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与气候,美欧为何龃龉不断

2017-06-30 08:27雷墨
南风窗 2017年13期
关键词:萨迪克美欧默克尔

雷墨

6月1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欧洲议会上表示,欧盟不会重新谈判《巴黎气候协定》,称其29个条款必须予以实施,不能再次摆上谈判桌。言下之意是,欧盟不会把特朗普重新谈判的建议作为选项。

而在7月上旬于德国汉堡举行的G20峰会上,气候问题肯定会再次成为焦点之一。容克表示,不会在此次峰会上“等待”美国人。“我们将在G20峰会上发出明确的信息,如果20个国家达不成一致,至少还有19个国家。”

美欧不仅在气候问题上龃龉不断,在反恐问题上也是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特朗普是在反穆斯林的氛围中赢得大选的,他在伦敦桥恐袭事件后,指责身为穆斯林的伦敦市长反恐不力,不能不让外界浮想联翩。近期欧洲国家饱受恐袭荼毒,美国右派中幸灾乐祸的多,而不再像往常一样同仇敌忾。这是怎么了?

话语权较量

英国今年6月大选前,两周内发生两起重大恐袭事件。比利时、法国、德国和俄罗斯,近两年里也连遭恐袭。欧洲之外,近期从菲律宾到埃及,从澳大利亚到土耳其,从阿富汗到尼日利亚,从伊朗到叙利亚,恐袭是四处开花,斋月里更是不得安宁。

倒是去年也曾屡屡中招的美国,今年相对“平静”。虽然新近上演枪伤共和党党鞭等5人的“左派暴力”,但与意大利都灵一次恐袭假警报就导致1527人被踩踏致伤相比,实在不算什么。

凭着“强势反恐”姿态上位的特朗普,由于少了后院频繁起火之忧,得以把反恐战场牢牢锁定在西亚北非,甚至在6月初沙特等国与卡塔尔(被指勾结伊朗、穆兄会和哈马斯,纵容恐怖分子)的断交风波中,煽风点火,推波助澜。

眼下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反恐对于欧洲来说更像是燃眉之急,但国际反恐的话语權却掌握在美国手中。毕竟,美国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所谓的反恐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今也最有实力对“伊斯兰国”的老巢发动犁庭扫穴般的饱和攻击。

反观气候变化问题,在特朗普6月1日正式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后,话语权重新回到欧洲手中;与之相应的是,援助不发达国家减缓碳排放的资金成本,绝大部分也落在了欧洲国家头上。

由于海岸线长,且注重环保,欧洲多年来一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发挥着引领作用。气候领域现行的国际规则和标准,大多出自欧洲,这也是最能体现欧洲软实力的领域之一。尽管美国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主动推动达成《巴黎气候协定》,再次突显了美国的领导角色,但特朗普让这一切都回到原点。

反恐与应对气候变化,是目前比较突出的全球性问题,且都需要全球主要国家联手才能解决。欧洲有较强的声音主张适应恐怖袭击的存在,美国也有主流观点认为要适应气候变化,不要过多地人为干预。当前很难判断欧美这两种倾向孰是孰非,但可以肯定的是,欧美在这两个领域矛盾升级,甚至激烈交锋,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今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进程。

从本质上说,这是个如何看待全球化的问题,也是美欧在国际议题上话语权和控制权的较量。而且,美欧交锋再次彰显了权力政治无可争议的存在。

矛盾激化

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的理由,与他竞选期间的观点完全一样,即这个协定是削弱美国竞争力的阴谋。消息一出,国际舆论一边倒地批评特朗普,俨然有将其树为“人类公敌”的架势。

当天,法国总统马克龙直接给特朗普打电话,在特朗普要求重新谈判气候协定时,马克龙态度强硬—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再谈判。目前看来,美欧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已经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

欧盟的另一“轴心”德国,其总理默克尔已经“心灰意冷”到没有公开、直接回应特朗普的退出声明。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5月底在意大利举行的七国集团(G7)峰会上,默克尔联合其他G7成员国,力劝特朗普不要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才避免了他在如此重要的场合宣布退出的尴尬。不过,当时默克尔已经感受到特朗普“心意已决”,所以才会有她回到德国时所谓“欧洲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的表态。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美欧的分歧,似乎正在演变成跨大西洋联盟之间的裂痕。美国有媒体称,特朗普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是在向德法“竖中指”。在反恐问题上,虽然还看不到美欧同盟间明显的裂痕,但恐袭事件后英美间的互怼,也反映了同盟关系不那么和谐。气候变化问题上不像德法那样怒怼美国的英国,却被特朗普在反恐问题上得罪了,给英美“特殊关系”蒙上阴影。

伦敦桥及附近市场遭到恐怖袭击后,伦敦市长萨迪克·汗在推特上称,伦敦街头将会出现更多武装警察,没有理由感到恐慌。特朗普随后在推特上写道,袭击造成至少7人死亡,48人受伤,伦敦市长竟称无须恐慌!萨迪克·汗回应称,没工夫与特朗普斗嘴,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英国首相特雷莎·梅,以给萨迪克·汗点赞的方式,委婉表达了对特朗普的不满。她对媒体表示:“我觉得萨迪克·汗做得很好,说其他都是不对的,他做得很好。”

此前,美国情报官员提前向英国记者披露曼彻斯特恐袭案的凶手身份,已让英国政府甚为不满。特朗普与萨迪克·汗的“推特战争”更是火上浇油。英国《卫报》刊文称,美国泄露反恐情报的事情以前也发生过,但在一位曾亲口泄露过反恐情报(指特朗普向俄罗斯外长透露反恐情报)的总统任内,类似的事情就很难让人淡定了。该文写道,特朗普不仅触发了英国公众对英美同盟可能有悖于英国利益的内心想法,还引发了国家心理上此前不可想象的可能性,即英美同盟可能难以持续。

