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迎福钟馗与紫砂雕塑

2017-07-13 13:43张斌
资治文摘 2016年9期
关键词:紫砂陶钟馗民间艺术

张斌

【摘要】紫砂雕塑作为我国优秀的砖统文化艺术之一,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所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紫砂雕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紫砂雕塑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紫砂陶艺以手工完成雕塑人像艺术,相相如生的人像雕塑维妙维肖也因紫砂泥的触摸富有弹性感,使得紫砂雕塑更富有一番逼真性现代紫砂雕塑的发展不仅要吸收磚统,在民族文化发展长河中,雕塑以各种材质不同而形意相同的形式,以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背景,用朴素易懂的表现手法来实现艺术价值。在雕塑历史发展过程中,前人采用了各种制作雕塑的材料,如早期的石雕、骨雕、泥雕、金属雕塑、陶瓷雕塑等等。而宜兴紫砂陶雕制而成的紫砂雕塑尤为精美,至今已成为我国民间传统雕塑中独特的艺术品,已被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接受。

【关键词】紫砂陶;雕塑、钟馗;民间艺术

钟馗形象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独特的图像符名在《尚书》、《左传》、《苟子》中又作“仲虺”、“中归”、“中垒”,号,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的内涵,钟馗形象的演变是在历代此或为后世钟馗或是门画中的“郁垒”之原型。人们的崇拜和信仰过程中逐渐完成的。钟馗原型出自上古傩仪,钟馗传说的形成是在汉魏之际,随着唐代经济的发展和民俗文化的生动化、世俗化。钟馗这一形象彻底完成了从原型到传说的转变,钟馗信仰中的神圣性逐渐减弱。世俗性不断加强,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演义故事。宋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高度发展,民间艺术、宫廷艺术与文人艺术互相影响联系密切,钟馗形象也在这种交流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元代以后,文人开始从自己的特殊视角理解钟馗这一形象,钟馗信仰至此真正完成了文人化的过程。

钟馗是打鬼驱除邪祟的神,镇宅辟邪,还是万应之神,要福得福,要财得财,有求必应,《迎福钟馗》作品大胆取舍、适度夸张、以及重神态、情节、气韵、尤其是不拘泥于自然真实性,不过分追求生理解剖的准确性,以意境为主的创作方式,而且根据表达意图之需要和艺术效果,惟妙惟肖的《迎福钟馗》表现的淋漓尽致,脸部表情夸张但不失真,脸部的肌肉凹凸有致,二条上翘的眉毛,胡须与鬓发根根清晰,凸起的眼睛已经成为任何一款钟馗的象征,列开的嘴让人看到了笑容,右手托着一把折扇,一只大大的蝙蝠附在上面,左手拿着那边永远不离身的剑,整昂首阔步的走向人间为人们送福,值得一提的是整件作品的装饰,作品大胆运用了紫砂与黄金、玉搭配,钟馗官帽的帽沿、腰带、鞋子、还有那只停留在折扇的大蝙蝠巧妙的运用描金,更体现出富贵,钟馗微凸的大肚子上镶嵌一块雕工非常精致的玉佩更显示出高贵,远看钟馗身披黄金手托金蝙蝠,整满脸微笑的到人间送福,所到之处洋溢着幸福美满,这正是《迎福钟馗》作品所要表现出的意境。

紫砂陶雕塑能成为我国民间传统工艺的一朵奇葩,是由于紫砂陶材质细腻、可塑性好、色泽古朴、具有很浓郁的古文化内涵,烧制后其深沉的韵味非常符合东方人的审美观念。最早的紫砂雕塑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要比佛山公仔陶、德化瓷雕塑晚一些,而至上世纪中叶发展较快。目前不论从经济和艺术来说都有较大的发展,似有超过前者之势,敢为厚积薄发而来,由于紫砂泥质稳定性好、易成形、不易变形,塑造的物体可精细、可粗犷,烧成后呈色均匀、纯正,有珠圆玉润之感再加上与其他材质的装饰增加了其的可看性,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紫砂雕塑从初创走到今天,就与融贯一切的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它的开始孕育发展与壶以文化一样,同样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间一代又一代的从一人员从养家糊口到志趣追求,向传统学习又向传统挑战,逐步地融入世界陶艺,明初时大彬的第一尊佛像(相传)到清代陈鸣远的瓜、果、菱、藕,其泥质、泥色的选择与掌控,形体骨架的捏塑与构架,甚至到施于行外的肌理纹饰都传递出雅而不俗、品味高远的格调和境界。在千千万万的壶艺中,紫砂雕塑不段繁衍出新的样式与生命,大众审美情趣、火热的收藏市场及业内人士的不懈努力构成其必要的发展要素。而作者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人文环境中得以锤炼,也在茶文化的普及、深入发展中,在品壶、赏壶、玩壶中找到了再现紫砂雕塑的又一番天地,也为手中一厢情愿的捏塑找到了变与不变常态中的最好归宿。一种艺术样式的派生,一定有其适合的土壤,一定有其合适情感表达的人文环境,尤其是作者的眼界、学识、技能等综合因素的考量以及创新求异、突破禁忌的冲动,才能有共融的艺术样式不断的涌出。紫砂雕塑虽说是众多造型艺术的一脉,但它的独特性(泥质、成形、明针工夫、掺砂及烧制后把玩)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其他雕塑门类所不具备的,另外,壶中天地也为紫砂雕塑广义上的布局、点化甚至化平庸为神奇而创造了变与不变的机缘。

猜你喜欢
紫砂陶钟馗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篇
传承·民间艺术
鉴赏
钟馗千年【百变秀】
漫画欣赏
漫谈紫砂艺术的传统与创新
紫砂陶的艺术之我见
浅析宜兴紫砂陶
论紫砂陶产品的造型设计与创新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