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任务分析理论看教学简案

2017-07-08 05:26江帆
文学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以学定教

内容摘要:运用任务分析理论,对“灵动派”代表人物—郭惠宇的《辛弃疾词两首》课堂教学简案进行分析。其分析,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学习类型、学生起点能力、学习条件三个方面。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其目的是为了形成对优秀教学设计的认识,同时也能对任务分析理论有着更好地把握。

关键词:任务分析理论 “以学定教” 《辛弃疾词两首》

任务分析理论,是在现代学习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相关的理论,在使教学设计科学化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联系于实际来看,在传统的教学准备和课堂教学设计中做到任务分析的少之又少。因而提倡任务分析理论,有所必要。

任务分析理论所说的任务分析,在结构上位于“设置、陈述教学目标”和“选择与目标相应的教学策略”二者之间。其重要性,不难想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这么说一旦做了适当的任务分析后,“如何教的问题,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问题,自然解决了”[1],更不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等方面。另外一方面,在具体的内容上,该理论主张教学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为依据。其强调,“学有定律,教有定法,以学定教”三大原则。同时理论又包括三个角度:一是教学目标的学习类型分析,二是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三是学习条件的分析,又包括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的分析[2]。

马鞍山二中“灵动派”语文教师—郭惠宇的《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则充分体现了上述任务分析理论。下面将从“三个角度”对其简案进行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学习类型分析

在现代教学论中,L.W.安德森等人将教学目标定义为“我们想要学生学习的结果”。在此之后R.M.加涅,又将人类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五种类型,并在其作品中深刻阐明了各样学习结果该具备的机制和学习条件。在此基础上,何更生结合我国现代汉语学习的特点,又将语文学习结果分为:语文内容知识、语文技能(语文基本技能和语文高级技能)、语文认知策略、语文学习动机、情感与态度等方面。[3]在《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中,郭惠宇老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鉴赏词作的意境:从“登临意”入手,体会两首词作不同的意境,感受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了解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借典传情。

3.梳理鉴赏方法:知人论世,意象解词,揣摩典故,朗诵传情,比较欣赏等等[4]。

根据上述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该课教学目标相应的学习结果类型分析如下:第1条教学目标蕴含着学习类型是言语信息、认知策略与态度的混合,即语文内容知识、语文认知策略和语文学习情感的整合;第2条是艺术手法的学习,其中包括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学习,即语文技能和语文认知策略的掌握;第3条则是方法的梳理,是技能和认知策略的一体化表现。从教学目标陈述来看,郭惠宇老师将辛弃疾两首诗的教学目标加以整合归类,按照学习结果理论的要求优中选优,通过了其人所说的“整合。不追求面面俱到,应注重任务的分解;不要求处处到位,应注重目标的明确”,实现了“保持诗歌教学的特色基础上对压缩教学时数、追求教学效率作了一点探索”[5]。

郭老师的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的学习类型上,十分清楚,有框架般的美感。其目标设计,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论中任务分析理论的要求。其对任务分析理论的传承,和对教学理论展开方式上的创新,值得我们学习。

二.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教学要是真得让学生发生好的变化,就必须深刻地知晓学生“变化”前的状态,然后再根据“变化”前的状态来确定教学意图和目标。而这里说的“变化”指的是学生起点能力,即学生学习前的准备状态。现代语文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在确定课文教什么的时候,应该针对不同起点能力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6][5],而在我们教学准备时要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然后“基于不同学生起点状态制定出充满弹性、动态的教学目标”[7][6],而只有做到这样的教学设计才在实践中具有深厚的生成性。它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而只有这样的准备,才能符合现代教学论中“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做到真正的“以学定教”与“以生为本”。

