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生物共同体思想

2017-07-12 12:30罗明江大庆师范学院黑龙江大庆163712
名作欣赏 2017年3期
关键词:密西西比河哈克吐温

⊙李 旭 罗明江[大庆师范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63712]

论《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生物共同体思想

⊙李 旭 罗明江[大庆师范学院, 黑龙江 大庆 163712]

马克·吐温不仅是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还是一位热爱自然、具有生态保护思想的作家,他的小说《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借助哈克与吉木逃往密西西比河,寻求自由的历险故事,在展现内战前美国社会生活风貌的同时,还描写了当时密西西比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反映了作家的生命共同体思想。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出发,探讨小说中表达出的热爱自然、尊重生命、揭露社会丑恶、人与自然融合的生命共同体思想。

马克·吐温 生命共同体 生态思想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一位具有生态思想的作家,马克·吐温在他创作的以密西西比河为背景和题材的小说《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借助哈克和吉木的历险经历,表达了人离不开自然,应与自然和谐相融、与人和睦相处,尊重一切的生命共同体思想。哈克和吉木在密西西比河竹筏上的生活象征着一个和谐自然的生态世界,反映了作者向往自由平等、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思想。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认为:“通过直觉,我们认识到了地球——它的土壤、山脉、河流、森林、气候、植物和动物的不可分割性,并且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尊重,不是作为有用的仆人,而是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其中蕴含的生命共同体思想就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善待自然、树立生态整体观,尊敬每个成员,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马克·吐温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形成起源于他早年生活于密西西比河旁的汉尼拔小镇。那里的人们与大自然相依相伴的生活方式,培养了马克·吐温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激发了马克·吐温的艺术想象与生态创作。《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就表现出了这种平等地对待生物群落中的成员、尊重生命、人与自然融合的思想。

一、密西西比河的原生态之美

在《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哈克与吉木沿密西西比河漂流、历险,深切体验到了密西西比河的自然之美,展现了美国西部大开发之初,密西西比河一带良好的原生态面貌。安静、宽阔的密西西比河为哈克和吉木提供了一个宁静、自由的自然家园。在哈克与吉木眼中,这里宛如人间天堂。

小说中,马克·吐温通过哈克的视角对密西西比河沿岸的自然之美作了生动细致的描述:“透过树荫的一两处空隙,我能见到阳光。不过,这里到处是一棵棵巨大的树木,一片阴森森的。有些地方,阳光透过树叶,往下筛落,留下了地上几处斑斑点点的亮色。每当这些地方亮色摇曳,便知道有微风吹拂过。枝头有几只松鼠,态度友好地对着我吱吱地叫。”在大河中,哈克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使他可以暂时与社会隔绝。“我划到那些漂在水面上的木头中间,躺在独木舟的底板上,由它往下漂。我躺在那儿好好歇了歇,抽了一斗烟,望着天空,看不见一丝云彩。躺在月光下望着天空,就会觉得天是那么深,这我以前不知道。在这样的夜里,水面上的声音听得多远啊!”他尽情享受着大河带给他的宁静、和谐与安全。在他看来,密西西比河的黎明凉爽而清静,带着树林的气息和花香,闻起来非常甜;他在河上体验了狂风暴雨的壮美:“这是一场夏天常有的雷阵雨。天黑得往外看只见一片蓝黑,美极啦!密密的雨丝斜打过去,稍远处的树木望去朦朦胧胧,好像蜘蛛网一般。一阵风吹过,树弯下了腰,树叶翻了过来,显出苍白的叶背。”在这里,他们可以释放人性,不受岸上社会道德准则和不平等思想的影响,不受刻板愚昧的观念的束缚,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好和生机。碧波荡漾的湖水,夏日温和的风一扫岸上的世俗风气,让他们享受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美好气氛。

二、众生平等、万物有灵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哈克、吉木等人对自然界中生命的关爱反映了马克·吐温万物平等的自然观。哈克与吉木热爱自然、爱护动植物、尊重生命的行为体现了马克·吐温平等对待生物群落的每个成员,众生平等的生态理念和万物紧密相连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哈克在河上漂流,风餐露宿,沐浴在自然的风霜雨雪之中,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尽收眼底,牢记心中。哈克对大自然的风云雷电,鸟兽虫鱼都有着细致的观察和体验。他用自己的身心去感知自然,并把自然当作人一样有生命的事物,表现了他尊重生命、众生平等的生态理念。比如书中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夏日暴风雨降临的场景:“雨是那么紧密地向前打过去,附近的树木都显得分外黯淡,像蒙着一层蜘蛛网似的;有时候刮过一阵狂风,把树木吹得弯下腰去,把树叶惨白的底面都翻上来;然后一阵惊天动地的怪风跟了过来,刮得所有的树枝乱舞胳膊,好像是疯了似的;最后,正在最青、最黑的时候——唰!马上像闪出一道神光似的那么明亮,你就可以看见远远一片树梢,在风里颠来簸去,你能看到比以前远几百码以外的地方;可是过一秒钟,又是一团漆黑,这时候,你就听见一声霹雳,惊心动魄地打下来,然后就由天上一边哼哼,一边呼隆呼隆、咕咚咕咚地往下滚,一直钻到地底下去,好像几个空木桶由楼梯上往下滚似的,并且这个楼梯还特别长,木桶一边滚还一边跳,你知道。”

