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重症监护病房鲍曼不动杆菌获得性定植影响因素分析

2017-07-06 23:54肖红雯彭勇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7年3期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影响因素

肖红雯+彭勇

[摘 要] 目的:分析呼吸重症监护病房()鲍曼不动杆菌获得性定植影响因素。方法:以RICU 2012年5月—2016年5月RICU收治的37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鲍曼不动杆菌获得性定植率及定植部位,根据定植与否分为获得性定植组和未定植组,运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总结影响RICU鲍曼不动杆菌获得性定植的影响因素。结果:377例患者中,165例检出鲍曼不动杆菌获得性定植,定植率为43.77%;165株鲍曼不动杆菌多定植于面部、腹股沟、腋窝区域,并对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其对氨苄西林、头孢替坦、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达100.0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意识障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导致RICU鲍曼不动杆菌获得性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RICU鲍曼不动杆菌获得性定植发生率较高,且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普遍耐药,针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实施早期干预、尽量避免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侵入性操作,对降低院内鲍曼不动杆菌获得性定植率具有價值。

[关键词] 呼吸重症监护并发;鲍曼不动杆菌;获得性定植;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200(2017)03-033-03

DOI:10.11876/mimt201703015

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ii,Ab)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医院环境中且具有快速建立耐药性的能力[1]。Ab可在干燥环境中生存,分布于人体皮肤、消化道、泌尿生殖系统并定植于感染者周边环境中[2]。近年来,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Ab获得性定植现状愈发严峻,且多重耐药、泛耐药菌株迅速增加,造成患者经济负担增加、病死率上升[3]。本研究对RICU内Ab获得性定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2012年5月—2016年5月入住我科时长>48 h患者中抽取377例为研究对象,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将入RICU前未检出Ab、入住RICU48h后筛查出Ab者视为Ab获得性定植[4](定植组),入住RICU前后均未检出Ab者(未定植组)。

1.2 分析方法

1.2.1 耐药性分析 取Ab定植菌株,使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进行菌株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Ab耐药性进行检测,药敏纸片购自英国Oxoid公司,质控菌株包括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及粪肠球菌(ATCC29212),均购自国家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药敏检测及结果判断参照2010年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制定的执行标准[5]。

1.2.2 影响因素分析 整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RICU住院时间、基础疾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糖皮质激素应用情况、侵入性操作、峰值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评分)等,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将两组患者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的临床资料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影响RICUAb获得性定植的危险因素。

2 结果

377例患者中,165例检出Ab获得性定植,定植率为43.77%。定植部位依次为额头35.76%、鼻前庭28.48%、腋窝17.58%、腹股沟15.15%、腋窝区域,皮肤切口1.21%。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其对氨苄西林、头孢替坦、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达100.00%。

定植组与未定植组意识障碍、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侵袭性操作情况及峰值APACHE 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将存在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合并意识障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导致Ab获得性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3 讨论

作为一种严格需氧型革兰阴性菌与条件致病菌,Ab可在干燥环境中生存数月以上,Ab获得性定植患者常因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未引起关注,往往成为潜在传播者[6]。随着近年来RICU入住患者的主动筛查逐渐普及,Ab获得性定植者检出率有所增加,院内Ab获得性定植的防治成为了院感控制的重点环节[7]。

本组患者Ab获得性定植率高达43.77%,与Wen等[8]报道一致,且定植菌主要集中于患者面部、腹股沟、腋窝区域,说明RICU环境中Ab分布较为广泛,且定植患者环境污染能力较强[9]。上述部位易在常规监测中被忽略,造成确定定植延迟,进而引发接触隔离不及时[10],Ab爆发性感染风险增加。因此,应在注重Ab获得性定植主动筛查的同时,强调面部、腹股沟、腋窝区域的标本取材,以提高定植菌的检出率、缩短确定定植时间。

在实施定植菌规范化监测的基础上,早期针对患者获得性定植的危险因素实施干预为降低RICUAb获得性定植风险的基础[11]。本研究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示,合并意识障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导致RICUAb获得性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原因可能为:1)合并意识障碍者,其机体咳嗽、咳痰等防御性生理反射功能下降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排出能力不足,为Ab侵袭、定植创造了有利条件[12-13];2)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既往治疗Ab定植、感染的首选药物,其引发的选择性压力可导致Ab继发定植风险逐年增加[14];3)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是RICU常见的侵入性操作,过往研究表明,80%以上医院获得性肺炎与上述侵入性操作有关[15],其原因考虑与气管插管、呼吸机的滤气装置及通气管道污染导致的病原菌潜在风险上升有关。

