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2017-07-04 01:14何建华孙振珍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爱国主义

何建华 孙振珍

【摘 要】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情感,是凝聚民族意志,激励青少年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利用中学政治课程教学中蕴藏的丰富内容,突出国家情感教育、历史人物教育、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是中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德育过程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 中学政治课;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思想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5-00-0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基石。在中学教学育人过程中始终贯穿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素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

一、明确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贯穿中学政治课教学全过程的“基石”

伟大导师列宁曾经典明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1](P187)这种感情集中地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高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2](P580)着力进行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探讨和实践,对于拓宽爱国主义教育,总结课程教学改革的经验,具有一定的意义。

二、精选内容:寻找中学政治课教学与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点”

在中学政治课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须着重研讨中学政治教材中蕴藏的爱国主义内容,有的放矢,并突出如下重点:

首先,突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民族情、国家情教育。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3](P3)江泽民同志也强调:“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热忱,转化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振兴中华的强大力量。”[2](P582)就是说,中学政治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信心,使学生能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守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览中学政治课程教材,散发着许多爱国主义的民族情、国家情素材。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为例,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哲学生活中都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情怀。例如:必修2政治生活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第二节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当教师讲到“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时,可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这一爱国主义情怀作为重点渗透到课堂授课中,赋予爱国主义这一抽象的概念以实体。必修3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以永恒的民族精神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不仅要对概念进行阐述,更要紧紧抓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实质内容这一主题运用具体的事例将其具体化……这些教材内容无一不将民族情、爱国情凸显出来,形成广泛的爱国主义素材。

其次,突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历史人物教育。教师通过历史人物的讲述促使学生能够达到胡锦涛同志所要求的:“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新一代。”[4]

历史人物教学要突出典型和教育意义。

所谓典型,即代表性。结合讲课内容,精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进行教学,往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起到深化教学内容的作用。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2政治生活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二节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课程中所列举的革命战争年代的李大钊同志,是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的爱国主义;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是扎根基层、呕心沥血、为引领农民奔小康而鞠躬精粹的爱国主义。必修3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中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生活和工作条件,断然回国的钱学森先生,是勤奋严谨、创新奉献、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爱国主义。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材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中展现的鲁迅先生,是勇于批判、敢于讲真、善于发声、追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这些教材中的历史人物及事件,可以从不同侧面突出爱国主义的不同内涵,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

所谓教学意义,即历史人物教育的思想功能。它要求教师在讲课中,重点叙述历史人物在革命与建设事业中表现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风范,给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的坐标,突出教育内容的思想性。高中人教版必修2第六课我们的政党中有具有坚定的信念、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有勤政为民、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扶贫济困、愛别人爱人民爱集体爱祖国的孔繁森精神。必修3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中有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忘我拼搏、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埋头苦干的“铁人”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中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勇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必修4第七课唯物辩证法联系观中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我们充分利用历史人物开展课堂教学,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效果便会十分明显。

最后,突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是中学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题材。江西是革命老区,红色故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24万名烈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与人民的幸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中有与江西紧密相连的红色文化——井冈山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井冈山的点滴小故事穿插到授课内容中,使红色文化以井冈山这一具体为载体而充分呈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强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继承和发扬家乡人民的光荣传统,为建设家乡而贡献自身力量。

三、改进方法:突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全方位”

实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双驱动,是完成中学政治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坚持课堂为主阵地不动摇,在教学内容上重点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化于心。

其一是突出主线。在中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抓牢爱国主义教育这条主线,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生活各个层次,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進行全方位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其二是联系实际。中学政治课作为一门思想理论课,其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列举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实例,将生活舆情于知识教学中,使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另一方面,拓宽社会实践渠道,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尝试,将爱国主义教育外化于行。

第一,开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请英模先辈来校讲过去、忆传统,开展爱国主义现场教育;利用历史人物纪念日,以专题报告会、座谈会、征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活动,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通过观看记录片,例如《周恩来外交风云》、《筑梦路上》《中国通史》等,通过轻松新颖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历史史实,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以实促情。组织学生到革命旧址参观考察,融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思想得到升华。在江西省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等等,丰富的红色文化使江西成为“红色旅游”之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方志敏纪念馆等,使学生更能深层次感受到城市的红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

总之,中学政治课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中学时代加强政治课教学中民族情、国家情教育、历史人物教育、红色文化教育,是开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习近平同志强调:“符合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理想万万不能丢。”[5(P127)我们要善于研究,大胆实践,不拘泥于传统模式,将爱国主义教育赋予生命,灵活渗透到政治课程教育全过程,不断推动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培养一批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注释:

[1]《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胡锦涛《向中国青年群英会致信》(2007年5月4日),转引自《党史文苑》[J](纪实版)2007年第九期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爱国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趣味英语听力 什么是爱国主义?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九百多万“五老”托起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一片天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