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说话晚的几种原因

2017-07-05 00:54
现代家长 2017年6期
关键词:学说话小石头开口

为什么有的孩子开口说话早,有的孩子说话晚呢?排除听力等身体器官的疾病原因,孩子说话晚的原因,或许不在孩子本身,而在家长身上。那么,幼儿说话晚究竟有哪些原因呢?

原因一:语种混乱,阻碍了幼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案例】 一岁多的小石头不会叫妈妈

小石头已经一岁两个月了,连妈妈都不会叫,平时只是“啊啊”地嘟囔,家人也听不懂他说什么。虽然爸爸妈妈、奶奶姥姥时常教他说话,但他就是不会说。看到同龄的孩子都会说短语了,爸妈很是恐慌。为此,还专门带他去儿童医院做了相关检查,可是检查结果一切正常。有病乱投医,心急的小石头妈妈带他去请教一位幼教专家,这才发现问题,小石头开口说话晚的原因令他们吃惊。原来,小石头从小由奶奶和姥姥轮流照顾。奶奶照顾一两个月回老家了,再由姥姥来照顾一段时间。奶奶是山东人,平时总是说山东话;姥姥是四川人,习惯说四川话;小石头的爸爸妈妈对小石头说普通话;爸爸跟奶奶对话用山东方言;妈妈跟姥姥对话用四川方言。而小石头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初期,也是敏感期,如此混乱的家庭语言环境,增加了他对语言的理解困难,一会儿听到这种话,一会儿听到那种话,可能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导致小石头听迷糊了,所以就出现了迟迟不会开口说话的情况。

【分析】 学语初期,幼儿需要纯粹、单一的语言环境

幼儿开口说话之前的几个月,是语言的启蒙时期。这个时期,虽然幼儿不会说话,但是他已经开始学习语言了,以听的方式学。这是一段隐性的语言积累期,是慢慢感知语言、理解语义,将事与语言对号入座的艰难过程。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语言混杂的家庭环境,势必增加他理解语言的困难。现在,很多家庭是老人帮着带孩子,而很多老人习惯说老家的方言,无形中阻碍了孩子学语言。所以,要尽量避免这种语言混乱的环境,为孩子创造简单、纯粹的语境。

【经验】 尽量跟孩子说普通话

针对这种情况,大人尽量做出让步和改变,起码在孩子面前,最好用普通话交流,特别是跟孩子对话时,更要用普通话。哪怕老一辈的普通话说得蹩脚一些,但只要放慢语速,你会发现,方言还是很容易被纠正的。毕竟对大人而言,转变一种语言表达习惯,相比初学语言的宝宝来说更容易些。而正牙牙学语的宝宝,尤其需要相对正统的语言学习环境。等他过了语言形成的敏感期,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和习惯之后,你再用方言与他交流,就对宝宝影响不大了。所以说,语言的根基一定要打好。

原因二:家长给孩子养成了“勤动手懒动口”的坏习惯

【案例】 孩子动手不动口

甜甜出生后,妈妈辞职做了全职妈妈,一天24小时陪护甜甜。可以说,甜甜从小的一举一动,哼唧一声,妈妈就明白她是什么意思。用甜甜爸爸的话说:“甜甜一伸手,妈妈就知道她想要什么。”这一点都不假。比如,甜甜指着苹果“啊”一声,妈妈不等她说出要吃苹果,就替她说了:“甜甜想吃苹果是吗?妈妈给你拿。”甜甜用手指指门,妈妈就说:“噢,你想出去玩是吗?”……就这样,本该甜甜练习说话的机会,全被妈妈抢去了。结果,妈妈把话都抢答完了,甜甜也就习惯了,有事动动手指头就行,不用开口说了,反正妈妈都明白,立马就帮她解决了。

【分析】 妈妈剥夺了甜甜学说话的机会

孩子学说话,需要不断练习,才能越说越好。长时间不开口练习,自然就口拙了。而甜甜只要一伸手,妈妈就看懂了,帮她解决了问题,甜甜也就丧失了用语言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时间长了,养成了惰性思维,遇到事情小手一指就行了,何必再费口舌呢?

