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主题联结课程模式构建

2017-06-30 13:40吴仁伦王璐璐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

吴仁伦+王璐璐

摘要:针对在以采矿工程为特色专业的高校中,非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习“能源开发与利用”(通识教育必修课)过程中存在的课程认知度不足、参与度不高、反映专业化程度过深等问题,基于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有意义学习内容,探索性地构建了该课程的主题联结课程模式,以此促进课程教学改革、转变学生学习认知、形成自觉性学习氛围,从而实现知识技能的吸收与内化。

关键词:课程建设 主题联结课程模式 认知同化 能源开发与利用

一、引言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采矿工程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为了使非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对采矿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其后续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矿山实习及今后工作奠定初步基础,学校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设置了“采矿概论”课程群作为全校通识必修课供非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修读。“采矿概论”课程群下设“采矿概论A”“采矿概论B”和“能源开发与利用”三门课程,各专业可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本专业对采矿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进行选择。其中,“能源开发与利用”主要开课专业有会计学、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課程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国内外能源开发情况有所了解,对能源开发与矿山开采的基本概念、工艺、方法、系统等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为今后在能源工业领域工作奠定初步基础。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与观察发现,进入本科学习阶段后,学生自身已经拥有了较为稳定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技能,但在学习认知和学习动机方面会出现较大变化。从无差别化高中学习阶段立刻进入本科学习阶段,经管类专业学生对表象上与本专业无紧密联系的“能源开发与利用”课程较难自发地产生学习兴趣,再加之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和单一性,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可度和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尤为明显。然而,该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对于将来可能从事于能源工业及相关领域的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是一笔隐含的知识财富。课程知识价值的后延与课程认同的窘境促使任课教师亟需从提高学生学习认知与学习动机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改革。

“能源开发与利用”属于通识教育类课程,而通识教育起源于19世纪欧美的自由教育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受到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大学的重视并得以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步引入我国高等教育。由于深受儒家文化和古代通才教育传统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已对实施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达成了共识。在通识教育本土化应用与改革过程中,教育界存在着多方争论与辩驳,但大家对通识教育无论试图传达什么理念,都应该具备学术性、启发性和形式上的多样性这一观点拥有共识。随着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类将具有关联的学科以主题联结的方式进行结合,具有扩展学生认知、思维及解决问题视界与能力功用的课程实践模式——主题联结式进入了教育者的视线,并被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运用到一年级新生课程中,如《科学技术与良好社会生活》《全球环境:多学科的视角》。本文拟将“主题联结”课程模式引入“能源开发与利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构建基于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主题联结课程模式。

二、主题联结课程模式的基本形态

在“能源开发与利用”主题联结课程模式构建过程中,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将我国能源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大宗商品对外贸易、资源和地质条件、能源开发技术与安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新材料和生活用品多样化等多方面内容,融入能源分类、矿山地质、矿井开拓、开采工艺和方法、灾害预防及能源综合利用等主要章节,展现出课程内容在多行业中的广泛运用,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知程度。

(2)辅助以翻转课堂、思维导图等新式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3)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互联网通讯技术及平台(如问卷星二维码课堂答题等),在传承课堂教授知识的核心功能基础上,让学生真实体验“互联网+课堂”,由内而外产生学习的鲜活动力,拉近学生与书本、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使师生成为有机的教育共同体。

三、主题联结课程模式构建的基本要素与运用

1.师资队伍建设

主题联结课程模式特色之一是立足专业核心,集众学科之功形成广而精的有效知识体系。这需要多个方面教师提供相关配套知识内容,但是现行教学管理制度较难实现一门课程的多学科教学团队支撑。在现有条件下,“能源开发与利用”课程的主题联结模式构建主要从建立以“核心+支持”的队伍建设入手,充分发挥教育共同体的互助力量。首先,建立由资深教授、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青年教师逐步由旁听学习、助课、合讲到独立授课,形成青年教师在老教师传、帮、带的指导下快速成长的教师队伍培养模式,以此模式为基础建立起一支以2~3名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新型、知识结构比较合理且具有较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教师队伍。其次,在认可并有意尝试主题联结课程模式教学的前提下,与相关学科教师针对学科知识和教学经验进行资源互换,以弥补现行教学管理制度暂时无法为主题联结课程模式教学团队直接提供有效支撑与运行的不足。另外,主题联结课程模式的受教者——学生,亦可是一支有力的后备队伍。“能源开发与利用”课程面向校内多个专业开课,教师可以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借助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不断补充和改进课程知识内容体系,或是借助课程作业平台让学生探索主题中各专业的有效链接点,提高学生参与度。这支后备队伍的建设将以课程为平台,以各级学生为有生力量,为主题联结课程模式持续不断地输入新鲜活力。

