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是一种修行

2017-07-06 21:07王纬明
中国德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小龙母亲家长

家访修行获得的是不同于备课、辅导、规劝等的别样“珍宝”。此“珍宝”,会使获得者更易以平和的心态接近教育的本真,剔除习见,并随时间推移,使教育行为更符合教育规律,彰显出教育本来应该有的温度。

陶行知先生曾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毫无疑问,开展有效家访就是进行心心相印的真教育。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家访却处于尴尬的窘境:教师嫌辛苦,学生怕告状,家长有顾忌。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在带给人们宽裕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必然会把一些伴随而来的问题抛给社会、学校、教师、家长。这些问题单纯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恐怕都不足以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对于教师、家长这些教育者而言,在场参与学生精神成长,及时沟通以求合力同心,就显得必要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有效家访将直接影响学生教育。就如同经是好经,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一个道理,作为学生家长,我们绝不应该因为极个别教师家访中出现的极个别问题,就盲目将家访的教师拒之门外而放弃了家长成长、学生成才的机会。君心似我心,学生处于家长、教师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更何况,有效家访从来都是达人达己的,就如同佛陀的修行。

对修行的佛陀而言,布施是修行,持戒是修行,忍辱是修行,精进是修行,禅定是修行,智慧亦是修行。从从事教师职业的第一天起,我便认为:医生是在帮助病人解除他们躯体上的病痛,而教师是在帮助受教对象构建心灵,塑造灵魂。当然,这里的受教对象,可能是学生,可能是家长,还可能就是我们教师本身。帮助的过程,也是我们教师持续修行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讲,备课是修行,辅导是修行,规劝是修行,家访亦是修行。

家访,可以破我执

“老师,您好!我是小龙的妈妈。小龙身上有很多陋习:没时间观念,责任感不强,比较懒,给您的工作添麻烦了,非常抱歉!有这样的孩子,我确实应当负主要责任,我碰到问题大多时候都是以打骂的方式解决。我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孩子养成了很多陋习,全都是我的错,我对不起孩子!所以孩子碰到您这样优秀的好老师,很幸运。孩子一直说很佩服王老师。我也跟他讲过,这么优秀的好老师,要好好珍惜和尊重,并懂得感恩。我很欣赏、尊重和敬佩您,在抓成绩的同时更注重素质教育,我也认为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身心健康比考试成绩更重要!今后,我会好好配合您的工作,欢迎您随时来家访!”

这是我家访后收到的小龙妈妈的短信。第一次注意到小龙是在军训结束时。其他学生都在较为规矩地列队,唯独他一个人骑坐在皮箱上,丝毫看不出军训的效果。班主任的职业习惯不允许我对此视而不见,于是,我就随口问了他一句:

“你家就你一个孩子吗?”

我的本意是如果是一个孩子,如此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大城市家境优裕的家庭,独生子可能更娇惯吧!

没有想到,孩子的一句话却使我当场愣住,不知道应该如何接话。

“可能吧!”他回答。

在其他学生压抑的笑声中,我们匆匆结束了第一次尴尬的交流……

没想到,在我到小龙家家访时,孩子母亲主动提及此事,她说:

“孩子那样说,并无恶意,我当时确实怀了二胎,但因为年龄大了,反应强烈,医生说不一定能够保住。”

至此,我才恍然,原來事情并不是我所想的那样,这个孩子也不是有意顶撞我。虽工作以来一直是班主任,大风小浪也算见过,但遇到尴尬的事情,我仍不能免俗,仍习惯性地以我执去看待,仍习惯性地拿起我执的尺子去比量,用我执的剪刀去修剪。

感谢此次家访,于我而言,这次家访是提醒,更是破我执的修行!

家访,可以知惜福

“王老师,我们小豪跟我说了您帮他申请补助的事情,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的关心!”

“不客气的。”

“话不能这么说的!老师您在孩子身上已经花费了很多心血,我们家长无以言表,再次感谢!”

