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思辨

2017-07-06 13:37肖家芸
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包容性合理性态度

开栏语:理性思辨决定一个人思维的高品质,而思维的高品质决定他为人处事的高境界。为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我们的高考试题也一直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今后这一趋势会越来越显著。

本栏目旨在通过简约清晰的梳理和深入浅出的例析,以例话与操练的方式,通俗而有趣地启迪读者,什么是理性思辨,怎样用好理性思辨以进入语文学习和高考作文的卓越境界,同时提升为人处事的品位。

肖家芸,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上海教育年度人物、上海市育德之星等称号。出版有《理性思辨与高考作文修炼》《理性思辨例话》等著述。

观察思考的点(视角或立场)不同,认识自然不同,多表现为相对甚至相反的形式,但各有各的依据和道理,也各有各的缺憾。过去我们常常习惯于用一种取代另一种的思维方式,这是典型的非理性,不可取。包容性思辨,就是用理性的方式,把不同的观点放在兼容并包的三维立体空间里进行思考辨析,使得在一维或二维空间里看似相对相反的多个事物或认知,在三维立体空间里得以整合、互补、优化的思维方式。包容性思辨不仅能弥合分歧,还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各取其优,产生“创造性重构”,从而实现认知创新的最高目标,追求一种“集大成”式的思维成果。

一、直观界面

如是二元(“A 与 B”)命题形式,包容性思辨的基本模式,是将已有A 与 B二者的合理性,兼容并包到新建的C面上互補,结合自己的理解感悟,整合出新。

如是三元(有A、有B、有C)命题,通常已经呈现分合联系,其中A、B分而相对,C合而括之,C同样是兼容并包的新建面。但是C过于原则化,语焉不详,需要开拓充实。

二、运行程序

第一步,看清各个观点(看法、想法、做法等)各自的角度;

第二步,发现每一种观点的合理性及其缺陷所在;

第三步,整合在一个系统或框架内,使之和平共存;

第四步,侧重互补,优化出新,形成自己的建构。

一、二元性命题的包容性思辨

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你以为呢?写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第一步,看清角度差异性:

A(杜甫):广泛阅读,揭示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

B(郑板桥):读书多而无用,提醒读书须与思考运用结合

第二步,发现彼此合理性:

A:强调积累之于写作的必要

B:突出读书的思考致用重要

二者都需要,但各有所重,各有所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第三步,整合彼此通融点:

通——读书与思考,学与用

融——要A(广泛阅读),要B(认真思考)

AB优势互补出新:

(1)多读与精思活用同行

(2)在阅读中磨砺思考的犁锄

(3)带着思考汲取阅读的滋养

第四步,做好侧重兼容:

前置式:先肯定对面合理性,再引出自己的侧重

后补式:先论述自己的侧重,结尾对面落笔关照

作例示:

1.侧重A(杜甫观点)

前置式——思考之于读书固然重要,但杜甫的告诫更应注重,因为多读是基础,不读何以思。在少读书甚而不读书的当下,首当解决的是提高大家对爱读书多读书重要性的认识问题。

后补式——我以为杜甫的告诫更应注重,因为多读是基础,不读何以思。在少读书甚而不读书的当下,首先须提高大家对爱读书、多读书重要性的认识。当然,多读有了,思用也应跟上。

2.侧重B(郑板桥观点)

前置式——多读固然必要,但我以为思考与运用更重要,因为思考是提升,没有思考与运用,多读就流于形式,而无实质上的收获,读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更应关注郑板桥的提醒。

后置式——我以为更应关注郑板桥的提醒,因为思考是提升,没有思考与运用,多读就流于形式,而无实质上的收获,读也就失去了意义。当然,阅读的量是基础,思与读因情各有侧重而已。

二、三元性命题的包容性思辨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可以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2016年浙江卷高考作文)

第一步,看清角度差异性。

材料导语给了三种态度:A接受,B拒绝,C保持距离。

第二步,发现彼此合理性。

A主张“接受”,其合理性出于虚拟走入现实的必要性考虑,意谓对现实生活越来越虚拟化持肯定态度,并且满怀热情全力投入其中;

B表示“远离”,其合理性出于虚拟走入现实所带来的危害性考虑,意谓拒绝这种虚拟生活,刻意不介入这种生活;

C以为“保持距离”,其合理性出于虚拟走入现实所带来的利弊综合考虑,意谓不走极端,既不拒绝,也不全身心投入。

客观事实是:虚拟世界中的“虚拟”一旦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各个方面影响都存在。材料所给前两种态度的缺陷,在于各执一端而忽略了另一端;第三种态度的不足,在于中庸而过于原则,语焉不详。

第三步,整合彼此通融点。

通:这三种态度面对的共同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

融:在正确对待“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这个问题上,上述三种态度各有所取(利)、各有所去(弊)、各有所补(趋利避害)。

第四步,做好侧重兼容。

本命题的侧重点已经明确,C是兼容并包的新建面,也就是侧重点。依次聚焦,首先侧重萃取A、B两面的合理性,分别带入C面重构。

A面侧重:从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说起,引出虚拟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利处”,提取第一种态度的合理性;

B面侧重:从虚拟可能带来的“害处”,提醒人们不能沉迷于虚拟,否则,我们就将成为虚拟的奴隶,甚至走向灭亡,提取第二种态度的合理性;