哈克全身心地去感受自然,此时的他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自然人而存在,他在体验自然无限的美。生活经验丰富的吉木教会哈克爱护、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使哈克对生灵和自然产生了敬畏之心,这是作者生态伦理思想的又一体现。在吉木的感召下,哈克发自内心地对自然产生了真挚的情感,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舒适快乐地生活着。这使得他放下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将自己融入包容万物的生态环境中去。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坚持认为动物与人一样,都应当具有生命的尊严,不应被辱没。哈克以平等的目光看待自然界中的生物。在哈克眼中,万物皆被赋予了生命:林中的鸟儿叽叽喳喳,挺亲热地冲着他叫。他朴素的感受也折射出作者生态整体观的思想:人与动物、植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它们在自然界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地位,并无贵贱之分。这种主张正与利奥波德提出的“人类属于自然的一部分,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本身,遵循尊重大自然的原则,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单纯地让自然只满足我们的需要,更不是征服和破坏自然”完全吻合。马克·吐温的生态意识突破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体现了人的自我实现要在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才能成就的生态伦理思想。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马克·吐温的生命共同体思想还体现在小说中对人与河流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小说没有把人物塑造成密西西比河上的主宰,万物的中心。而是将小说的主人公哈克塑造成自然之子,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相互依存,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表明了马克·吐温倡导的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思想。

马克·吐温认为尽管人类对自然的感情是狭隘的,但自然却无时不刻在关心和体恤着人类的情感。当哈克觉得孤独时,天上的星星在闪烁,树林里的树叶发出悲哀的瑟瑟声。哈克也时常会听到远处有只猫头鹰因为哪家死了人,呜呜地叫着!还有一只夜鹰和一条狗在为哪个快死的人号哭。在哈克眼中,大自然不仅是身心修养的乐土,更为他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在第七章,哈克趁着父亲醉酒后的机会,开始了逃跑行动。他坐着小划子,顺流而下,一直漂到了杰克逊岛:“我发现了好多草莓,熟了的顶好的草莓;还有绿的野葡萄和绿的拉兹莓,绿的黑莓刚刚开始露头。我断定过些时候,它们对我都有用。”漂流中,哈克和吉木还会时不时捕获些鱼和水鸟。密西西比河为哈克带来了食物、木筏等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反映了密西西比河在开发初期的良好的生态环境,这里植被繁茂,林木参天,飞禽走兽藏于其间,资源十分丰富,为流浪的哈克和吉木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用品。大自然用丰富的馈赠养育了哈克与吉木。

密西西比河不仅是哈克和吉木的衣食父母,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和避难所。哈克的生活理想就是摆脱酒鬼父亲的打骂和达格斯寡妇的刻板说教,过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我们把筏子差不多划到河心的时候,就不管它了,我们让它随流漂去,随便到哪儿都行;然后我们就点起烟斗来,把小腿垂在水里摇摆着,天南地北地聊一阵——无论是白天或是黑夜,只要蚊子不跟我们作对的话,我们总是赤身裸体,一丝不挂——哈克家里的人给我做的那些新衣服,都太讲究了,穿在身上实在不舒服。再说我根本就不太赞成穿衣服。”密西西比河就是哈克的天堂,木排就是他的乐土,只要在大河之上,就觉得自由自在,轻松愉快。此时的哈克已投入自然的怀抱,与自然完全融合,成为名副其实的自然之子。

在小说的第十九章中,哈克无意中目睹了甘洁佛和雪富生两家族的枪战,十分后悔,真希望那天夜里没有上岸。他回到了河边找到木排和吉木之后特别兴奋。哈克告诉吉木,别耽误时间,赶快进大河,越快越好。之后的两三个白天和夜晚就这么漂过去了,那么宁静、那么顺当、那么甜美地滑过去了。哈克已经把密西西比河看成精神的避难所,每当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投入自然的怀抱,因为自然中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

