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冲突中的制度变革

2017-07-13 14:43吴晓红
资治文摘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化冲突变革制度

吴晓红

【摘要】明清以来已千锤百炼的政治制度,皇位制度、文官制度、宗法制度等巨大的制度文化惯性,碾碎了一个个有识之士的梦想,断送了一个个仿佛存在的现代化挈机。面对庞大沉重的制度文化遗产时,推膺之余,更多的应是深刻反省。对处于世界现代化早期历史内的明清制度、社会文化、的批判是民族进步的需要,是历史的选择。

【关键词】文化冲突;制度;变革

现代化就是地域性历史走向世界性历史的发展过程。手工业——农业社会渐变为工业——都市化社会,期间,科学、技术工艺学、经济、社会组织、社会心理、社会伦理、生活方式和精神都在创新与传统的冲撞中经历着深刻变化。在世界近五个世纪(16-20)世纪的现代化早期,明清两朝政府似乎都有机会,带领中国较早较快地走上现代化地道路,遗憾的是没有证实这样的机会。

明清社会变革可能性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是否自身创造了资本主义,创造了近代科学技术,而在于面对资本主义成功的经验和科技的巨大成就时,是否自愿引进主动改造,植根于本民族中。异地间的重复发明较少实用意义,那些首先移他山之石用于攻玉的民族,同样令人尊敬。当代以引进改造著称的日本国的经济实力已远远超过资本主义原生地的英国。

在历史转折的关节上,人们总希望能有一个强大明智的廉能政府把社会和平地带入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在一个有着两千年中央集权经验的国度里,人们更是把目光投向了权威无比的皇帝。晚明至清末的三百余年间,先是欧洲传教士络绎而至传播西方文化宗教,后者西方列强重兵压境的炮舰政策,中国则一败再败,蒙受了奇耻大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以中国皇帝的无上权威和庞大的王朝政府对社会的有效控制力,即使不能在现代化初期的明末清初之际主动改革,也应该在鸦片战争一战即败之后猛醒,转而寻求民族拯救的新方法,不幸的是那些被当代人视作充满变革挈机的时刻,都淹没在无情的历史长河中。

皇帝让人垂青,尤其明清历史上那些明智聪睿的皇帝更让人赋予的遐想,以为只要皇帝产生改制的愿望动机就会化作历史变革的现实。这些可能都出自对君权绝对的迷信,徒增历史痛惜感而已。且不论皇帝的愿望是否都能百分之百的化为现实,就是他那顺乎世界潮流的改制愿望是否能够产生,也是值得怀疑的。他們接受了严格的儒学经典教育和政治礼法的训练,养成了对利益、权力、权术、权势和荣誉的终身兴趣。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君主,当然要对使之登上皇位的政治制度、礼法制度备加爱护,维系制度的安全是他的天职。只有当王朝陷入危机,政治行政机制败坏到已威胁王朝的安全和皇室利益时,皇帝才可能会产生改制图新的愿望。晚清的光绪皇帝变法既是明证,中国60年内三次战败的耻辱,才激起了一位皇帝的改制愿望。

如果说有机会感受西方文明成就,就应该会产生学习仿效的想法的皇帝存在的话,那么,晚明万历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符合这一先决条件的皇帝。

万历皇帝所以让人关注、惋惜在于他处的时代是世界变化的关键时刻。在西学东渐之初,两种文化碰撞的时刻,万历也曾展示出博大襟怀,允许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内地旅行传教。而同期传教士在日本却没这么幸运,遭到了丰臣秀吉的严厉禁止。更难得的是,当利玛窦等人在中国南方传教二十年后,万历皇帝从而成就了利氏在京十年的事业,不但建起天主教堂,而且发展了四百余名教徒。万历皇帝曾对利玛窦个人表露出关心,并询问有关神父及欧洲的各种事情,这些证明万历帝的学致所在,但把一时的兴趣发展为引进仿效的愿望,还极其遥远。喜欢自鸣钟并不等于就想知道它的制造方法和其背后的文化。作为一个有充分机会广泛搜求天下奇珍异宝的皇帝,他很难把钟表的制造技术与社会生产技术的改进想联系,最终不过是为他幽居单调的生活排遣烦闷而已。