C面整合:将A、B合理性整合到C(第三种态度)上,突出其为什么的道理和如何做的建议;以A、B(前两种态度)为C(第三种态度)做具体补充,也就是让前两种态度的合理性成为第三种态度的具体支撑;在新建框架内优化出新的观点——如何与“虚拟”保持适当距离。

有必要强调的是,2016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还有两套采用三元性思辨方式,之前被冠之为任务驱动型作文。

比如全国第二卷。围绕提高语文素养这个中心,作文材料提供的3条途经都有道理,都需要你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选择其中一个角度,阐明自己的“看法和理由”。“看法”是观点,指明“是什么”。“理由”是论证,要借助于分析和事实,证明“为什么”。包容性思辨,首先要肯定已有正确的意见,绝不可以全盘否定。讲自己角度的看法,也是在已有正确意见基础上,有所整合与侧重而已。例如,材料提供的三条途径可以整合为两个层面。

整合彼此通融点:一是课内(课堂教学),二是课外(课外阅读与生活实践)。

做好侧重兼容:侧重解决的共性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用,才是落在“语文核心素养”上。仅仅是学考试,练考试,为考试,知识考试能力培养,这是当下的弊端,是写本文最需联系的现实。

再如天津卷。围绕阅读方式,作文材料提供了“利用电子设备、多媒体技术和纸质书本”三种,且明确了不拘一格的方向,要求考生“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整合彼此通融点:“青春”阅读的特质是“当代青年渴求新知,視野开阔,个性鲜明”,暗示了伴随青春脚步成长的背景,也就是谈阅读须是过程性的,即呈现自己如何在阅读中成长,以证明阅读使我青春(心智)勃发,茁壮成长。

做好侧重兼容:谈自己的,同样需要兼容材料所供的合理有效的阅读方式,智慧的做法是从中兼容并包,建构自己的青春阅读方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例如:

我会用网络和媒体技术阅读,但我更注重纸质书本的阅读,或在说我的青春就是伴随着纸质书本阅读走来的。

因为……

由此可以说出几条理由,结合你的做法,证明对你成长的积极影响。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

浙江一考生

自二战中第一台图录机发明,网络遍及全球,虚拟世界一点点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曾以为这些被我们人类所创造的机器只是一个服务于我们的无智的编程,但当谷歌阿法尔狗轻松打败棋王,当在一个被视为人类引以为傲的思维、创新领域被人工智能轻易战胜时,我们不能不正视AI、VR将在未来扮演的角色。

(态度A引入,提出“不能不正视”的话题。)

当“虚拟”与“现实”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甚至虚拟将比真实更真时,我们是否还需要费力区别这两者?于是便会有人视VR为猛虎洪水,悲观地认为若我们允许虚拟进入、干涉我们的生活,人类便将灭亡。而我认为大可不必如此,虚拟蓬勃发展带来的利处是明显的。

(态度B承转,指出“大可不必”如此认为,引出对态度A的充分肯定。)

VR可以大大降低社会的沟通成本,购物、看病、交流、娱乐的定义都将被改写。想象一下,一些生下来就被认定残疾的人们,一些本自以为一生都无法看到光折射下的七彩人间,无法用脚接触泥土的人,在拥有VR后可以再一次认知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残疾,一些因经济原因无法见识世界的人也可借此开阔视界。虚拟是在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世界,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虚拟使人更加为“人”。

(结合现实生活中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感受世界的鲜明对比,明里侧重对态度A合理性的阐发与肯定,暗里弥补了态度B所未见的益处。)

我从不反对虚拟与生活的结合,但在我们欢喜于科技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时,我更想提醒,我们不能一味沉浸于虚拟中,从而被虚拟所奴役。尼尔·波兹曼曾在《娱乐至死》中提到:“人终将毁于他所热爱的东西。”一味甚至盲目赞美虚拟,甚至将虚拟当作全部的人生并以此为平常,人类便将失去他最宝贵的东西——人性及思维创造。若我们完全拥抱这个虚拟构成的新世界,沉迷于虚拟对我们感官上的刺激,我们便会渐渐依赖虚拟,从而成为虚拟的奴隶,甚至走向灭亡。

(引用尼尔·波兹曼的警语,借助精彩的分析演绎,明里侧重对态度B合理性的肯定强调,暗里弥补了态度A所忽略的弊害。)

我们对虚拟保持距离,是因为我们还在乎真假,也许虚拟可以营造真实,但我们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事实上,虚拟与真实的靠近,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相似,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考虑一个问题,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人”终究与我们创究出来的虚拟有什么区别?人究竟区别于其他的地方在哪里?我认为,这便是人性,便是人愿超越“人”的思想,如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所言,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人是一个桥梁,人应当被超越。若我们沉迷虚拟,我们便将停滞。

(兼容A、B到态度C上,先引导人们“考虑”“人”的出路何在,然后借助自问自答方式,指出“人”当“超越人”,从而对态度C做了深入地发掘,使得人如何“保持距离”的方向要务,既切要又具体,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思考与思想。)

猜你喜欢
包容性合理性态度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药学管理对临床用药合理性的影响观察
包容性设计专题引介
奇遇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关于用逐差法计算纸带加速度合理性的讨论
态度决定一切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
提升秘游逼格态度
包容性金融统计框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