这是我在帮助一个学生向学校申请减免书本费并资助他400元后,家长和我的短信交流。我曾狭隘地认为,在上海这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即使得到上千的资助,家长或学生都未必会认为多,也未必会流露出感恩之情,直到接到这条短信,我才发现并非如此。

小豪家的事情还是我在暑假家访中发现的。其实,那次我并没有到孩子家中,只是简单地进行电话家访。因为我提前联系过几次,孩子父亲都说孩子母亲在医院治疗,至于什么病,并未告之,只说很严重。

在寒假家访时,本来,我也没有抱多大希望能上门,因为提前联系的电话一直都没有人接。没想到,我在另一个学生家里家访时,却接到了小豪爸爸打过来的电话。电话接通的一刻,我表达了家访的意愿,不过考虑到特殊情况,我赶紧又加了一句,如果不方便,完全可以电话家访。没想到,小豪爸爸却说孩子母亲没去医院,也在家里,可以上门家访。

一进门,我就看到了孩子的母亲,羸弱的身体、疲倦的神情、苍白的脸色……那一刻,我有深深的自责和后悔,后悔不该打扰这一家人。

孩子父亲却很热情,主动提及因为孩子母亲生病,他需要去医院陪护,孩子这块有点顾不上。我赶紧说孩子很努力、很上进。孩子父亲说,自从孩子母亲病了之后,孩子自立、懂事了许多。坐了一会,谈了一会,在祝孩子母亲健康之后,我赶紧起身告辞。虽一再推却,孩子父亲还是坚持要把我送到公交车站。在等公交车的时候,孩子父亲才告之,孩子母亲得的是癌症,情况不是特别好,要经常化疗,一次检查的费用就很多……

如果不来家访,估计孩子父亲不会主动提及这些;如果不是上次帮助申请资助,估计孩子父亲也不太会邀请上门家访,毕竟孩子母亲身体不适。孩子母亲的病让他一家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哪怕仅仅是细微到可以忽略的举手之劳。

家访确实是修行,如果说我以往还有些小的抱怨的话,抱怨工作的琐屑、繁杂,抱怨生活的不易、艰辛,那么,这一刻,所有的抱怨都化为乌有,转而充溢心头的是感恩和惜福的清泉。这一切提醒我善待身体,提醒我感恩一切,提醒我回馈善意,提醒我珍惜幸福……

家访,可以懂身教

“我女儿很喜欢您,希望您能留下来继续做我女儿的老师。”

离开家乡山西来上海发展后,在最初,我一直纠结这一步是不是迈得太大,是不是应该返回故地。就在这时候,我接到了学生家长的这条短信。也许,我内心的纠结、矛盾会经由课堂(这一师生心灵场域)不经意地流露出来,有时候这种不经意的流露可能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却被有心的学生捕获到了……

我不由想到了去该学生家家访的情景。

我在她家坐定后,孩子父亲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谈到孩子哪门课不好之类的话题,而是主动提及了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并戏谑地称自己女儿为“学渣”。话虽如此说,但通过父女间温情的对视以及洋溢在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我能够读懂父女间特有的情愫,能够读懂父亲对女儿拳拳的爱以及适度的期许。

偶问及假期安排,孩子父亲主动提及他现在做的事情: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从上海乘车去浙江诸暨敬老院探望红军老战士;在上海,他同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在听他讲一个又一个故事的时候,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孩子母亲和孩子的脸庞:同样的微微上扬,同样的面带微笑,同样的认真倾听。如果说有区别的话,仅仅是孩子母亲脸上流露出的是骄傲,孩子脸上流露出的是崇拜。

窗外阳光正好,室內也暖洋洋的。趁着短暂的话语间隙,我问孩子父亲:

“您有带孩子去过这些敬老院吗?”

“没有,孩子学业紧。但愿她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能够有朝一日愿意和我一起去做这些事……”

我转头问孩子:

“你愿意将来陪你父亲去做这些事吗?”

孩子没有说话,只是脸上笑意更浓了,至于答案,似乎已在不言之中了!

于我而言,家访确实是修行。这种修行可以叫我放下我执,可以叫我知道惜福,可以叫我懂得身教。当然,家访给予我的还远不止这些。家访修行获得的是不同于备课、辅导、规劝等的别样“珍宝”。此“珍宝”,会使获得者更易以平和的心态接近教育的本真,剔除习见,并随时间推移,使教育行为更符合教育规律,彰显出教育本来应该有的温度。

当然,在此,我把家访视为修行,似乎成就的只有教师本人,其实并非如此。真正好的修行,一定会让由教师、家长、学生共同组成的“气场”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得到成全。

【王纬明,上海市吴淞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黄蜀红

猜你喜欢
小龙母亲家长
家长错了
给母亲的信
家长请吃药Ⅱ
可怕的绿怪蛙
让“数”“形”结合更畅通
犯错误找家长
悲惨世界
小龙星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