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定南客家虎形围催生的非遗文化

2017-07-15 06:36冯才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

冯才娇

摘 要:以定南客家历史渊源、定南客家围屋历史渊源、定南客家虎形围的文化表现形式,催生的非物质文化。本文对定南客家虎形围催生的非遗文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客家虎形围;催生;非遗文化

中图分类号:K928.75;B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137-02

位于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车步村的“定南客家虎形围”,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因采用了虎文化元素建造, 遂得名“虎形围”,其产生的文化理念具有很髙的非遗文化和客家风水文化价值,成为赣南客家围屋唯一的虎肖形围, 2012年,列入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待批项目。

一、定南县客家历史渊源

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的定南县,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建县,定南辖七镇119个村,国土面积1318平方公里,人口22万, 99%以上为客家人,是典型的客家人聚居地。定南地处武夷山九连山脉南支,属赣江与珠江的东江水系分水岭, 这里低山丘陵、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热水充足、年均气温19摄氏度,气候冬暖夏凉,清纯的东江、赣江两源养育了热情好客的定南客家儿女,他们勤劳勇敢、重文尚武、节俭开拓,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历史人文与独特的客家围屋,定南是客家人生生不息的最美家园。

“客家”本是中原汉民的南迁分支,由于史上战乱饥荒、改朝换代,中原汉民迁徏南下进入赣粤闽三角区,并与当地土著长期融合,形成的独具客家方言、民俗情感的汉族支系。通俗说:“客家”原是当地土著对外来客户的称呼, 渐渐便自称“客家”,以区别当地土著。

据考,定南明·隆庆三年建县之初,县域地广人稀、人文经济急待振兴,时遇闽粤沿海倭寇横行,朝廷封海,便有黄廖张李、钟陈刘曾等30多姓的闽粤客家先民心生恐惧, 闻讯定南建县,相率它徙。他们拖家带口、背负祖牌,沿武夷九连,经福建西南,走广东梅州,三迁返客,纷至沓来。同时,把优秀的闽粤客家文化带入,形成了和衷共济、崇文重教、信奉佛道、相信风水的定南客家人,他们利用当地的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独特的定南客家历史人文,定南客家虎形围及产生的非遗文化是其典型代表。

二、定南客家围屋历史渊源

定南流传“草鞋脚上、灵牌背上”的谚语。其意一是说客家人穷,除祖宗灵牌外一无所有;二是说客家人不忘祖,逃出家门时,万物能舍、祖牌不丢。他们在定南栖身后,总觉灵牌无处安放,便搭茅寮挂祖牌,又觉于心不忍,经多年积累后,便从山中走出,于平地建造土木结构、陶瓦盖顶的房屋,定南称“做屋”。

定南客家“慎终追远”, 觉得灵牌本应安放在祠堂神龛内,但建祠堂耗资巨大,单家独户无能为力,做屋必先做厅为权宜之计,厅设神龛祀家神,安放祖牌后,在厅的两边做屋供家人居住,由此,出现了早期的定南客家民居。

据考,至明末,定南人口近6万,随人口增长,原有民居難以满足,加之清初农民反抗朝廷运动日渐增多,社会动荡,有钱人便开始建造客家特有的新型建筑“客家围屋”(客家围屋构筑理念源于东汉坞堡,该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曾盛行中原),以防山匪草寇,从此,客家聚族而居、共同耕战的习惯,就源于这个时代。

目前,定南仍有保存完好的大小客家围屋110多座,其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围、半圆围(俗称龙椅屋),但以方围居多,定南客家虎形围就是最具代表的三炮楼虎肖形方围。

三、定南客家虎形围的文化表现形式

位于定南县历市镇车步村的定南虎形围,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距今231年,系方氏先祖日辉历时12年建成。围屋高2层、炮楼3层,平面布局“凸”字形,围屋面阔42.6米,进深33米,建筑面积2300多平方米,采用砖石木混构。该围坐西朝东,背靠虎形山龙脉,左右砂山稠密,地势西高东低。