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应注重意识障碍患者皮肤、口腔、呼吸道等Ab常见定植部位的清洁、消毒管理,减少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应用,尽可能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并强调气管插管期间的无菌操作规程,在机械通气期间,可适当抬高患者头部,保证其气道冷凝物、分泌物的及时排出,以削弱Ab获得性定植的有利环境[16-17]。此外,本研究单因素分析中APACHE Ⅱ评分<15分者,其Ab获得性定植风险较高,与Sieniawski等[18]研究结论相仿,但多因素分析并未发现其对Ab定植的影响,考虑与APACHE Ⅱ评分<15分者往往合并意识障碍且需侵入性操作有关,但在RICU工作中,仍需注重该类患者的强化管理。

综上所述,RICUAb获得性定植发生率较高,这与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及患者自身状态有关,强调规范化消毒管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积极纠正原发病治疗,有望早期去除相关危险因素,保证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Longo F, Vuotto C, Donelli G. Biofilm formation in Acinetobacter baumannii[J]. New Microbiol, 2014, 37(2): 119-27.

[2] 刘宗师, 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流行特征、危险因素与I型整合子关系的研究[D]. 中山:中山大学, 2010.

[3] Otvos L. Commentary: Drugs From Bugs[J]. Curr Protein Pept Sci, 2015, 16(6): 476-477.

[4] Dhawale A, Rath A. Antibiotic resistance: a threat and challenge to society[J]. Ann App Bio-Sci, 2014, 1(1): R1-R6.

[5] 赵慧颖, 杨艟舸, 郭杨, 等. 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定植与感染的监测及控制[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4, 26(7): 464-467.

[6] Ali S, Gupta R K, Shoket H, et al. 16S rRNA Gene-based Identification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Profiling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from River Water Isolate, Dehradun, India[J]. Int J Life Sci, 2014, 3(3): 157-162.

[7] Zhang J, Liu X, Li X J. Bioinformatic analysis of phage AB3, a phiKMV-like virus infecting Acinetobacter baumannii[J]. Genet Mol Res, 2015, 14(1): 190-198.

[8] Wen J T, Zhou Y, Yang L, et al. Multidrug-resistant genes of aminoglycoside-modifying enzymes and 16S rRNA methylases in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strains[J]. Genet Mol Res, 2014, 13(2): 3842-3849.

[9] 蔣国钦. ICU病人鲍曼不动杆菌定植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D].苏州:苏州大学, 2011.

[10] 徐樊,李莉莉,韩雪玲,等.19827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18(1):61-62.

[11] Sebe I, Ostorhazi E, Fekete A, et al. Polyvinyl alcohol nanofiber formulation of the designer antimicrobial peptide APO sterilizes Acinetobacter baumannii-infected skin wounds in mice[J]. Amino Acids, 2016, 48(1): 203-211.

[12] Wei L, Qin G, Yang X, et al. A new nasal cavity nursing methods appl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J]. Pak J Med Sci, 2013, 29(4): 977.

[13] Longo F, Vuotto C, Donelli G. Biofilm formation in Acinetobacter baumannii[J]. New Microbiol, 2014, 37(2): 119-127.

[14] 余婷婷, 沈继录, 徐元宏.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机制研究[C]// 中华医学会上海国际临床微生物及抗微生物化疗学术会议. 2011.

[15] Mittal S, Sharma M, Yadav A, et al. Acinetobacter lwoffii An Emerging Pathogen in Neonatal ICU[J]. Infect Disord Drug Targets, 2015, 15(3): 184-188.

[16] 斯小水. 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C]// 2012年浙江省重症医学学术年会. 2012:3-8.

[17] Hsu H Y, Chao C M. The Impact of Possible Clonal Spread of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Complex Bacteremia[J]. Crit Care Med, 2014, 42(9): e628.

[18] Sieniawski K, Kaczka K, Rucińska M, et al.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nosocomial infections[J]. Pol J Surg, 2013, 85(9): 483-490.

猜你喜欢
鲍曼不动杆菌影响因素
2013~2015年我院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神经外科ICU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的治疗
ICU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关系研究
抗菌药物组合轮用策略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治疗效果的研究
重症监护室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情况的分析与研究
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分析及其治疗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