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投资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2017-07-05 10:09王宇博
农经 2017年6期
关键词:环节农产品土地

文│王宇博

农业投资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文│王宇博

[√]现在中国的农业发展与互联网结合、与科技结合是大势所趋,但更关键在于是否密切结合了国情现状——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这是决定创业能否有机会成功的基础因素。

近年来,农业行业的创业和投资不乏热点,2014年生鲜电商热潮,2015年农村电商、农村金融、供应链兴起,2016年有超过20家农业创业公司融资过亿。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农村人口6.2亿,乡镇3.3万个,农村市场规模超10万亿,农资市场规模约1.6万亿,消费总支出约5.2万亿,其中人均消费8383元,增速12%,远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增速。不难看出农村市场潜力巨大,但农村当前存在的现状阻碍了发展——主要体现在青壮年农村人口匮乏、长期以来流行熟人文化不愿接受新产品新技术、消费能力和意愿比较低。不过,随着农村互联网化覆盖率增速不断升高,同时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些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多数农业创业者怀揣改变落后农业现状的情怀,可是既懂技术,又懂农村的人才十分匮乏,加上项目落地中会遇到种种问题,所以实际上这个所谓的风口还没有真正的起飞。虽然多数创业者选择了贴近城市的农业项目,扎堆在供应链、生鲜、农村消费金融,但是戈壁创投认为农业更大的机会存在于供给端的改革。

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细分划分示意图

农产品流通各个环节流程示意图

通常农业可以划分为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环节, 产后流通环节贴近消费者,吸引了很多创业者,不乏一些知名企业,比如美菜、一亩田。不过现有的流通方式与现有的种植方式是相匹配的,中间环节虽然多,但每一层都提供了价值。很多处于流通环节的创业公司所从事的业务只是替代了其中某一环节,并没有对整个链条的效率有所改善。产前的种子、化肥、农药等行业,虽然有很多上市公司,但是产品弊端颇多,一些创业公司正在试图改变现状。而戈壁创投更看好的是产中环节的改革——它是农业供给端的核心,通过结合互联网、物联网、遥感、大数据、机械自动化等技术,能够给行业带来巨大改变,从而影响产前、产中、产后行业的格局。

如果把产中环节看做一个金字塔,那么塔尖的农产品是最终的产出,塔底的土地则是农业生产最基础的资源。而现在,“金字塔”正在经历自下而上的变革,随之带来的是土地流转、种植管理、农业大数据/农业金融、农产品品牌四个领域存在投资、创业的机会。

农业产中环节金字塔流程图

创业、投资机会之一:土地流转

土地租让是市场一直以来都存在的现象,主要是有能力的种植大户不满足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么就需要租用其他地来种植,然而在租用土地的时候面临了重重困难。比如,租了农户的土地,农户中途不认账要收回土地怎么办?把土地租出去边界被破坏掉之后,租户又不租了,如何准确核实自己土地的面积? 尽管困阻较多,但土地流转发展的速度依然在逐年增长。

耕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比例

耕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比例

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首次提出了要建立健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由此这一年成为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元年。截至2015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4.45亿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33.3%。2016年11月,《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颁布,在“两权分设”的基础上,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 ,从政策上扫除了土地流转的障碍。

目前土地流转行业有不少创业公司,都希望在这个有望达到万亿级别的市场切块蛋糕。区别于房地产,土地资源极度分散,并且农村熟人社会的形态导致获取土地资源有一定的难度。相对于土地的本身资源来说,其需求端更加不确定——大部分租地需求可以就近在同村解决,暂且没有中介需求;对于另一部分异地找地的需求,其如何实现低成本获取客户,对中介平台的运营能力要求较高。土地流转归根到底是一门中介生意,要掌握买卖双方资源才能有效匹配。

创业、投资机会之二:种植管理

以2011年为分界岭:中国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并且差距在逐年增大。我国农村人口流失问题愈发严重,但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3.7%,仍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伴随国家出台推进城镇化的一系列政策,这意味着农村人口还会持续减少。

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历年来流动数据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农村流失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6038部队”(老人、妇女)种田现象在我国农村已经越来越普遍,再过10年,当这些人年过古稀,谁来种地?谁来养活这么大一个国家?尽管现在很多大学生、农民工、企业员工开始返乡种地,尽管这类人群对科技的接受程度很高,也有一定的资金,不过他们多数不完全懂农业,这将给为他们提供种植服务的公司带来历史新机遇。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农技服务APP,它们提供技术指导,问题咨询等服务,但这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种植服务方式。首先,在当前的农业发展阶段,要实现APP能够被大量用户安装并使用,其进入门槛很高;其次,很多农业问题不是线上一两句话能解决的,并且当问题已经发生了,再来寻找解决方案,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农技专家资源匮乏,农业种植技术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种植效率,一定程度上还会带来农产品的安全隐患问题。

以玉米为例,从美国进口,进入海关报税后,算上运输成本,每斤的价格甚至会比国内便宜一半,究其根本在于两者种植效率的巨大差异;而且很多食品不安全问题都是发生在种植环节中,比如不合理的用药用肥。所以,种植环节需要一群懂农业、懂技术的人才改变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经验种植,走上数据化的、标准化的农业发展之路。

创业、投资机会之三:农业大数据/农业金融

在欧美国家,仅气象数据已经是千亿美元市场;在我国,受限于农民收入、消费的水平能力,农业大数据市场处于非常初级阶段。

随着今后地面传感器、遥感、植物生长数据的积累,土地、作物的数据也将逐渐完善,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一方面可以让农户增收,一方面能预测未来产出、价格的波动,提前对风险做出应对措施。这在海外已经有很多先例,比如被孟山都收购的The Climate Corporation, 能够帮助农民预测农资、农产品价格的Farmers Business Network。

大数据在未来的价值将不断被放大、被证实,沉淀的数据价值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上,而且还体现在农村金融项目上。农村的资产端风控相较于城市金融项目没有那么精细,很大原因在于缺乏数据支持,造成了农村金融风控操作难度大。比如,给农民做征信,能做的可能就是走访一下村民和村支书,能够拿出手的抵押物也许只有土地;但是如果有了他们的种植数据,就能对他们的收入有预测,对他们的还款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把握。

创业、投资机会之四:农产品品牌

农产品品牌分为品种品牌和产地品牌,现在能被众人熟知的国产农产品品牌,除了褚橙,潘苹果,还有更多的吗?品牌不只是个名字,更是传递一种观念。这一现象背后有两大原因:一是种植环节的落后,导致很多农产品的品质得不到保证,或者说同一批次的品质不均,导致无法标准化;二是农户没有创建品牌的意识和方法。

举个例子,今年2月德国国际果蔬展上,中外农产品的差距一目了然(见图片) 。

但是在未来,随着土地集约,种植过程的标准化、数据化,会有差异化的农产品出来,加上新型农民对于品牌的意识和包装能力,相信会有更多超越褚橙的农产品品牌走出来。

中国农产品展示位

荷兰农产品展示位

(资料来源:戈壁创投)

猜你喜欢
环节农产品土地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我爱这土地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桥式起重机使用环节重大危险源辨识研究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农产品争奇斗艳
多环节发力攻克深层次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