始建者将整所围屋肖建为一座生气勃勃的坐山虎形式,前栋两侧的角炮楼肖形为虎爪,中间大门建成为虎头状,门为虎口、窗为虎眼、门额为虎鼻、灰塑门罩为虎耳;后栋只有一座炮楼立于正中,肖形为虎尾,遂取名“虎形围”。后因人口增加、子孙求学,又该围左侧青龙位增建了私塾文院。其大门朝向广远开阔,近有溪水环绕、良田百亩,远呈五案笔架峰、层峦叠嶂,寄托了建造者祈望子孙兴旺发达、心胸开阔、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景。

虎形围集家、堡、祠、内院、水井、门坪、池塘七者功能为一体,四面外墙砖石灰砌及顶,一层外窗呈“Ⅲ”形麻石条窗,二楼皆为Ⅱ、⊙形枪眼。前栋仅一石匡双开大门、铁版镶嵌,前栋两角炮楼与后栋中位炮楼突出外墙1.2米,并有瞭望枪眼,足使四面八方外防无死角。南北外纵栋各有小门,使得围内南北通风干爽,整体外墙砖石垒砌,严丝合缝、固诺金汤,防御极強。

约700平方米的大门坪是围内方氏族人逢年过节民俗活动场所,门坪东、南、北3面筑有1.8米砖石围墙,东北角建悬山瓦顶双开斗门(俗称:财门),站在财门北望,一条自北向南河水直冲斗门而来,流至围屋东、向西南而去,美其名曰“只见水来不见水走”的聚财格局。清·姚廷銮诗曰“阳宅须教择地形,背山面水称人心,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就是对客家围屋风水格局的形象写照。

进入虎形围大门厅,见约180平方米的围内最大的天井内院,内院左侧有丰涌水井供围内居民生活饮用,左侧是老少生活场地,内院两侧各有南北通风小门,得益冬暖夏凉。再进入堂大门为二进两厅一井,上厅有龛合祭台,是族人祭祀场所;中厅为族人议事厅堂;中、上两厅由天井分隔,天井两侧厢房为亲朋来客居所。两厅内有8根下座八角石鼓墩、上顶轩梁的木柱,轩梁阴雕阳刻吉祥花纹、惟妙惟肖。围内门框、天井麻石条砌,地面走廊河石铺成铜钱、葫芦等财福纹样,围内廊道四通八达、曲径通幽。再入后栋,中位“观音厅”,是族人求嗣得子、祈福安康的祭所。而3厅两侧建有住房上百间,供族人居住,其左青龙位横栋就是后建的私塾文院了。

总之,围内艺术典雅、结构合理、采光科学,属典型的封火墙三炮楼硬山顶、砖石木混构、虎肖形四角围,为赣南500多座围屋中唯一的虎形围。由此, 定南客家虎形围文化形式催生了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特征。

四、定南客家虎形围文化形式催生的非遗文化

(一)虎形围生态环境催生的非遗文化

虎形围生态环境催生的非遗文化理念:虎形围对周边生态环境的选择,是严格按照赣南传统客家风水理论进行布局,围屋选址于典型的山间盆地之中,四周砂山屏立,现青龙昂首态势,呈藏风聚水格局,取坐西北朝东南之向,后靠虎形山,面朝天际轮廓秀美的笔架峰,近有溪水缠绕、远为良田百亩,在围屋的主导视野里,宛如一幅层次丰富、阳光明媚的山水田园画卷。

值得一提的是,虎形围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围屋的朝向只能依就后龙山布局,但如此一来,围屋中轴线朝向的远山景观并不十分完美;为此,风水先生在建造大门时将大门轴线与外墙垂线错开偏北5度左右,由此,使得大门正对远山笔架主峰,加上“日灿庭辉”的门楣点缀,形成完美的景观效果。

