出:“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之迁移行为(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迁移意味着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镇,也即城镇化的过程)总会比受教育较少的劳动者具有更好的效果,因为人的素质的提高可以使人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也能够更有效的寻找工作信息。

在中外教育质量的排名中,生师比都占很重要的位置,尽管各中排行的分值不一样,但是,普遍的认为,生师比越低,教育质量越高,生师比越高,教育质量越高。

表7 2014年各省市生师比 单位:%

根据表7所示,从普通小学看,内蒙古的生师比是12.09,较其他几个城市相对偏低,说明内蒙古的小学教育已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最高水平。在初中方面,内蒙古的生师比是11.02,高于北京的9.44,但较其他几个城市相对偏低,低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水平13.5,初步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在中等职业学院方面,内蒙古较其他几个城市的生师比低,这也体现了内蒙古在中等职业教育上达到了全国的先进水平。从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来看,内蒙古的生师比仅仅低于广东,普通高校和教育发达的北京、上海相差2.22,1.15。据统计,世界一流的普通高校的师生比应在1:6到1∶13.6,显然我国的教育发达城市北京和上海也未能达到此标准,那么内蒙古更是相去甚远。

表8 2014年各省市的每十万人平均在校人数 单位:个

根据表8所示,内蒙古在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阶段以及高中阶段中,每十万人在校人数在四个城市的排名中等偏上,但是在高等教育方面却明显不及,2014年,内蒙古的高等教育方面,每十万人平均在校人数是2156人,与北京和上海平均每十万人相差3273和1192在校人数,在大力贯彻人才强国的背景下内蒙古在急需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

表9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的情况 单位:个

由表9所示,在绝对数方面,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内蒙古的专任教师是四个城市中最低的,和最高的广东相比较差70193人,和北京以及上海相差43380人和15558人。从相对数角度看,内蒙古正高级和副高级综合占比是40.9%,而北京和上海分别是60.9%和50%,相差20和9个百分点。据统计,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专任教师中高级占比超过了70%。

3. 财政政策导向与利用情况

表10 2014 年各城市财政资金使用方向 单位:亿元

由表10所示,2014年内蒙古的财政收入是1843.67亿元,较其他城市较少,而财政收入用于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基础设施建设等)仅为3879.98亿元,而同期的北京、上海、广东则为4524.67亿元、4923.44亿元、9152.64亿元,2014年内蒙古财政用于教育投入为477.77亿元,而同期北京和上海分别是742.05亿元和695.63亿元。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的投资仅仅相当于北京和上海的11.6%和12.5%。相对于北京和上海来讲,内蒙古的财政资金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以及住房保障性支出较多,分别为531.76亿元和157.61亿元。

(二)河北等第二梯队建设优势

1. 城镇化率

由图3可知,各省市的城镇化率从2005年到2014年8年间持续平稳增长,但均低于70%,相对于第一梯队而言,城镇化率不高,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内蒙古介于最低的河南和最高的浙江之间。但这些城镇化率低的城市之所以在上章的因子分析中排名在内蒙古的前面,被列入第二梯队,是因为在上章的因子分析中是城市的综合排名,这个仅仅是按人口计算的一个结果,仅供参考。说明内蒙古虽然在城镇人口占相对优势,但是在其他和城镇化相关的指标上有明显劣势。

2.城镇化特点与优势

表11 城镇化阶段特征

作为一个群体,第二梯队城市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能源大省、矿产大省。但是相较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和现代化的要求,第二梯队省市无论是城镇化水平还是社会发展均还存在差距。尽管人口基数大但城镇发展长期人气不足,而且自由化程度总体不高,尤其是省与省之间的地方保护主义、歧视性待遇、进入门槛过高、政府干预经济等行为较为普遍,这些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准则不符。