摆脱文明社会束缚的哈克和逃跑的黑奴吉木结伴在密西西比河上游历,他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享受着与大自然水乳交融的愉悦,他们逮鱼、聊天,困了就下水游一阵子。在密西西比河的木排上,人与自然融为了一体,没有了征服与被征服,密西西比河成了自然的天堂,家的乐园。哈克认为全世界终究没有一个家能赶得上木排的,别的地方总是那么别扭、那么憋闷,只有木排不同。

哈克与吉木的感受同时也由衷地表达出了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小说中的河流是返璞归真的生态生活的象征,与岸上人们膨胀的物质欲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作者渴望回归自然的生态思想和态度。哈克与河流之间似乎有一种天然的关系,在大河上哈克和吉木感到安全、舒适和自由。“在这么一条静静的大河上往下漂,躺在木排上仰着看星星,这倒是有一股神奇的味道。”他们很少大声说话或大笑,生怕打破这无价的宁静。大河成为他们躲避社会伤害的避难所。在目睹了甘杰佛家族和雪福生家族的厮杀后,哈克回到了河边。找到木排和吉木之后哈克异常高兴,他们把木排当作家,过着简朴的物质生活,精神宁静而愉悦。

四、谴责人类破坏自然的恶行

19世纪初随着美国工农业的加速发展,为了追求更多的物质利益,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人们盲目地砍伐树木来获取农田,造成木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每到六月河水上涨,哈克就有好运气,因为河水一上涨,上游便有木材漂下来,只要拦住他们,便可以卖给木材厂或者锯木厂。片面地开采和利用自然,把自然当作征服的对象,也给人类带来了负面的危害。马克·吐温意识到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密西西比河畔水土的严重流失,四分之一英里深的一长条泥土开始往下坍,一个夏天,整个这块土地就坍到了河里,由于河水的侵蚀,坐落在此的小镇就总得后退。

人类对自然界不负责任而导致大自然受到污染的倾向已初见端倪。河岸两边的人们乱扔垃圾,造成了死鱼漂在河面上。小说谴责破坏自然的残忍行为,呼吁人们对自然中所有的生命物种承担生态责任,消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与人和谐、与自我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小说不仅描写了人对自然的索取和环境的破坏,还谴责了人类残害动物的恶行。“对于圣彼得堡小镇的游手好闲者来说,再也没有什么别的事情,能像一场狗打架那样叫他们全身欢快起来,除非是在一条野狗身上浇些松节油,点上一把火,或是把一只白铁锅拴在狗尾巴上,眼看着这条狗跑到死为止。”人类把自己当作万物之灵长,以统治者的身份对待自然中的一切有生命的物种,这种侵害其他生命的行为和对其他物种缺乏责任心的态度更进一步驱使人类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征服、驯化、侵占和剥夺自然中的一切。

小说的结尾,哈克又一次彻底地逃离文明社会:“我想我得在他们两个动身之前,先到印第安保留地去走走,因为萨莱姨妈想要教我怎样做人学好,可实在是受不了。梭罗认为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而印第安地区就是哈克心中追寻自由的荒野。”在这里,万物皆兄弟,世间万物都绑在一起,世间万物密切相连。在这里,没有“文明”人的虚伪和欺诈,没有社会的束缚和限制,更没有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结尾,体现了马克·吐温主张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思想和人生理想。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批判了人类掠夺大自然,不平等对待同类的行径,指出人类最后的归宿是大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平衡是人类解决与自然的矛盾的出路,倡导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消除种族歧视的社会,并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友爱互助的向往。马克·吐温的生态思想影响了后来的生态文学的发展,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美]阿尔多·李奥帕德.沙郡年记[M].岑月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

[2][美]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芬历险记[M].张万里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91.

[3]万明科.生态主义视阈下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J].短篇小说,2012(11):75-78.

[4]田玉霞.自然的回归与欲望的批判——《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生态批评解读 [J].郑州师范教育,2012(3):49-52.

[5]颜红菲.论《啊,拓荒者!》的地域化叙事策略[J].外国文学研究,2015(6):127.

[6]邹德芳,邹雯.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J].山东社会科学,2012(2):11-12.

[7]王媛.从生态批评角度探析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生态思想[J].文学界,2010(10):25-26.

[8]尹静媛.从《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管窥马克·吐温的生态伦理观[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5-26.

作 者:

李 旭,大庆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罗明江,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本文系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课题外语学科专项项目《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乡土小说的荒野思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WY2016073-C

猜你喜欢
密西西比河哈克吐温
哈克萨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
治黄的挑战和对策:来自欧美治河史的启示
真正的强者
《哈克贝恩历险记》中密西西比河的象征意义
布哈克历险记
滑稽透顶的“疯子”
建国后毛泽东的密西西比河之梦
王子与贫儿(上)
那些惨痛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