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雇性分析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17-07-09 19:04彭丽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能力

彭丽华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多格局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使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能够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发展的方向,提升学生的可雇性。通过对人才培养可雇佣性模型进行阐释,并应用实例对可雇性的生成机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从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三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可雇性的创新创业课程创新途径,并且从进行引导式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式教育、开展创业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可雇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从而提升管理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可雇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159-03

随着人才竞争的日益多元化和就业难题突显,提高大学生的可雇性既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衡量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为此,有必要结合高等教育的现实发展状况,找出影响大学生可雇性能力培养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模式、提高师资力量等相关途径,全面改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今管理工程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是应对社会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有效提升大学生可雇佣性的重要方法,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减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一、可雇佣性概述及实证分析

英国的Beveridge W.H是最早提出可雇佣性(Employability)的著名学者,可雇佣性主要针对毕业生,用于衡量其是否能够胜任岗位以及维护就业状态的一种能力。在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可雇佣性即就业能力以及工作中体现出的一部分良好素质。此后,英国学者提出了USEM理论,将可雇佣性理论分成四个部分,分别是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Understanding )、学生应掌握的相关专业技能(Skills)、自我效能感( Efficiacy beliefs )、多元认知(Meta-cognition)等。

本文以某大学的管理工程专业为例进行研究,该校于2000年开设管理工程专业,一直以提升学生的可雇佣性为教学核心,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从专业开设的2000年开始,此专业的教学模式就与其他专业不同,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就业面广、多行业化的特点。2002年首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就达到了85.23%,并一直处于增长态势。2011年,此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01%。在此专业开办的十余年中,各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均表现良好,并在就业行业、就业区域等方面也占有一定的优势。

二、可雇性视域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课程设置

管理工程专业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此专业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好,发展很快,管理工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十分注重实践教学,同时在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加强管理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增加学生可雇性的重要筹码。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当前的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学校过于关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是倾向于短期内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课程很多,部分需要学习一年的课程被压缩在短期内学完,使学生能够学到都是知识的皮毛,并没有学到实质上的知识。很多学校缺乏实践类课程,使学生难以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真本事,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可雇性。

(二)师资力量不足

一部分院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开设较晚,具有高水平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由于很多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缺少专业教师,因此只能选择人力资源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或者其他专业的教师代替,使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不够专业,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难以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从而导致人才培养的时效性下降。另外,再加上一部分教师缺少专业的实践经验,无法在实践教学方面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无法联系到一起,导致学生的可雇佣性降低。同时,一部分学校在忽略培养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也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时,意识不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无法将自身的工作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三)教学方法落后

管理工程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也逐渐加重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但是很多院校的教师并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影响。很多教师拘泥于教材,将教材文字作为教学的全部内容,在课堂上只注重理论,使学生处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一部分学校使用的教材是多年前的修订版,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教师仍将旧的教材知识作为学生考核的重点,学生为了成绩不得不机械式地学习。一方面,落后的教材实用性不强,另一方面,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填鸭式”教学法,使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技能,对学生的可雇性造成了影响。

三、基于可雇性的创新创业课程创新

(一)通识教育类课程

在进入学校之后,学生所学的知识主要是用来提升学生的可雇性,管理工程方面的学生不但要开设一定的专业课,还开设与其他专业相关的课程。但是一部分学校只注重专业课程的开展,而忽略了其他基础课程,认为学生在高中时代学过的基础知识就足够了,将大量的时间都用在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上,使学生的发展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学校应该适当开展一部分基礎的通识课,在提升学生专业水平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对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设置通识课的时候,可将通识课与管理工程相结合;又如,在开展英语课的时候,可开展管理方面的英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为今后进行国际交流打下基础;再如,在政治课的课程设置方面,由于政治课程是所有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在课程内容上不能减少,但设置一部分管理工程方面的发展史,并将管理工程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进行较为综合性的教学,将通识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既节省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同时也有利于进行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专业实践类课程

学校在开展通识课提高学生基本能力的同时,还要开设相关的实践类课程,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体系,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对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应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增加实际的案例分析等课程,为每一门专业课程都配备相应的实践课程,并应用相应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操作,学校需要逐步完善硬件设施,购买实践课软件等。教师上课的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变,尝试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注重学生的自学和自我探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对教师培养体制进行改革,将教师的实践能力作为培养教师专业素质的重点,使各方面的教学资源得到完善。学校可聘请专业的博士和硕士进入学校,为学生明确专业的定位。还可尝试吸引社会上有工程管理经验的人才,为学校的师资注入新鲜的血液。在丰富教师教学经验的同时,也可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到学校对学生的实践类课程进行指导,提供多方面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另外,学生在专业方面提高可雇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在课外时间进行技能的拓展,学校应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考取相应的证书,例如与专业相关的管理证书、会计资格证等,也可以拓展专业之外的技能,考取雅思、托福、驾照等。学校应该对学生这样的行为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学校应定期举办相应的比赛或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表现积极的学生和在比赛中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综合素质课程