从发展优势来看,这些城市已经拥有了庞大的人口规模、经济总量和控制腹地,能够从人力支持、人才输出等多个方面支撑和支持第一梯队的迅速崛起,成为引领我国城市体系演化的主导性力量。这些城市的迅速发展不仅表现为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扩张,而且表现为经济效率的提高。如表4-6所示,由于城镇化中期阶段城镇化率跨度较大,第二梯队的城镇化水平几乎均处于城镇化中期明显加快阶段,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推动作用明显。尤其在北上广的发展面临外部市场竞争加剧、人力和土地成本上升、资源和环境承载力较弱、外来人口回流以及经济“高增长瓶颈”等一系列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第二梯队部分发展较好城市协助北上广甚至承担更多的国家责任是可能的。

3.财政政策导向以及利用情况

由表12所示,在第二梯队里,这些省市大部分都是和内蒙古发展相似或者相近的,分析他们的政策走向和资金使用方向,对内蒙古的发展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内蒙古与以上这些省市相比较,财政用于公共支出的资金相对较低,处于最低水平,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和医疗卫生方面也处于绝对劣势。在住房保障性支出方面的投入力度比较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商业服务业方面的支持力度较低,2013年仅为27.98万元,相对于同期的江苏省相差82.13万元。交通运输方面的支出也是比较低的。

由表13所示,相比较其他省市而言,内蒙古的第一产业吸纳的就业人员居于榜首,第二、三产业均处于同期最低水平。说明内蒙古长期依靠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有所发展,发展速度以及规模相对较低,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表12 2014年各省市财政资金支出方向 单位:亿元

表13 2014年各省市各产业吸纳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四、内蒙古城镇化建设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内蒙古的城镇化质量水平虽然由初步城镇化质量发展到了中等城镇化质量,但是,就总体而言,内蒙古内蒙古城镇化质量较低,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没有兼顾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

(一)内蒙古存在大量的“半城镇化”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较低

不能仅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镇化质量的高低。2015年,内蒙古虽然按常住人口统计的城镇化率达60.3%,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3%左右。

(二)内蒙古城镇现代化水平较低

新型城镇化水平关键是要实现人口向城镇区域聚集和扩张基础上的城镇高质量高层次的发展。随着经济和生产要素组合深层次变革,将带动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协调、健康、持续的发展。如果将就业的非农化等同于人口的城镇化,实际上是扩大了城镇人口的范围,夸大了城镇化水平。尽管城镇化进程增加了大量城镇人口,但是内蒙古城市的环境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口素质提高一定要实现同步,在城市现代化方面内蒙古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同时内蒙古基础设施区域分布极不均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最终实现城市现代化。

(三)城镇基础设施水平较低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保证城镇各种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随着近几年城镇化的推进,各地区都在进行城镇的草坪、广场、道路建设,城市的公用设施建设有了较大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显著,内蒙古市政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水平仍显薄弱。全国人均道路、供水普及率、用气普及率、城镇污水处理率、人均居住面积分别为14.4m2、97.2%、93.2%、87.7%、32.9m2,内蒙古分别为17.9m2、90.9%、76.3%、83.6%、34.3m2。反映了内蒙古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现状。自来水、煤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等公共设施指标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一些城区特别是小城镇的污水排放处理设施不健全,并且多数镇没有污水处理厂,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环境及城镇的形象。

(四)各盟市城镇化发展水平高低不齐、发展不平衡

从全国第五次以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内蒙古各盟市的城镇化率整体上升,但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等多方面原因,各盟市的城镇化水平差异比较大。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内蒙古12个盟市,超过自治区城镇化率平均水平的有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最高的乌海市城镇化水平高达94.6%;,而最低的乌兰察布市城镇化水平却只有45.3%,最高和最低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差49.3个百分点。

