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

2017-07-10 00:44孙敏瑛
青春 2017年6期
关键词:谢家骑马邮局

孙敏瑛

谢家小院

春天,谢家小院里的桃花开了,简单的枝子上,一朵又一朵,轻盈、明媚,阳光穿过枝梢,似乎要把她们照得透明。

院子里,那条漂亮的小黑狗,一直是那么小,白眉毛、白下巴儿,皮毛是黑的,光滑油亮。第一次见到的时候,它就不曾凶过我,如今,来来回回熟识了,它待我比它的主人更热情。每次我告别的时候,它总会跟出来送我,在我的自行车边一路跑,跑过好几条街巷,仍没有停步的意思,我便站在道旁轻声劝它回去。它听不懂我的话,只仰着头,咻咻地吐着舌头,摇着它的尾,用黝黑的眼珠扑闪扑闪地望我。它是那样的活泼和自由,面对它的热情,我有些愧然——我还从来不曾给予过它一丁点的关心。不知它眼里的我,是個什么样子。它的世界常是黑的、灰的、白的,它的瞳仁看不出花朵的艳丽、草木的葱翠,或者天空的蓝、朝霞的绚烂和落日的苍凉。可是,这一点也不妨碍它的生活,它时刻对主人及主人的朋友敞开它的内心。

一年中的四个季节,无论我何时去,谢家小院里好像都有花在开一樱桃花谢后,会有满墙艳丽的蔷薇绽放,远远看着,像凌空竖起一道美丽的花屏,之后还有米兰、茉莉、丹桂、紫菊、朱砂梅。

每年春天,樱桃刚结了青色的小果,主人就会攀上梯子,用一张网将树网起来,网眼很小,小到不能伸进一个指头,馋嘴的小鸟根本无从下嘴。不过,这棵树上的果子,我也从来没有尝到过,我前一阵子去的时候果子还是青色的,隔了不久再去,树上的网没有了,那点点红透的樱桃果也已经没了踪影,只剩下一树青碧的叶,让人叹息。我有时候会想,这棵树上的樱桃究竟是啥滋味,是甜滋滋的,还是酚留溜的?也不好开口问主人,怕她误会我,以为我的询问是怪她不邀请我来尝尝——我们虽然是好朋友,但还没有好到无话不谈,老实说,在我心里,好像没有人是可以无话不谈的。彼此再深情的人,或许就会因为一两句无心的错话而内心受伤,然后慢慢疏远,成了陌生人。

谢家小院永远是那么的安静,生活在里面的一位老人,是我朋友的老父亲,已经活到一百岁了,仍然眼神明亮、步子坚定、笑声清朗。

有一次,老人把他的长寿秘诀告诉我,说他用的是龟息法,还很热心地想把具体的步骤传授与我,可是我当时刚巧有别的事不能久留,约好下一次一定仔细听他介绍,还会拜他为师。他笑呵呵地答应了,对我说:很简单的,学一遍就会了。

之后,我有很久没有去谢家,不久前再去,老人竟已经辞世了,活到一百零一岁,是目前为止方圆几十里最高寿的人。

骑马上街

在我们这个地方,已经有好多年没出过什么新鲜事了。

某个早晨,街头忽然响起嘚嘚的马蹄声,由远及近。

临街的许多人家,掀起窗帘,开了窗,将视线转到下面的街道上来。透过梧桐树疙疙瘩瘩还没有长开绿叶的枝子,他们果然看见一匹马,一匹帅气的黑马。

马不是自己在跑,而是有人在驾驭它。那个骑马的,是一个魁梧的男人,他穿着骑马服,还戴着头盔,像一个骑士。他高高地坐在马上,手里抓着缰绳,怀里是一个苹果脸的小姑娘,约莫四五岁的样子,头上打满小辫,用五彩的橡皮筋扎着,她的胸前还背着一只杏黄色的小书包。

马甩着尾,一溜烟就过去了。

有人激动地冲着他们的背影大喊:“一匹马!”

“一匹黑马!”

在这个小镇上平平淡淡生活了这么多年,还是头一回看到有人骑马上街。

路旁有个人认出了马上的小姑娘,也认出了那个骑马的人,就问:“咦,啥时候骑上马了?”

