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远断病手迹(七十九)鉴定菊花菌核病

2017-07-12 10:12李明远陈东亮李雪梅王玲玲黄丛林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17年4期
关键词:菌核菌核病病株

李明远+陈东亮+李雪梅+王玲玲+黄丛林

2017年3月15日上午,我去了一趟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某菊花基地,查看越冬菊花的生长情况。

此时种植在日光温室里观赏大菊的母株一般都长出30 cm左右的脚芽,每个品种一般有4株。由于每株都长出了许多脚芽,看上去绿油油的一片。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也有少数长的不大好的母株,这些母株除了新发出的脚芽小而黄外,还有些死株。对我来讲更关注的是那些死了的脚芽(图1),应当搞清它们死的原因。

一开始我拔了1枝藏在脚芽中的枯枝,发现仅在茎基的几个叶片为黄褐色,上面的叶子多呈青枯状,像是近期突然枯死的病株。从茎部看基部呈灰褐色至褐色(图2),表面还有些发湿,似乎有些霉状物;用手捏捏有些发软,折断后,可看到茎部中空,里面还有一些白色的菌丝(图3)。看来有可能是一种真菌病害。我将它装入塑料袋中后继续调查,结果在一个大约7分地(约466.7 m2)的日光温室里,发现了8株类似的病株。这8株发病的程度不同,之前那株是发病最轻的。多数病株往往有多个脚芽同时发病;少数病株发芽后因老根腐烂,造成整株枯死;埋在土中的病部,有时上面还覆盖着一些白霉(图4)。可惜的是我没有查看那些没有发芽就死掉的植株,有可能也属于这类病害。所以这种病害,发生的相当严重。

这到底是什么病害呢?据我所知,可在根及茎部长出白霉的植物病害较多,例如根腐病、疫病、菌核病等,因此仅从当前的症状,还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病害,需要回到实验室通过试验与分析才能做出结论。

回到实验室的那天下午,我将大部分病样存入冰箱里,取出少量的病样先用诱发疫病的方法,将病组织接种在消毒的黄瓜上保湿。4天后并没有反应,因此排除疫病的可能。当我从冰箱里取出病株再次观察时,发现有的病样长出了许多白霉(图5)。在这么低的温度下,还能生长的真菌不多,有可能是菌核病所致。但是此时没有见到有菌核长出,仍然不好作结论。

因为我此前曾研究过菌核病,知道将菌核病菌放在PDA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就会在菌落的边缘产生出许多菌核。有了菌核就可证明这里发生的就是菌核病。如果再通过人工接种,证明它可以侵染菊花,那就肯定是菊花菌核病。

分离病原菌比较常用的方法有2种,一是组织分离法,即在无菌的条件下,切取带有病原的组织块,放在培养基上,让它生长;二是在无菌的条件下,从病组织上挑取病原。因为我们保存在冰箱里的病枝上见到了白霉,所以我决定从病组织上挑取病原。这样做比较省事儿,但是也有风险。就是容易被细菌污染,使分离工作失败。需要使用酸性培养基会抑制细菌的生长,于是我在6 cm直径的PDA培养基上加了1滴25%灭过菌的乳酸,用涂布玻棒摊平后,挑入菊花茎部长出的白霉,在25℃的培养箱中培养。3天后有新的菌丝长出,但是非常稀疏,我又将其转回不加入酸的PDA平板上。这时它长的很快,长出的菌落有點发灰,第4天就在皿边长出了菌核,证明了它是菌核病(图6)。

为了证明它的侵染性,我使用了离体叶法对菊花进行了人工接种。接种使用的寄主是一种夏菊,分别采下它的嫩芽和叶片,在芽的基部斜削一刀,造成一个较大的斜面;再准备3个底部衬有3张滤纸的直径为9 cm的消毒培养皿,将芽和叶置入其中,加入少许无菌水后,再从培养菌核病菌的PDA平板上挑两块带菌的基物,贴在病叶及嫩芽的切面上。用未贴病菌而贴脱脂棉的作对照。3天后接种的芽的茎部腐烂,变为灰褐色,上面有许多菌丝;接种叶的叶柄也腐烂,变成了灰褐色,同时病菌还扩展到叶片的基部,使其变为灰褐色。第5天接种的嫩芽上长出了菌核(图7),而对照毫无变化(图8),由此证明了病菌对菊花的侵染性。