图4 2014年各盟市常住人口及城镇化率

由图4可知,从第六次人口普查到2014年,内蒙古的城镇化率在不断的提高。内蒙古12个盟市,超过自治区城镇化率平均水平的有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其中,包头、呼伦贝尔、鄂尔多斯、乌海市、阿拉善盟的城镇化率都达到70%以上,进入城镇化发达阶段,但是如果忽略人口基数较大的原因,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乌兰察布市的城镇化率还没有达到50%,低于内蒙古总体的城镇化水平,属于城镇化的初步发展阶段。这说明内蒙古的城镇化推进高低不齐、发展不平衡。

另外,在内蒙古产业资源和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下,内蒙古呼包鄂城镇群的人口分布呈现出局部快速集聚特征,人口密度较大,然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却一直偏低。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出,内蒙古东中西部城镇发展不平衡,呈现出阶梯状的发展态势。其中,东部地区城镇化率仅为48%,低于全区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而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为52.2%,低于全区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落后地区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确立城镇化发展的支柱产业,用产业带动城镇的发展,同时,通过产业分工与地区分工,实现城镇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逐渐形成基于分工与合作的城市群和城市带。从具体情况来看,例如,内蒙古各盟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距较大,部分地级城市的街道质量不高,排水设施落后、水电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功能老化;2014年呼伦贝尔市排水管道长度仅为311公里,巴彦淖尔市为508公里,相比与呼和浩特市的1996公里与包头市的2087公里差距较大。

[1] 苏春江.财政管理创新促进城乡一体化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4.6.

[2] 方创琳等著.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M].科学出版社,2014.5.

[3] 《城乡一体化建设及其财税政策研究》课题组.城乡一体化建设及其财税政策研究[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4,(02).

[4] 马陟政.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税收政策支持[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2.

[5] 苗绘,李海申,田媛.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1).

[6] 马庆斌.新时期中国城镇化政策选择[J].中国市场,2013,(4).

[7] 陈丹,唐茂华.我国城镇化的现实困境与思路创新[J].学习与实践,2013,(9).

[8] 李刚.“城市病”的形成机理及其经济阻滞效应测度:以北京市为例[J].财经理论研究,2016,(1).

[9] 王爱国.街区制:我国城市发展困境的新探索[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6,(08).

[10] 刘泽照,黄杰,陈名.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节点城市空间差异及发展布局[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05).

[11] 郭加玉,邢智仓.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前沿,2016,(5).

[12] 韩欣芸,张建新. 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问题研究[J].前沿,2015,(4).

[13] 孙睿智,布仁吉日嘎拉.工业化与城镇化中的内蒙古牧区草原非牧占用不同阶段划分[J].前沿,2016,(4).

[14] 刘志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2.6.

[15] 陆成林.促进我国城镇化科学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12,(4).

[16] 王宝民.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经贸导刊,2010,(8).

[17] 阎坤,鄢晓发,张立承.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财税政策[J].税务研究,2008,(6).

[18] 余红艳.城镇化发展与财政政策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教育,2008,(11).

[责任编辑:安 锦]

Study on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in Inner Mongolia

BAI Gui1, ZHANG Jing-wei2

(1.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ohhot 010070,China;2.School of Accounting,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ohhot 010070,China)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in Inner Mongolia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peed up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Inner Mongolia. Inner Mongolia's urbanization level has entered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stage; the urbanization rate of this indicator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overall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Inner Mongoli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various evaluation factors on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by means of empirical analysis, establishes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urbanization,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 the third echelon of Inner Mongolia, and compares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in Inner Mongolia with Inner Mongolia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to make a reasonable evaluation.

Inner Mongolia; new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quality

2016-09-27

白贵(1962-),男,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财税理论与政策研究.

F299.2

A

2095-5863(2017)03-0048-014

猜你喜欢
梯队城镇化率城镇
国庆70周年阅兵式空中梯队解读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龙腾东方航空情 战鹰守护中国梦——9·3大阅兵空中梯队巡礼(下)
龙腾东方航空情 战鹰守护中国梦——9·3大阅兵空中梯队巡礼(上)
直升机梯队接受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