那个马背上的人哈哈笑着,大声回答:“有一阵子了,送孩子去幼儿园倒是头一回。”

到了幼儿园门口,那人先下了马,然后将小姑娘抱下来。

马边立刻围满了人。

许多人先前只在图片里看过马,只在电影里电视里看过马,他们做梦也没有想过,一匹马会这样从天而降站在他们面前,黑缎子一样的皮肤、美丽温顺的眼睛。小孩子们仰起头,看见马滚圆的肚皮和柱子一样结实的腿,他们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望着自己的小同伴神气地从马上下来……

看着孩子进了幼儿园,那个人便骑上马走了。

许多小孩子跟在马后面跑。不过一会儿,马儿就跑没影了。他们只能望着马儿消失的方向,跟刚来的小朋友说:“刚才有一匹马来过啦,一匹黑马,跑起来像闪电。”

马重新回到街上来的时候,车子多了起来,马儿却一点也不害怕。它笃定地迈着有节奏的步子,在车流里穿行,看上去气定神闲。可是,因为不懂红绿灯,有几次还没有等骑马的人发出命令,马儿已经闯过去了,让路上的行人和驾车者陷入一片混乱。终于,在一个十字路口,那个骑马的人连同他的马,被一个年轻的警察拦住了。警察跑过来,站在马下,让骑马的男人下来。

男人下来了,警察问他:“为啥要在街上骑马?”

男人说:“锻炼身体呗。”

警察说:“你可以骑马,但马不可以骑到街上来,更不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乱走,违反交通规则,按照规定要进行处罚,有可能罚五元,也有可能罚五十元。”

那个骑马的男人说:“知道了。”然后回到马上,向警察敬了个礼,就骑着马口嘚嘚地走了。后来,果然就靠右边走人行道了,果然就遵循红绿灯了。

那个宁静的春天的早晨,街上的许多人,窗边的许多眼睛,都看到了那个在马上摇晃的背影。倘若在很久以前的年月里,人们骑着马上街,或赏景或访友,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吧。可是,现在,人们明明看到了那个景象,回神去想的时候,却以为自己看到的只是一个幻影。

那日以后的好些个白天和夜晚,不管走到哪里,都听见人们在说马。无论是谁,只要有一两个朋友,他就会清晰地得知关于这匹马和马主人的一切细节,然后情不自禁地将笑容现在脸上。这样一段满含趣味的小插曲,让许多人从尘世的平淡乏味灰色中短暂脱离。

最开心还是小孩子们了,他们毫不掩饰内心的羡慕,互相说:“如果我爸爸也能骑着黑马来送我上学接我放学就好啦。”

美容院

有一天,我住处的附近开起了一家美容院,很小的店面,里面只放了两张粉红的美容床,门口的玻璃门上贴着“芳丽美容院”几个粉红的字。

开店的,是两个年轻的姑娘。一个个儿高些,不太会笑,叫阿芳,那个长得小巧的倒是有些活泼,每次看到我过去总是笑嘻嘻的,她叫阿丽。

她们的生意不怎么好,店里常常都没有人,显得安静。有一次我经过她们的店,那个小些的姑娘招呼我:“阿妹,我帮你修个眉吧,反正闲着,不收你钱。”

她明明看上去比我要小,却叫我“阿妹”,是为了揽生意吧。看她诚心诚意的样子,我不忍心拒绝,就随她进去。

她让我躺在美容床上,一邊修眉一边跟我说:“阿妹,你该做做面膜,不然会老得快哦。”

那时候,我才二十五六岁,没有听说过什么叫面膜,有些好奇,就答应让她给我做一张。

她很快拿来了,给我敷在脸上,冰凉的,只露出眼睛、鼻和嘴,湿湿的,不太舒服。

大概怕我不喜欢,她不停地跟我说话。她说她们的店才刚开张,所以生意不太好,但以后会好的,她们刚从大城市过来,那里的女人都爱做美容。

显然,她是一个乐观的人。后来,她说着谠着,就说到了理想,她说:“我一定要攒钱到美国去,嫁给美国人,生个混血儿。”

我听了,笑起来。我问她:“你会说英语吗?”

她愣了一下,说:“不会。”想了想,她不容置疑地说,“我可以学的。”

我看着她,半天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在我看来,不过初中毕业的她,这样的理想,就好像是天上的云朵一样。但是我没有嘲笑她的异想天开,年轻的时候,谁不曾有过一两个梦呢?