当两种文化相遇的时候,它们是作为两种制度相遇的,其中一种制度决不会完全被另一种制度接受。任何历史悠久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并不是行为特质、知识、信仰、制度和组织的单纯聚集,而是相互连接交错的系统与结构严密的整体;它会有意无意地保护自身及其信仰者,恐怕诸种宝贵要素流失、破坏或被歪曲。因而,两种对比悬殊的文化相汇的时候,文化要素的转移极其复杂,会碰到意想不到的各式各样的抵抗和冲突;承受者通常不能理解外来文化要素的基本意义、性质和目的,在广为缺乏预后证明的历史阶段内,外来文化因素的移转可能性必然受到严重的阻碍。

中国自秦以后形成的中央集权制不同于西方伴随资本主义发生发展而建立的中央集权制。两者相似之处虽然很多,尤以唐宋至清的文官制度成熟完备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欧洲近代文官制度草创之际也曾从中汲取了养料。但鲜明的不同是两者的立意和财权基础差别,前者是为了统一权力,后者是为了统一市场。靠牺牲地方利益而集中权力的帝国政府倾其技术能量已逐渐接近行政能力的权限。相对脆弱的财政基础经不住天灾人祸、战争办乱的打击,日渐枯竭,因而扩大政府规模与革新所需的巨额投资,没有什么可靠的财源来支持。吉尔伯特罗兹曼在其主编《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说道“…众多无比的人口,举世无双的历史连续性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创造及其所达到的深度,中国一直使各方人士为之倾倒。”但是“按发展和成熟的几乎任何一项标准来衡量”在中国,理应跨入先进行列而未实现,给世人流下遗憾和众多难解之迷。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充满曲折和坎坷,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认识也左右摇摆,而且在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中长期被冷落。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外部世界的生存挑战和现代化示范效应激发和刺激下启动的。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来说,这是必然的,毫无选择的。中国现代化实践的失败,通常被说成是封建体制的保守和传统思想的软弱,使之无力应对环境的挑战所致。受到现代文明挑战的中国传统文明,在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已经失落但并未及时调整自己在现代化文明秩序中的地位,仍然用以自我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模式来处理对外关系。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列国的一系列冲突,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伴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想西方国家开放,以中国文明优势为依托的“中国中心主义”破灭,转而接受“西方中心主义”,开始了艰难曲折的现代化之路。研究中国现代化理论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国际体系和世界观就其本身的强度和耐力来说是无与伦比的,但其内部并不存在能使中国应付得了现代化世纪挑战得重大力量源泉”。在19世纪,阻碍中国成功应对现代化挑战的因素是中国内部的环境,清政府下得中国社会政治衰败、人口增长、社会动荡及经济文化都迫使一个摇摇欲坠的政治制治选择了一种它无法接受的变革和方法应付的外部挑战,发生危机是必然的。但是,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传统危机,中国在19世纪下半叶的社会危机是在外力影响下的“变化了的回应方式,”源于内部的传统危机与外部挑战叠加形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反映类型。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晚清的现代变革经历了自强运动,维新运动和立宪运动。改革的内容和目标分别是器物技能层次的现代化、制度层次的现代化、思想行为层次的现代化,虽然这些改革未取得预期的成果,但不能否定它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现代的思想、制度体系及知识结构已经不可逆转地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深层。

明清以来已千锤百炼的政治制度,皇位制度、文官制度、宗法制度等巨大的制度文化惯性,碾碎了一个个有识之士的梦想,断送了一个个仿佛存在的现代化挈机。面对庞大沉重的制度文化遗产时,推膺之余,更多的应是深刻反省。对处于世界现代化早期历史内的明清制度、社会文化、的批判是民族进步的需要,是历史的选择。

猜你喜欢
文化冲突变革制度
卷首语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某些单位的制度
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新趋势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文化冲突”让日剧很窝火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变革中的转机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