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结构化教学,促经验生长

2017-07-01 09:53颜春红
新教师 2017年6期
关键词:认知结构结构化小数

颜春红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即通过分析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与编排体系,尊重并充分利用学生既有经验,努力提高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稳定性与清晰性,从数学知识体系高度结构化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规律出发,站在整体、系统和结构的高度把握、处理教材,使知识由点连成线、由线铺成面、由面构成体,感受知识之间的纵向与橫向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全程,尽可能扩大、健全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的内容、观念和组织,完善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形式,促进学生新的经验形成、积累与生长,提高教学效益。本文以苏教版三下“认识小数”一课为例,阐述笔者在组织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探寻本源,引发“连续”

连续包括“起点连续”“元素连续”与“目标连续”。学生是带着自己独特的数学现实开始新的学习,对新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知识元素间的纵横联系,知道教什么,教到何种程度。

小数知识在教材中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但学生在生活中并不是第一次接触。因此,笔者对教材结构进行了微调,先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从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已经认识了哪些数。介绍这些数是表示物体的个数,是自然数,属于整数范畴。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三年级通过平均分物品认识了哪些数。举例说一说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接着,让学生说一说除了整数、分数,自己还知道哪些数,在哪里见过小数。最后揭示课题。

小数看似新知识的开端,但更是对以往数学知识的延伸。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去试着探寻知识的本源,抓住知识生长的根,使学生在简单的回顾中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结构美。

二、逐层推进,意义“关联”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强调教师在掌握了学科层面知识的结构关系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和重组,促进知识点的横向关联、纵向关联,以及教材文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个人经验的沟通联系。

(四)环环相扣,逼近本质

世间万物总是在不断变化中,而“变化”又总蕴含着“联系”和“不变”的因素,从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发现“联系”与“不变”,往往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无论是人民币抑或是米尺、正方形,都只是认识一位小数的载体,这些不同的载体之间有着哪些相同的因素?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哪些联系?为此,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将正方形减少一半变成十等分的长方形,让学生找出十分之几、零点几,接着将这个长方形的宽继续压缩,直至将长方形转化成米尺,抽象出线段,最终形成数轴。学生在不断地变化中逐渐悟出不变的本质,沟通了不同素材之间的联系,也使学生真正理解了一位小数的含义。

猜你喜欢
认知结构结构化小数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小数的认识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基于图模型的通用半结构化数据检索
基于软信息的结构化转换
中学生体育认知结构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