鸽哨

秋日午后,小镇的天空里常有鸽群在盘旋。几十只鸽子,一只跟着一只,似一阵阵落叶,被风吹过来又吹过去,时高,时低,近了,又远了。一阵阵清亮的哨音破空而来,又渐渐渺远,总会让本来埋头赶路的行人抬头寻找,人的眼睛里便落进无数飞翔的影子。

那些自由自在的鸽子,在蓝空里一遍遍回旋,似乎不知疲倦,飞至低处,甚至可以让人望见它们的白翅膀、黑翅膀。有时候,它们飞着飞着,越过许多屋顶,越过许多楼宇,像飘升的气球,越来越高,落在视线之外,终于,鸽哨声也隐没了,一点也不能听见。

好几次,以为它们是飞回去了,可是,不多会儿,它们又会飞过来,周而复始,像嬉戏的孩童,从不知疲倦。

我没有高飞的经历,不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不知道在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高处看蓝净的天空,看洁白的云朵是个什么样的感受。我总是会想,每一次飞翔,季节、气候、风向、温度、湿度、云层的厚薄全不相同,它们是怎么辨别的?竟可以在高远的、没有辙痕的天空里,几千里几万里丝毫不差地飞向要去的地方又飞回来?

鸽群在天空里俯瞰苍生,看下面渺小如蚁只能靠着自己双脚慢慢行走的人类,一定会想人类其实很没用吧!

而且,我有时候会觉得神奇,它们的主人究竟用什么法子教它们的?它们是那样的齐心,每次飞回去的时候,天空里、屋顶上、枝叶间,从来一只不落!

这简直就像是一个魔法。

邮局

出了胡同口,便是一条宽阔的街道。街道两旁种着宽宽叶子的梧桐,往东行不远,转角处竖着一只四方的邮筒,这里便是邮局。两扇玻璃大门,门上装着宽边的扶手,十余年前,许多给友人的信件就是在这里飞出去的。

邮局很干净,大理石铺的地面、柜台,墙上还贴着瓷砖,里面靠墙立着一只邮筒,比外边那只要大一些。我熟悉这里的工作人员,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他们轮流上半天班。有一次,我拿着一张从远方寄来的汇款单去那里,可是,那个男的不愿意兑付给我,因为上面写错了名字,他坚持按原则把这笔钱退回去,叫对方重新写对名字再寄来。我很有些为难,不过是一笔数目不大的稿费,我打算不要了。没想到,那个正好来交接班的女的却过来说让我等一会儿,她愿意帮我签个字作为担保。这件事一直让我心存感谢。可是,不久她就没在这里上班了,那个男的说她已经退休,我觉得意外且惋惜。在我的印象里,她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每次有人要取款、寄信或拍电报,等得急躁时,她总是轻声细语地对人家说:“再等等,就快了,好吧?”她的语气,就像跟人商量,那个原来急躁的人也就不好意思再说什么。她总是盘着发髻,文静、优雅,从她的脸上看不出风霜的痕迹,没想到居然已到退休的年纪。

先前的时候,邮局角落里还坐着一个专门替人写信的老人。他将一张小木桌、两张小矮凳放在邮筒附近,桌上还摆着一瓶英雄牌墨水,一沓信封,几本颜色不同的信纸,外加两支钢笔。他的头发、胡子皆花白。虽然已经老了,但是,他的脾气却不似别的老人家一样和蔼。

找他写信的通常是一些不识字的妇女,她们请老人给自己远方的丈夫、亲戚或儿女写信,絮絮叨叨的。他嫌她们说不清楚,时常会粗声冲某个要写信的妇女嚷;有时则是因为她们说得快了,他书写的速度跟不上。她们吃了他的骂,不敢回嘴,还低眉顺目求他原谅。

这个老人,对待小孩子的态度却截然相反。镇上有些顽皮的孩子,考试考砸了,怕回家挨骂,总会到他这里来,让他签上爸爸妈妈的名字。他就笑眯眯的,在他们的试卷上写上“成绩不够理想”,再签上父母的名字、日期。孩子拿了试卷,回去跟老师交差了,他就心满意足地将孩子给的钱放进口袋里,起先是两元,后来涨到了三元、五元。

我常去邮局寄信,从来没有跟他说过一句话。我觉得,他作为一个长辈,没有给小孩子好的教育,而对那些可怜的妇女又没有同情之心,他赚起钱来满心贪婪,怎么都不能算是一个好人。

之后没几年,电话普及了,再后来,又有了电脑、手机,直至如今,快递公司覆盖小镇各个角落,我很少再去邮局。那位老人,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在邮局里摆小桌子了,我也从没有想到要问一问。

责任编辑◎青鸟

猜你喜欢
谢家骑马邮局
喂,不准偷听我许愿
看图画 写一写
邮局有位凶巴巴
第一次骑马
骑马
2019年征订通道全年开启 请到当地邮局(所)订阅
地下同学
欢迎到邮局订阅2010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