也许是肖像虎形过于雄威,有重武轻文之嫌,围屋主人在若干年后,按照风水“文风”理念,又在左侧加建了私塾文院,并设院门朝向东方,一则取门楣上自铭的“常临光耀”之意,二则使院门轴线朝向了远方视野中的最高峰,期望人文昌盛。

(二)虎形围建筑形式催生的非遗文化

虎形围建筑形式催生的非遗文化特點:虎形围的建筑形式,完全是肖形于百兽之王老虎的文化元素而建,围屋造形犹如一只出山猛虎。

第一,虎形围正立面的大门象征着虎头,其大门为虎嘴、多层灰塑门罩象征着标有“王”字图案的虎额、两个圆窗毫无疑问是虎眼。

第二,正立面两侧的两座炮楼宛如两只蓄势待发的虎爪。

第三,在平面布局上,围屋的后立面中位有一座炮楼,征着虎尾。猛虎发威时“一扑(爪)、二咬(口)、三扫(尾)”的勇猛神态,将虎文化建筑元素昭示的淋漓尽致。其建筑非遗文化理念,对内,寓意围内主人虎虎生气、无往而不胜,对外,彰显赫赫虎威、神圣不可近犯,这在赣南客家围屋中是个十分典型的个案。

(三)虎形围非遗文化催生了名人方其道、方学元

虎形围建于清·乾隆年间,但由于围屋虎肖形过于雄威,有重武轻文之嫌,后便在该围左侧青龙位增建了私塾。常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由此围内方氏子孙树立了文经武纬、求学上进的思想,虎形围独特的非遗文化催生、激发、养育了当代名人方其道、“中华苏维埃定南油汶湖党支部”第一任书记方学元。

方其道,1893年生于虎形围,自幼饱读诗书,一生从事职业有:教师、记者、报社主编等。抗日战争期间,曾担任河南省政府秘书长、重庆卫戍司令部军法处长(中将军衔)等职。他对字画、碑帖、拓片颇有研究。鲁迅先生《华盖集续编》的“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就是当年曾与方其道订婚6年的情侣。刘和珍在1926年“3·18”遇难后,方其道为她写下悼词:“生未同衾,死难同穴,疆场共有约,六载订婚成一梦;内除国贼,外抗强权,劳燕惜分飞,白宫溅血泣黄泉。”1946年,方其道先生回江西竞选副省长遭人暗害,卒于南昌。

方学元,1903年出生于虎形围,1928年在寻乌学徒,受寻乌农民暴动思想影响后,回家乡开展红色革命宣传,发动群众参加成立赤卫队。1929年10月,护送中共南雄县委负责同志返回寻乌加入中共党员,为定南县第一名共产党员。同月,返县创建定南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中共车步小组”。1930年1月,车步党小组遭敌破坏,转至定南、寻乌边境油汶湖一带继续开展武装斗争,成立定南模范赤卫队,任队长。2月,任定南县游击大队指导员。3月,创建中共油汶湖党支部,任书记。6月组织成立定南县边区苏维埃政府,当选副主席。多次被国民党通缉,1933年4月,被敌逮捕,旋解龙南杀害。

五、结语

定南客家虎形围的文化表现形式、非遗文化特征,为其成功申报省级重点文保项目打下了基础。

2008年,定南县文化、博物馆专业人员对虎形围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深入普查、挖掘,将它丰富的物质、非物质文化资源和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进行归纳、整合、申报。

2011年11月,定南客家虎形围被列入江西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待批项目。

2012年底,虎形围获得国家和地方文物维修经费共200万元,2013年底,虎形围修葺一新。2014年3月,虎形围被批准为“定南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无疑给 “定南客家虎形围” 今后的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化旅游打造、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浅析媒介融合语境下的非遗文化传播形象塑造
浅谈文化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非遗文化传承视阈下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途径
让非遗文化浸润乡村学生的实践探索
非遗文化展示平台可行性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
“非遗文化”校本课程实践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