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治疗前后对患者胆囊功能影响对比

2017-06-28 15:57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20期
关键词:保胆容积胆总管

李 蛟

(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微创外科,山西 大同 037000)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治疗前后对患者胆囊功能影响对比

李 蛟

(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微创外科,山西 大同 03700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治疗前后对患者胆囊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行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12个月以及24个月时的胆囊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最小剩余容积相比于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最大收缩率相比于术前明显上升,术后24个月达到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治疗后具有保护胆囊功能的效果,可应用于治疗中。

腹腔镜;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胆囊功能

胆囊结石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较高,一般在10%左右。目前,临床上对于胆囊结石病治疗的金标准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但是术后对患者的胆囊功能造成影响。近年来,临床上经过研究采用微创保胆取石的治疗进行手术,成功率较高,临床上对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的治疗方法较为重视,并做进一步的研究[1],目的在于最大化减少对患者胆囊功能的伤害。本文中主要是对我院收治的100例胆囊结石病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行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例,女88例,年龄23~70岁,平均(45.2±3.8)岁,其中单发结石患者26例,多发结石患者74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全麻,并行气管插管,脐孔穿刺后形成二氧化碳气腹,将其置入腹腔镜,在胆囊底体表投影处肋缘下1.0 cm处沿着肋缘切口1.5 cm,并将胆囊底提到切口处,并将气腹解除,将胆囊底切开1.0~2.0 cm,具体按照结石的大小决定,采用胆道镜进行探测并取出结石,保证无残留结石并观察到胆囊管中流出胆汁,然后采用3~0号可吸收线进行连续缝合胆囊,并采用原缝线进行加强缝合。最后使用腹腔镜再次探查,确保胆囊缝合良好,没有出血征兆,表示手术成功。并采用可吸收线对肋缘下切口进行皮内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12个月以及24个月的胆囊收缩功能(空腹胆囊容积、最小剩余容积以及最大收缩率)、胆总管宽度、脂肪泻情况等,记录相关数据并作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查;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术前术后胆囊收缩功能和胆总管宽度比较

术前术后患者的空腹胆囊容积和胆总管宽度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最小剩余容积相比于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最大收缩率相比于术前明显上升,术后24个月达到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术前术后患者的胆囊收缩功能和胆总管宽度比较(±s)

表1 术前术后患者的胆囊收缩功能和胆总管宽度比较(±s)

胆总管宽度(cm)术前24.9±6.110.6±5.641.6±11.20.5±0.3术后3个月26.1±7.14.5±2.254.2±17.50.6±0.1术后12个月25.9±4.04.1±3.656.1±21.20.5±0.2术后24个月27.0±5.64.2±1.361.3±12.20.5±0.1组别空腹胆囊容积(ml)最小剩余容积(ml)最大收缩率(%)

2.2 术前术后脂肪泻情况

术前术后患者的大便次数以及形状等没有差异性,术前有4例患者大便苏丹Ⅲ检查为阳性,而术后有3例患者大便苏丹Ⅲ检查为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胆囊结石病患者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采用的是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术,但是因为这是近年来新型的治疗方法,对其术后患者的情况不是特别了解,因此需要对这种手术方法的术后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因此,本文中选用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术前术后患者的空腹胆囊容积和胆总管宽度之间存在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术后对胆囊容积的保护没有改变,同时有保留胆囊储存、胆汁的浓缩以及缓解胆囊压力的作用[2]。术前术后患者的大便次数以及形状等没有差异性,术前有患者4例大便苏丹Ⅲ检查为阳性,而术后有患者3例大便苏丹Ⅲ检查为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术后3个月最小剩余容积相比于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最大收缩率相比于术前明显上升,术后24个月达到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手术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的收缩功能,这可能是因为胆囊取石后没有了结石对胆囊的刺激,从而改善了患者的胆囊功能。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道镜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治疗后具有保护胆囊功能的效果,术后胆囊的完整性保存良好,可在临床上使用。

[1] 彭竟涛.对70例行腹腔镜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患者临床疗效的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5,11(12):95-96.

[2] 石玉宝,刘 斌,鲁 蓓等.微创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影响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6,29(4):609-611.

本文编辑:赵小龙

R616

B

ISSN.2095-8242.2017.020.3796.02

猜你喜欢
保胆容积胆总管
怎样求酱油瓶的容积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LC和LC+LCBD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ERCP+EST与LC+LCBDE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对比分析
三维全容积成像技术评价不同年龄正常成人左心室容积及收缩功能
巧求容积
腹腔镜内镜微创保胆治疗胆囊息肉59例疗效分析
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继发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截断的自适应容积粒子滤波器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