路线之争

《巴黎气候协定》对各国减排目标不具备法律约束力,也没有针对成员国履行承诺的监管与执行机构。这与《京都议定书》明显不同。

正如某些分析人士指出的那样,特朗普政府完全可以选择不退出,以不履行或降低履行承诺的方式,坚持自己在气候问题上的原则。但特朗普选择了高调退出。《纽约客》杂志写道,《巴黎气候协定》被描述为外国尤其是欧洲人的阴谋,以及他们在美国国内代理人和全球主义者的阴谋。

有美媒分析称,特朗普选择退出《巴黎气候协定》,也有刻意激怒欧洲的意图。尽管近年来民粹主义回潮,但总体来说欧洲依然是一股支持全球化的强大力量。某种程度上说,激怒欧洲,意在打击全球化势力;怒怼欧洲领导人,也是怒怼全球化支持者。默克尔的话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她说:“《巴黎气候协定》不只是某个或者其他什么协定,它的核心条约在于定义全球化的框架。”默克尔对《巴黎气候协定》的态度,也是对全球化的态度。

入主白宫以来,特朗普在很多议题上态度反复甚至食言了,但气候变化问题是个例外。个中缘由耐人寻味。美国利益集团当然是重要原因,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气候变化问题,也是个如何看待全球化的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在布鲁金斯学会学者菲利普·沃勒克看来,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并不是特朗普或其顾问们的特立独行,很大程度上是共和党在发挥作用。在去年大选期间,几乎所有共和党候选人,都对《巴黎气候协定》抱有敌意。

默克尔表示,《巴黎气候协定》如此重要,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妥协的余地。特朗普也没有留下妥协的余地。实际上,美国退出协定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真正能体现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与欧洲分道扬镳的,是今年3月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废除奥巴马时期的“清洁能源计划”。也就是说,至少在联邦政府层面,美国今后的政策规划以及相关的对外交往,不会与欧洲处在同一轨道上。

与气候变化问题类似,如何看待和应对恐怖主义,也是一个与全球化相关的问题。特朗普与萨迪克·汗互怼,背后的深意颇耐人寻味。萨迪克·汗是英国历史上首位穆斯林市长,可谓英国政治包容性的标杆,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对其他文化、文明的包容性、同化力,一直是美国引以为豪的价值观优势。2015年,奥巴马曾对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说:“我们的穆斯林人口,感受到他们是美国人。欧洲的某些国家则不是这样,这可能是欧洲面临的最大危险。”

据报道,德国将在明年拨款1亿欧元,用于防止国内穆斯林极端化。在欧洲学着美国包容、同化穆斯林时,美国却在着手“建墙”防止美国“欧洲化”。欧美“角色互换”,也反映了不同的全球化观。

权力交锋

美欧在反恐与气候问题上的分歧,是“道路与主义之争”,但也折射了权力交锋的现实。权力交锋中,美国依然占据明显的优势。5月底意大利G7峰会上,气候问题表面上形成了其他国家对美国的6比1局面。但此后这种局面迅速崩塌。

峰会上,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气候问题上力挺默克尔。6月6日,默克尔给特鲁多打电话争取其在G20峰会上支持《巴黎气候协定》时,后者态度逆转,明确表示了向美国妥协的意愿。

在G7峰会期间,英国和日本就表现出明显不愿得罪美国的意愿。在气候问题上,G7内部从表面上的6比1,变成了事实上的3比4(德国、法国、意大利对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日本、英国、加拿大当然有其自身在能源安全和经济利益上的考虑,但起决定作用的或许还是权力政治。不然就没法解释在奥巴马政府时期,这些“反水”的国家为何齐声为《巴黎气候协定》点赞,难道两年前签订协定时,它们就不担心能源安全?

面临脱欧的英国需要美国,日本在安全上还得把美国当靠山,紧邻美国的加拿大也得罪不起华盛顿。这就是权力政治。默克尔只是赢在口碑上,但却输在权力政治上。《明镜》周刊对此评价道,德国总理可能已成为全球自由、民主的英雄,但她没有能力成为自由世界的领袖,至少在涉及权力政治时是这样。“美国看起来依然是世界的权力经纪人。”

据德媒报道,7月初的G20汉堡峰会上,默克尔本想在气候问题上打造19比1的局面,以此对特朗普施压。但据称该计划已胎死腹中。柏林主导起草的G20峰会声明,经过多次修改,没有一个版本直接提及《巴黎气候协定》。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不等待美国人”的表态,不太可能正式写入官方文件。

不过,默克尔也不会“成为”特鲁多,尤其是在今年9月德国大选的背景下,她承担不起妥协让步的政治代价。今年底的全球气候峰会将在德国波恩召开,较量还将继续。

9·11事件发生后不久,在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的倡议下,由法国和美国牵头,于2002年成立了名为“联盟基地”的反恐合作机构,成员国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但该机构在运作过程中,由于美国中情局强烈的掌控欲望使反恐合作麻烦不断,最终于2009年散伙。

今年5月的北约峰会上,北约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国际反恐情报交流中心。特朗普政府的“權力欲”,今后再次引发反恐上的权力交锋,或许是大概率事件。

猜你喜欢
萨迪克美欧默克尔
本期导读
特朗普再次炮轰伦敦市长
伦敦市长被批“飞行太多不环保”
欧盟发布贸易统计,中欧贸易增长迅速,逼近美欧贸易
特蕾莎·梅——英国版“默克尔”
德国总理默克尔参加节日聚会 开怀畅饮
China investment in U.S.,Europe and ASEAN surges in H 1
默克尔即将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