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令此心在无物处

2017-06-29 22:05
养生保健指南 2017年6期
关键词:陈献章心念无物

人与天地同体,四时以行,百物以生。若滞在一处,安能为造化之主耶;古之善学者,常令此心在无物处,便运用得转耳。学者以自然为宗,不可不着意理会。

明·陈献章《陈白沙集》

人到老年,总有些事情放不下。或是一颗心全操在儿孙身上,不是担心儿女的小家庭和不和睦、工作顺不顺心,就是担忧孙儿孙女吃得好不好,受欺负了没有;或是对过去的陈年旧事、往日恩怨难以释怀,恨这个怨那个;或是省吃俭用,一门心思给儿女攒遗产,分分钱都要计较不休……其实,这些都不利于养生。

陈献章是明代大儒、大思想家、教育家,因家居广东江门白沙村,时人尊称其“白沙先生”。他一生清贫,无意仕途,潜心学术研究和授徒讲学。都御史邓廷缵曾令番禺县(原治白沙村)每月给他米一石,他拒不接受,说自己“有田二顷,耕之足矣”。又有按察使花巨金买园林豪宅送他,他亦不受。他逍遥于自然,“或浩歌长林,或孤啸绝岛,或弄艇投竿于溪涯海曲,以养浩然自得之性”;标立“以自然为宗”的为学宗旨,开明代心学思潮之先河。“常令此心在无物处”,就是陈献章“心学”的入门之法。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运转不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即大家熟知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以,陈献章以天地的运行不滞喻人心的虚怀无物。天地有四时节气的运行,百物才有生荣衰枯的变化;如果停滞不动,就没有了自然造化。所以,人也不能把自己的心停止在某一点上,总让某一件事情占据自己的心怀。许多人把“常令此心在无物处”认为是什么都不要想,甚至认为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是什么都没有,其实是不对的。人生活在大千世界里,怎么会心中无物?只要不把心念固定在一物上,让心念倏起倏灭,念念不息如流水之不断,尘埃就难以积存。《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是说不要把心思总放在一点上,使自己的心能够正常运转。假如你的心中存满忧愁,吃再好的食物也味同嚼蜡。就像我们现在说的思想僵化了,新思想就进不去;只有解除对心灵的禁锢,才能放飞思想。

禅宗素来以机锋来启发人的心智。赵州和尚最爱用的机锋就是“放下着”。老人總有亲情、友情,人生也总有坎坷波折和喜怒哀乐,忌讳这些是情有可原的,但不能一味执着于此。执着于此就意味着会背负沉重的思想包袱,因而使人心累;心中有物而实,会影响你对美好人生、和谐自然的体验。唯有放下一切,虚怀若谷,才能让你直面纷沓而来的新鲜体验,感悟人生、感悟天地,从而获得养生之效。

猜你喜欢
陈献章心念无物
何 芳
意聊
论陈献章“端倪”哲学与其诗学“自得之学”的关系
清凉一下
喜欢挥舞“茅龙笔”的陈白沙
陈献章自得之学及其学术担当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从“世间无物非草书”浅探当代需要的艺术精神
无物我对待的诗意栖居——评黎族舞蹈诗《五指山魂》
浅析陈献章心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