【经验】 家长不要太眼疾手快,有时要装糊涂

明明知道孩子伸手指的是什么,读懂了他的手语或者动作的意思,但也要假装不明白,逼着孩子自己说出来想要干什么。这样,不但孩子能更好地将实物与名称对应起来,同时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所以家长该糊涂的时候要糊涂,该偷懒的时候要偷懒,不能替孩子说,而是鼓励他自己说出来,你再满足他的要求。

原因三:家长“废话”太少,幼儿的语言刺激不够

【案例】 没人理的孩子

豆豆平时由爷爷带,爷爷是个木讷的人,很少跟豆豆说话。他想反正豆豆还小,听不懂,也不会说。每天爷爷最常做的事,就是把豆豆往手推车里一放,推着豆豆到小区广场看几个老人下棋,一看就是几个小时。豆豆自己坐车里要么啃玩具,要么吃橡胶奶嘴。而爸爸妈妈上班忙,早出晚归,难得跟豆豆说话相处。豆豆到了会说话的年龄,会说的词很有限,只会简单地叫爸爸、妈妈。平时别人逗他说话,他也常常金口难开。

【分析】 孩子不会说话,也要跟他说

很多家长会犯这种错误,就是以为孩子还不会说话,就不过多跟孩子说话。其实,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学说话的。孩子从三五个月开始,就已经能听懂大人说的一些话,比如你经常叫他的名字,他会有反应,说明他是一直在听你说话的,而且能听懂。比如虽然孩子才几个月大,但是你叫他跟人再见,他虽然不会说,但是听到你的指令,已经会摆摆小手了。也就是说,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是他们一直在听别人说话,一直在潜意识里模仿和学习。身边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他学习语言的素材。如果家长不跟孩子说话或者说话少,孩子的语言素材过于稀少,积累的词汇量也就不丰富,自然无话可说。孩子学说话的过程,是由听(语言输入)到说(语言输出)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听得不充分,说得就不灵活。

【经验】 家长“废话”越多,孩子学说话越早

我家宝贝小的时候,只要他醒着,我就跟他唠叨个没完没了。我边给他做抚触,边跟他聊天:“小宝贝,做操了,伸伸胳膊,蹬蹬腿,拉拉小手长得高。”给他冲奶粉的时候,我会念叨着:“噢噢,宝贝饿了吧?咱们喝奶喽。”给他换尿布的时候:“不哭不哭,小屁屁湿了,难受是吗?咱们换上新的就舒服了……”就这样,我手上忙着,嘴也不停地说着。结果豆豆就比同龄孩子会说话要早,而且说得非常流利,词汇量也很丰富。其他家长向我请教,我思来想去,除了每天这样不停地对他说,别无他法。可见,为幼儿创造丰富的视听环境,有助于幼儿学习语言。

原因四:批评太多,过早给孩子贴上不会说话的标签

【案例】 你怎么这么笨啊,这孩子就是不爱说话

月月妈是个急性子,对月月缺少足够的耐心。每次她教月月学说话,一次两次月月说不对,或者不跟着学,她就急,就随口指责道:“你怎么这么笨啊?怎么就学不会呢?”结果月月更不愿意张口说话了。这下月月妈着急了,逢人便叫月月打招呼,月月或者身子往后缩,或者抿着嘴不说话。妈妈就尴尬地打圆场:“唉!我家月月就是不爱说话,嘴笨着呢。”她忽略了月月的感受。妈妈总是批评月月,以至于打击了月月的自信心,使她不敢开口说话。而且妈妈总当着月月的面向外人诉说月月不爱说话。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她听到什么就理解成什么,就真的以为自己不爱说话,便更不开口了。

【分析】 别过早给孩子贴上不爱说话,或者不会说话的标签

语言天赋不同,所处的家庭语言环境不同,决定了每个孩子开口说话的时间不同。有的孩子说话早,有的孩子说话晚。越是孩子说不好,越不要批评他;越是孩子不愿开口说,越不要逢人揭他的短,抱怨他不爱说话。过早给孩子贴上这些负面的标签,孩子会在心里給自己下这样的定论,认为自己真的就是爸爸妈妈口中说的那样。这样一来,孩子就更没有说话的信心和欲望了。所以,当孩子说话晚时,不要只盯着孩子找原因,也要多反观自身,是不是自己哪里引导得不恰当?只有找到原因对症下药,先改变自己的不足,才能慢慢引导孩子往好的方面发展。

【经验】 批评是阻碍,表扬是动力

当孩子的说话水平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时,千万不要总是批评孩子,而应该给他足够的时间,慢慢来,等他一点点开口说,一点点说得更好。当他终于学会了一个词,或者突然蹦出一句新学的话时,你要表现出兴奋和欢喜,你要夸张地对孩子表扬一番,让孩子知道自己进步了,感知到他有多棒。家长的鼓励和赞美,是对孩子最好的促进。你越夸奖,他越想说,越想说,就越会说。这才是学习语言的良性循环。

在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家长不要忽略了这些细节,往往正是一些不经意的小习惯,无形中阻碍了孩子的语言发展。家长应该创造纯粹、丰富、宽容、贴切的语言环境,供孩子模仿学习,鼓励孩子大胆地说。孩子词库积攒的词汇越多,才能越早开金口,越说越会说。

【编辑:花洁】

猜你喜欢
学说话小石头开口
妞妞学说话
漫画哲理
小石头
三门核电检修工单开口项管理
害我受伤的小石头
不易滑落的毛巾
如果
谢谢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