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7-07-03 16:14王万莉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15期
关键词:施针中脘顽固性

王万莉

618400什邡市第二医院中医科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分析

王万莉

618400什邡市第二医院中医科

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顽固性呃逆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显著。

中医针灸;顽固性呃逆;疗效

近年来,中医治疗顽固性呃逆受到较大的关注,本次研究即对中医针灸治疗此病的疗效做了分析与探讨,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顽固性呃逆患者4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观察组:男11例,女10例,年龄20~76岁,平均(36.52±3.67)岁;病程5 d~6个月,平均(2.11±0.73)个月。对照组:男13例,女8例,年龄20~75岁,平均(37.14±3.74)岁;病程6 d~6个月,平均(2.20±0.56)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在患者入院之后采用吸气后屏气法进行治疗,即先让患者深吸一口气,之后迅速用力屏气,再之后慢慢呼气,如此重复多次,直到呃逆症状得到缓解。同时,给予患者镇咳药物及组胺H2受体拮抗剂辅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治疗原则:舒缓膈肌、温胃、调节气逆。辨证施治:在患者入院之后进行辨证分型,即根据症状表现将患者分为胃火上逆型和寒邪动膈型。针灸治疗:①选取膈俞穴、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穴、中脘穴等作为主穴。②患者取仰卧位接受治疗,暴露针刺区域皮肤,操作者使用毫针进针,每日施针1次。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穴三处穴位运用平补平泻法,深刺,留针20 min,每隔10 min捻转针一次。③中脘穴的针刺方法则应根据辨证分型加以选择:对胃火上逆型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130 mm芒针自中脘穴刺入,并以45°斜向刺入两侧天枢穴,得气后以较快的速度小幅度捻转,手法为提插泻法,不留针;耳穴的膈俞穴、胃穴作为配穴,点刺出血后将针拔出,不留针。对寒邪动膈型患者,将130 mm芒针自中脘穴刺入,并以15°倾斜角向上横刺入膻中穴,得气后捻转芒针,手法为补法,禁止提插;此外,用远红外线照射胃部,并在耳穴的膈俞穴、胃穴进针,留针20 min。

观察指标:采用SAS、SDS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得分越低表示状态越佳。

疗效判定标准[1]:①痊愈:一个疗程结束之后,呃逆症状消失并且未见复发。②显效:一个疗程结束之后呃逆症状持续时间明显缩短。③有效:两个疗程结束之后呃逆症状有所缓解,持续时间有所缩短。④无效:两个疗程结束之后呃逆症状没有改善,或者症状加重。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心理状况评分: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 论

呃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如果症状较轻,则患者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即能缓解;但如果症状较严重,并且持续时间48 h以上不能自行缓解,则被列入顽固性呃逆的范畴,患者需接受对症治疗[2]。有关研究表明,顽固性呃逆会影响到胃、肠道、脑血管等各个器官的功能,并引发呼吸紊乱;同时,它还会导致患者饮食被迫中断,睡眠质量降低,引起患者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由此可见,及时治疗此病非常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方法虽多,但是疗效理想的方法较少。因此,若要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复发,则需找到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情况(±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比较情况(±s,分)

组别 例数 SAS SD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1 51.10±4.21 31.34±3.67 50.66±4.27 31.60±4.15对照组 21 50.88±3.85 40.21±3.48 50.29±3.95 42.22±3.95 t 0.252 9 11.500 4 0.417 1 12.155 0 P>0.05 <0.05 >0.05 <0.05

中医学认为,顽固性呃逆的诱因主要为饮食不规律、体质虚弱、情志不畅等,病机在于肝脾胃不和、胃气上逆、气血不畅,因此,治疗方面当为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舒肝和胃、健脾。针灸疗法是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临床中将此法用于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案例越来越多,治疗效果也较为理想。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机制为:对中脘穴、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施针,达到调节气血、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之功效;同时,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即在中脘穴运用透穴法对寒邪动膈型患者施针,达到驱寒之功效;在中脘穴运用提插、捻转等手法对胃火上逆型患者施针,达到泻胃火之功效。本次研究对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做了探讨,并与常规治疗进行对照。结果表明,采用针灸治疗的患者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而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明显更低,说明针灸疗法更能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不仅能够提高疗效,而且还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值得推广使用。

[1]姚坤.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4(7):100-101.

[2]蒋海燕.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5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12(33):85-87.

Clinical effect of Chinese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hiccup

Wang Wanli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Second Hospital of Shifang City 618400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hinese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hiccup.Methods:42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hiccup were select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hinese acupuncture.We compare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wo groups.Results:In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AS,SD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The clinical effect of Chinese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hiccup was significant.

Chinese acupuncture;Intractable hiccup;Clinical effect

10.3969/j.issn.1007-614x.2017.15.49

猜你喜欢
施针中脘顽固性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得气的判断指征辨析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内热针治疗腰骶部疼痛的临床效果分析
《针灸大成》中脘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内服外敷,治愈新生儿顽固性呕吐
针灸手法对针灸效果的影响分析
介入断流术在顽固性鼻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増液促动汤治疗顽固性便秘8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