与此同时,我们利用分子病理学的手段对该菌种进行了验证。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菌ITS序列进行了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送到“上海生工”测序,序列经NCBI BLAST比对,与已报道的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ITS序列一致性最高,达到100%(NCBI登录号:FJ810516)。进一步利用MEGA 4.0软件,Neighbor joining方法构建了基于ITS序列的Sclerotinia属菌种的进化树(图9),结果待试菌种与S. sclerotiorum紧密聚合,表明该病原菌为S. sclerotiorum。

这时我还发现保存在2℃冰箱里从田间采回的病秧子上也长出了菌核。从几个方面证明了我们3月15日在那个菊花基地采到的死秧就是菊花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

实际上我们对菊花菌核病并不陌生,记得近几年我在温室里拍摄大菊的花朵时就见过零星的病株。当时发病的部位主要是在花上,造成花瓣腐烂,同时还生出大量的白霉,在霉层里往往夹杂着黑色的菌核(图10)。但当时我们认为随着植株的清理,就不会再发生,所以并没有十分介意。通过这次调查才感到问题的严重,原来这个病害更大的为害是在春天,会造成菊花的母株大量死亡。另外菊花种植温室的连作情况十分普遍,而菌核病会以菌核越夏,而得到不断的积累。久而久之,病害越来越重。例如去年(2016年)我们就听虹美花卉科技有限公司的陈总说过,他冬季种在海南的切花菊常因菌核病严重而造成很大的损失。此外,在北京市平谷区西柏店的食用菊,因收花期多在每年的11月以后,也常受到菌核病的发生,损失严重。看来菊花菌核病应当是菊花上的一个重要病害。

关于菌核病的防治,有关的报道很多,但是有些方法并不适合防治菊花菌核病,例如在防治菌核病推荐的方法中多数都提到“合理轮作”,实际上菌核病的寄主较广,可与它轮作的作物种类极其有限。特别是对菊园来说,因为是专门种植菊花的场所,几乎没有可能轮作。此外,使用化学农药施在土里,杀死病菌也是常用的方法。但是要将它都杀死,也是件难事儿。我们认为比较现实的防治方法有5个方面:

(1)及时地清除病残。发病初摘除病叶、老叶,即尽量在菌核形成之前,将病株拔除,切不可随处乱扔,做到及时地彻底销毁。

(2)合理密植,避免浇大水,避免偏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实际上菊花不耐涝,大水不仅降低植株的抗病性,还会增加环境的相对湿度,有利病害的发生。

(3)利用夏季的高温杀灭土中越夏的病原菌。依据菊花栽培的特点,可以在取完扦插苗后(一般在5~7月份)清除母株,对棚室做一次高温消毒。具体的方法是:①清掉用过的母株;②施入麦秸段或草粉(250 kg/667 m2),再施入消石灰粉(100 kg/667 m2)旋耕后,做成垄距为0.8~1.0 m

的大垄,盖上塑料膜,膜下浇足水;③将棚膜扣严,处理7~10天,期间至少应当经过1个晴天的过程,然后再定植新一茬菊花;

(4)种植菊花田一般应深耕,将菌核深埋土中;定植前地面使用地膜覆盖,或施入10 cm厚的塘泥,阻挡病菌产生的子囊盘出土。

(5)在发现有子囊盘出土时,使用10%的腐霉利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熏棚。或喷洒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咪鲜胺猛盐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每周1次,连续2~3次预防子囊孢子的传播。

因此只要认真的对待,菊花菌核病还是可以得到控制的。

猜你喜欢
菌核菌核病病株
棚栽芹菜菌核病咋防治
适合于全长cDNA文库构建的猪苓菌核及菌丝体总RNA提取方法比较
茄果类蔬菜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气象因素对油菜品种苏油211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气象因素对油菜品种苏油211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棘孢木霉对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立枯丝核菌生物防治的研究
山东省近期蔬菜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山东省小麦病虫草害发生情况
南部县油菜菌核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