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7-07-01 17:16宋时雪高忠明倪山山
职业教育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物流管理职业院校

宋时雪+高忠明+倪山山

摘要:近年来,随着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职业院校为其提供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专门人才。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应具备相应的职业岗位技能。根据我国职教教师来源和实际组成,应通过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途径,增强职教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丰富教师一线生产经验,以便从根本上改善职业教育。文章分析了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教师企业实践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院校;物流管理;教师企业实践;岗位群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6-0039-04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院校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院校知识本位的学术(普通)教育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后者侧重学生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这就要求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不仅具有比较完备的知识结构,而且要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现场教学以及指导培训能力、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针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验的实际,借鉴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职业教育经验,教育部等部门于2016年5月颁布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明确指出,组织教师企业实践,是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定期到企业实践,是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形式和有效举措。《规定》还对教师企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组织与管理、保障措施以及考核与奖惩等方面做了统一规定。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新型专业,发展快,体量大,虽然自设立起就瞄准了日新月异的物流行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物流产业需要的专门人才,但由于物流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强的复合型产业,涉及经济、管理、机械、信息、工程等多领域,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能适应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客户开发与管理等多个崗位群。这对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对物流行业没有充分的了解,更缺乏在物流企业工作的经验。可见,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其广泛性和特殊性,迫切需要探索个性化的教师企业实践策略。

二、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问题分析

一直以来,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传统,尤其是自2016年5月以来,许多职业院校依据《规定》制定了教师企业实践实施办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

自《规定》颁布以来,不少职业院校也提出鼓励教师积极到企业实践,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具体实施办法,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使教师企业实践难以落到实处。加之,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缺乏有效性评价,企业实践效果好的教师得不到褒奖,效果差的教师未受到处罚,挫伤了教师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另外,一般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比较多,物流类专业在高职各专业中偏文科性质,这也导致学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企业实践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建立起良好的物流企业实践经验交流学习的氛围,而良好的学术氛围会对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以及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忽视教师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

要提高教师企业实践效率,就必须关注教师的个体差异[1]。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等差异决定了企业实践需要不同的内容、方式、组织、期限、考核和奖励等。例如,男教师和女教师对企业实践方式(如集中还是分散、驻企还是通勤等)就会有不同的愿望,不同教龄、不同职称的教师对企业实践内容的需求会有很多不同,尤其是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其要求会大相径庭:具有高级职称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在物流企业实践过程中可能会更多地关注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流程的优化等问题;初级职称的教师可能关注的是物流各个环节的基本操作流程,更想了解的是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的运用是怎样的,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许多职业院校在制定教师企业实践方案时较少顾及教师的个体差异,主要从满足教师企业实践的共性出发,甚至完全抄袭其他院校企业实践方案,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教师企业实践岗位随意性强

物流行业所涉及的岗位群众多,岗位群之间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的专业技能差异大,不同岗位群所对应的专业课不一样,不同专业课要达到的课程目标(包括技能目标)也不同。因此,讲授不同专业课的教师在企业实践的内容和环节也应该是不同的,每位教师的企业实践应该在与其所教专业课对应的岗位群上进行。目前,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并不熟悉与其所教授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更不知晓这些岗位的职责。教师企业实践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企业实践深入了解理论知识是怎么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然后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整合起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四)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由于我国物流产业形成的历史比较短,以小型物流企业居多,岗位分工不细,技术水平低,专业化程度不高,整个行业尚处于粗放式经营时期。企业从劳动力市场招聘的普通劳动力就能胜任大多数岗位,且多数情况下教师企业实践并不能给企业带去立竿见影的效益,导致物流行业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多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是依靠学校领导和企业高层的私人关系搭建起来的合作,但是这种靠双方高层信任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有赖于双方所具有的自我约束机制,不利于物流管理教师企业实践的健康发展。事实上,校企合作是一种利益驱动的市场行为,但是目前缺乏市场机制下的合约治理框架,除此之外也没有政府层面的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支持,导致教师企业实践一直处于畸形发展的状态[2]。

三、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改进措施

(一)尊重教师个体差异

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是改进教师企业实践的逻辑起点,因此要根据教师的能力不同、需求不同设计合理的教师企业实践内容、方式、途径等。先应该对不同教师之间的能力进行测量,把握物流管理专业课教师之间的能力差异。然后根据能力差异设计不同的企业实践起点和企业实践目标,并且要根据教师之间所教专业课的差异和需求偏好设计不同实践项目。例如,可针对处于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物流专业教师分别设计“掌握EMI和EDI等物流管理系统的操作和维修基础素质”的能力实践项目,“掌握物流企业管理、物流会计和网络营销岗位”通用能力的实践等项目,以及各个岗位的专业能力实践项目,设计不同难度梯度的进阶岗位实践项目,以供教师在企业实践时进行选择。