学校在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同时也要进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从事的职业与自身专业无关,但是有着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所以任何工作都能够得心应手。很多企业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主要依靠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自我提升,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企业注重的是员工的综合实力和总体综合素质,而很多学校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职场竞争的综合性越来越高,想要提高学生的可雇性,综合素质的提升已成为最重要的一部分。对高职学生而言,着重需要提升的能力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面对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和抗压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学校要为学生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为每个班级安排心理辅导员,学生在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的时候可与心理辅导员及时沟通,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其次,对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进行工程的管理需要很多人合作完成,在进行相关的创新创业过程中,也需要合作完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提升学生可雇性的过程中十分重要,学校应为学生设立学习小组,为小组安排任务,并让组内自行协调组员的分工,提高学生的团队沟通能力,使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分工相契合。最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除去专业的知识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对任何工作岗位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成功的企业更加注重的能力,学校需要开展创新管理等课程,提升管理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开设创业管理等课程,提升学生在创业方面的能力。

四、基于可雇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进行引导式教育

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毕业之后很有可能就不再实用,尤其是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企业一直在跟随时代进行改变,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在毕业之后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更新,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适应时代的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无法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教学,所以学校要对学生开展引导式教学,要教会学生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理论课教学方面,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将教学内容总结出来,并将总结的内容通过互联网或者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进行一段时间的自学,并将重点的地方进行记录。教师在正式上课的时候主要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并进行练习,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作业,作业的形式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案例,在课堂上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在实践课教学方面,要适当增加一部分与实践相关的课程,并在每个学期都安排学生开展实践课。实践课的内容应该涉及范围广,学校可适当组织一些比赛,如创业大赛、案例分析比赛等,让学生通过实践课的教学以及相关的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考核与评价方面,学校应将学生的理论课考试成绩和实践课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鼓励学生建立知识重在应用的相关理念,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二)开展校企合作式教育

学生提高可雇性相关技能的主要地点就是学校,学生在学校能够接受专业相关的课程,提高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相應的实践平台,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可与企业合作办学,按照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订单式的培养,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从两个方面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方面,学校邀请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进入学校参观与考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并参与指导教学,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开展对应的课程。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将企业建设成为学校的实践基地,学校与企业进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学校向企业输送人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在学生实习期间,企业如果发现合适的人才,可让相关的学生提前进入企业,节省培养的时间成本,提前进入企业的学生也可在适当的时间回到学校进行指导。同时,企业可以成为学校的长期实习基地,学校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分批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实习经验。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中要注意,企业在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企业与学校需及时沟通,进行课程的更新,并注重实践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开展创业教育

创业就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学生的身份也会发生一定的转变,传统的就业模式中,岗位的数量是有限的,学生都是被动的求职者,在专业相关的岗位进行竞争,在本专业没有合适岗位的情况下,也会进行跨专业择业,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处在被动的地位。而在未来就业模式的发展中,学生能够成为岗位的创造者,学校应着重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使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够多一种选择,积极进行自主创业。创业教育首先要开展相应的课程,在课上指导学生了解市场行情,能够对市场机遇和挑战做出合理的应对,创业教育课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引導学生学习创业初期对市场的考查以及对企业的管理;进而帮助学生掌握融资、贷款等资金方面的操作,资金是创业的基础,资金方面的知识要引起重视;最后学校应开设专题课,为学生普及相关的创新创业的法律法规,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管理企业的方法,并且能够在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拿起法律的武器,对自己和企业进行保护。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多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为学生设计与企业经营相关的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并对当地的一部分企业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不同类型企业的经营策略。同时学校可以邀请优秀的企业家到学校进行讲课或开展讲座,带领学生分析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并在具体的环节指导学生,丰富学生的经验。此外,学校可通过互联网建立相关的学习平台和实践平台,并与相关的企业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金、技术支持。

本文通过对人才培养可雇佣性模型以及实证的深入探究,分析出当前高职院校的管理工程专业存在着缺乏科学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落后等现状,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以及可雇性。基于提升学生的可雇性必须对学校的通识教育类课程、专业实践类课程、综合素质课程进行改革,并进行引导式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式教育、开展创业教育,以便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可雇性。

参考文献:

[1]刘双丽,韦召辉.基于学生可雇佣性提升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分析[J].职业技术,2016,15(2):51-53.

[2]王玉霞.协同创新视角下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研究[J].职业时空,2016,12(1):39-42.

[3]刘洪波.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J].教育与职业,2016(13):83-85.

[4]瞿晓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创新创业人才政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7):41-47.

[5]王汉荣.校企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16,19(3):13-17.

[6]胡春阳,鲍步云,刘朝臣.地方院校多元介入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本路径研究:安徽科技学院创新创业人才素质培养与教学评价的典型相关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28(3):96-100.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能力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