在郭老师的《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的导入中,安排了“检查预习,知人论世”。这样一方式的导入,是立足于学生已经是高二年纪,这一阶段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方法,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自学能力。而在主要活动中,郭老师设计在“倾情诵读”上进行整体感知,相应的字词辨别、词义理解等基本技能符合了起点能力较低的学生;在这之后“对比鉴赏,感受形象”等活动,把语言感受和理解的一般规则(句法规则、修辞规则、逻辑规则等)、篇章构思和表达的高级规则作为起点能力高的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如此“泾渭分明”,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实在是做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现代学生观。

有学者这样说过:“教师自认为的学情分析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无效的”[8][7],然我们并不能如此绝对的评价。从《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上来看,郭老师是下足了功夫,做好了学情分析。然也因考虑到实际,他在教学思路解说中说道“教学还需顾及学生学习实际状况,文素养好、学习程度高的可以在一课内完成;如果稍有欠缺,则可以就两個重点,分别各用一课时进行教学”[9],如此不求快、力求课堂的高效,值得我们深思。

三.学习条件分析

任务分析理论强调对学习条件的分析,是在设计教学目标、内容必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学习条件又按照学习所需要的支持系统,可以分为内在条件、外在条件。内在条件则指的是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能力以及对多样的学习对象的兴趣、爱好、动机;外部条件则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行为,具体的来说又包括:教师的陈述、提问、板书、多媒体课件等。而这两部分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一堂语文课的效果,同时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因素。

郭老师在设计教案时,首先是“对比鉴赏,感受形象”并“赏析典故,涵泳深意”,从学习结果类型的划分上它属于言语信息的学习及智慧技能的养成。在现代科学教学论中又将智慧技能划分为:辨别、概念、规则与高级规则四类,前一种技能则都是后一种技能的铺垫。比如说在简案中,学生要进行典故鉴赏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典故;再次是在词中发现相应的典故;然后再考虑典故的相应作用及意义。这样一系列的分析过程,前者则是后者的必要条件。另外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中师生加以互动、老师及时引导,以外在的支持条件支撑着教学的进行。这样的系列设置,让学生明确了基础,同时为接下来学习其他的诗词做好了内外条件的准备。如此,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良性螺旋状的上升。

同时在课堂结束时,郭老师又将方法进行总结,以“比較”的结尾,使得因有外在条件的约束下学生由“知道”某个规则向“能用”某个规则转化,即由“理解”状态向“运用”状态转变。其实实现这种“转化”,必须经由操练方能达成,是所谓的“举一反三”学习理念。而只有这样外在条件形成“例—规—例”,方能引导学生真正的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

四.结语

综上通过任务分析理论看郭惠宇老师《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不难发现,其教学设计充分的体现了现代科学教学论中“以学定教”的观念,同时也展现了郭老师本人所具备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在整个分析过程中,不难发现,我们在做教学设计时候,要做到几个方面的认识:通过分析学情,可以科学制定教学目标;通过分析目标,可以判断学习类型;通过解密学习条件,可以确定教学内容。而这上述的认识,皆基于任务分析理论的把握。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一个有几十名教师组成的集体里,要比在小型学校里更容易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在大的教师集体里,总有些有经验的教师,但是学习别人的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10][8],而学习优秀教学简案,扎实掌握教学理论知识,正是笔者所代表的新手教师及一批素养欠缺的教师,应着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智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2版,第307页。

[2]何更生:《用任务分析理论看课文“教学什么”》,《语文建设》2008(3)。

[3]何更生:《新课程语文怎么教》,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页。

[4][5][9]郭惠宇:《英雄悲情空余恨—〈辛弃疾词两首〉教学简案及思路解说》,《语文教学通讯》2010.6。

[6]何更生:《用任务分析理论看课文“教学什么”》,《语文建设》2008(3)。

[7]屠锦红:《有效语文教学设计“四部曲”—基于任务分析教学理论》,《教学与管理》.2012年1月

[8]陈隆升:《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基于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个案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12(4)。

[10]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介绍:江帆,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16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以学定教
小学数学教学以学定教的实践思考
以学定教,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
以学定教,让诗歌教学“得言、得意、得法”
以学定教、少教多学,打造数学新课堂
以学定教,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研究学情,以学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