(二)根据岗位群确定实践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

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群主要可分为运输岗位群、仓储管理岗位群、配送管理岗位群、物流信息岗位群、客户开发与管理岗位群等五个岗位群[3]。应针对不同岗位群的能力要求,结合相应专业课课程目标,确定不同任课教师企业实践的具体内容。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一般有其确定的2至3门专业课(即常上的几门专业课),不同的专业课对应的岗位处于物流链条上的不同位置,教师企业实践就应具体确定企业实践内容,该了解的了解、该深入的深入。

(三)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发展中心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是提升教师企业时间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沟通可以使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摆脱个人主体、企业规模和学院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打破实践规划、实践技能和等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提高教师企业实践的效率。

美国学术委员会的一项教师发展决议案建议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其宗旨是为广大教师提供教学服务,为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解决教师在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校教师整体素质[4]。职业院校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在校内或者几所学校共同建立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发展中心,并给与恰当的激励,吸引教师广泛参与到教师企业实践发展中心建设上来。各高职院校参加物流企业实践教师和专家可以在这里进行企业实践经验的探讨,形成教师企业实践学习共同体,互相交流企业实践当中收获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及遇到的困难,共同针对教师企业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多方位、全面、综合的解决策略,相互学习,共同努力,提高企业实践的效率,提升教师个人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为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四)完善教师企业实践评价体系

职业院校应该认真制定教师企业实践的相关规定。可行且有效的教师企业实践评估体系是教师企业实践策略有效实施的关键。校企双方应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制定教师企业实践评估体系,共同管理教师企业实践,为教师企业实践取得良好的成果打下基础。学校应该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技能和相关岗位的特点制定企业实践成果评分系统,量化教师企业实践成果,明确教师企业实践应该学习的内容和应该达到的标准。评价体系的内容应在教师能力范围之内,超出的内容,教师必将无法很好地传授给学生。此外,对积极践行企业实践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经济保障,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成果评价评估体系,也可以使教师认识到企业实践对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和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将教师的企业实践成果纳入教师奖评体系,对企业实践效果卓著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逐步完善教师企业实践评价体系,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企业实践的积极性。

(五)创新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教师企业实践既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教师到企业实践不仅能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并将其融入实际的教学中改进教学,还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利用其丰富知识体系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改进或优化生产实践环节。校企合作反映的是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校企合作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学校与企业这两种不同性质组织之间进行的合作,还涉及政府、行业协会及其他用人单位等多方的活动。因此,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共同构建一个能发挥各方政策和资源优势,同时又能合理分配各方利益和职责的系统工程[5]。

职业院校应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的鼎力支持,促成由地方政府、學校、企业组成的理事委员会,用法律手段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的合作办学机制,全面保障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顺利进行,从而整体上提高教师企业实践效率。物流类专业是朝阳专业,知识体系每天都在更新。学校要帮助企业树立人才培养意识与企业长远发展意识。企业应通过与学校合作,积极接纳教师到企业实践,利用教师的知识敏感度及时更新企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帮助企业努力走在行业发展的前沿。此外,学校应该鼓励教师考取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证书,利用自己的人才优势和知识储备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企业实践争取更多的资源。

参考文献:

[1]邵光华.基于教师个体差异的专业发展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5):32-36.

[2]张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6):15-17.

[3]宋玲.电子商务模式下物流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能力需求研究[J].物流技术,2016(3):188-192.

[4]陆国栋,孙健,朱慧.教师教学发展的融合理念与现实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4(6):32-34,46.

[5]陈胜,王虹.校企合作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及角色定位[J].现代教育管理,2014(3):82-86.

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of Teachers' Business Practic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ONG Shi-xue1, GAO Zhong-ming1, NI Shan-shan2

(1.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0, China;2.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Shandong 266000, China )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it is urgent for the industry to recruit the trained personnels who graduate from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th strong practical abilities, reasonabl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love for their jobs. As the main force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the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have the relevant professional proficiency. According to the source and composi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hina,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improve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we can enhance the teachers' practice ability and enrich their experience in manufacturing through business practice. In this paper teachers' business practices problems for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are analyzed an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business practice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logistics management; teachers' business practices; post group

猜你喜欢
物流管理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试论职业院校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
教学能力比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基于电子商务理念下的物流管理优化新策略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GIS云服务在现代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研究
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