2.课程内容开发

主题联结课堂模式主要是提取出平面化的单一专业知识,结合关联专业学科的特点搭建三维教学模式,教授者把握主题选取与联结方式,受教者为课堂提供丰富多彩的外延内容与呈现方式,让教育共同体变得更加灵活、生动。此模式在课程内容开发上难度较大,其教材编写较为关键,但因主题联结课程涉及领域较多,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配套教材。为追求各领域辅助教材内容的前沿性与实时性,“能源开发与利用”课程教材可以现有的《采矿概论》为基础教材,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增加涉及领域的参考教材,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关联知识进行有效融合。

同时,课程内容开发还可以引入奥苏贝尔在其“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中所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内容,并采用其所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这对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如“能源开发与利用”授课学生因就专业间契合度、知识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的怀疑致使其对此门课程的初始接受度不高,若采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可准备先于课程学习任务本身的一类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和新学习任务相关联(如能源经济)的引导性材料,为学生在已知知识与需要了解的知识之间架设一道知识之桥,使其从认知上接受并有效学习新材料。在准备“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引导性材料时,可基于师资队伍的知识储备,尝试对能源(煤炭)产业链顺序进行翻转,从下游的能源经济各处入手,将能源大宗商品贸易、能源开發技术与安全、能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源(煤炭)加工利用、能源与环境的关系等实例性分析贯穿于整门课程的各个章节,让经管类专业学生逐步感受到“能源开发与利用”课程的学习对未来自己可能就职于能源工业及相关领域具有较高的潜在价值。此外,任课教师还要注重收集案例、大数据、学生个人特性(生源地能源情况)等辅助教学材料,以案例分析,表格、图片、视频展示,学生主导一课等形式呈现,使引导性材料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学生认知与参与

随着教育方法与技术的不断更新、教学对象特质的逐步变化以及教学效果与评估方法的精进,教学过程中本科生担当的角色除受教者之外,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改进者之风,他们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变化,在社会变化之中对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内容所具有的先进性、广泛性和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强制要求学生群体主动参与到课程内容的改革之中是一件较困难的事情。现阶段较为通用的手段是学生评价,即学生在课程结束之后反馈自己对课程的收获与感受,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团队借此了解课程教授中受教者的收获与感受。但这一个环节太过单一且实施时间较晚,同时缺乏简单的讨论反馈或是互动式的头脑风暴。基于“认知同化理论”指导下的主题联结课程模式拥有良好的课程积极认知基础,任课教师可利用互联网通讯技术,以现阶段学生常用的线上交流方式,提高线下课堂学习效果的检验效率,增进师生课堂内外的互动交流,使得“互联网+课堂”的理念得到实质性应用。另一方面,通识教育属性的“能源开发与利用”课程可考虑安排1~2个课时用于“学生主导一课”的教案设计与实施,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采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梳理能源开发与利用在专业及个人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能够将课堂理论知识与能源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实现知识技能的吸收内化。

四、结语

基于认识同化学习理论的“能源开发与利用”主题联结课程模式的构建,预期具有较好的改革效果和多个实质性教学结合点。同时,在后续课程改革中,可以尝试对各教学结合点的实际教学方式及其效果进一步探索与评估,形成较为完善的“能源开发与利用”主题联结课程模式,并为其他同类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常甜,马早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模式及哲学基础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06):85-91+114.

[2]张亮.我国通识教育改革的成就、困境与出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06):80-84+99.

[3]陈洪捷.中国古代通识教育的传统及其问题——知识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02):22-26.

[4]龙跃君.关注联结:复杂性科学视野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理论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06):71-74.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5-172.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
优化措施,提高能力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发酵设备与实训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