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藏族文化通过民俗对传统藏族社会的控制

2017-07-13 14:24斯朗曲珍
资治文摘 2016年9期

斯朗曲珍

【摘要】本文通过详细阐释习惯法的渊源及内容,及藏民族日常生活中藏族文化观念对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来解读藏族文化通过民俗对藏民社会进行的有力的改变。并对其现实价值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藏族文化;藏族习惯法;藏族民俗

藏民族是个有信仰的民族,一千三百多年的藏族文化就像是一部藏族历史,藏族文化在藏民族的经济、习俗、生活等各个方面均盖上了深深的烙印,从各个角度影响着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就从有形及无形两个方面谈谈藏族文化对西藏传统社会的控制。

一、看得见的手——通过习惯法、法律

藏族地区的习惯法是藏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之中逐渐形成、完善,世代传承的。藏族文化影响习惯法的实例举不胜举,偷盗、秽语、欺弱等违反藏民道德底线的行为在各地的习惯法中均处以严格的刑罚。习惯法在量刑中还将平民及身份特殊的藏民划分为不同等级,玉树藏区的习惯法中,偷平民,为偷一赔二,偷高寿老人,则为偷一赔九。这也体现出藏族文化通过物质加强拥有特殊身份藏民的意识,这些声望颇高的藏民再利用自己的意识对习惯法施加影响。

藏区习惯法中有很多客观审判、合理惩处的例子,但“听天由命”也是存在的,多数出现在双方发生分歧,并且没有可靠证据的时候,就将判决交于当事人都相信的大自然的力量。藏区神判的方式主要有捞油锅、烫泥摸石、抓阄、卜卦等,“听天由命”时除当事人外,还必须有主持人、见证人、藏语、藏族先例等要素,审判过程有严格的程序,一经判决,原被告都不得提出申诉,必须服从判决,不得翻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判决方式已成为历史,但在今天,这种思想仍延续在习惯法之中,各类纠纷中的调解人员依然由声望颇高的藏民或高寿老人担任。

二、无形的手——通过观念、意识

藏族文化通过习惯法和成文法授予受到众人拥护的藏民很多的特权及崇高的地位,这些声望颇高的藏民又通过影响力将藏族文化的意识深入到了民间,渗透到民俗,改变了社会。

藏族文化重视生命,但更超脱于生命,藏族人民认为人死之后灵魂会在其他的躯体上重生,而肉体消亡,这就是藏族文化中轮回的观念。为了来世让自己的灵魂能寄托于更好的躯体,在今生就要多多行善,不施恶行,这就是藏族文化中的“因果”,在藏族的对话之中,“因果”一词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在规劝他人时,在对骂时,当有邪念时会因畏惧“因果报应”,而有所忌惮。同时,藏族认为,转经、拜神都是能消去罪果,增加福报的行为,所以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念经、拜神、转经同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每日必不可少的活动。

藏族文化提倡“众生平等”,很多民俗现象体现了这一文化特质,逢初一、初八、十五吃素是延续至今的习俗,昌都邦达牧区的习惯法规定,在草原上不得猎杀旱獭。如此种种,作用于社会之中,皆传达了善良、环保的正能量。然而那些得到拥护的藏民还是以合法的形式拥有着许多特权,如高寿老人无需缴税。在信仰基础之下,这些不平等制度被民众坦然接受,并强化了特殊身份藏民的崇高地位。

藏族文化的核心就是和谐,它不仅体现在人与人,更体现在大自然与人之间。藏族文化以“缘起性空”解释生命主体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无论哪一种生命都与宇宙自然环境处于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因缘关系之中,离开宇宙自然而独立存在或自我主宰的生命个体不会存在。这样的生命观已经认识到人与大自然融合,认识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人类自身及其自然环境生存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在习惯法中,有多项这方面规定,比如在藏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對于挖泉水、开渠,会有诸多禁忌,以免弄脏“鲁”。这是藏区成为一个生态平衡、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环境。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环境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在利用有限资源来加快经济的增长,无节制的开发使用有限资源是不符合社会长期发展的自然规律,使自然环境严重失去平衡,因此藏区成为了享誉国内外的,具有人文自然双重价值的旅游观光朝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