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务课程改革的设计与实施

2017-07-19 16:58周嫚
商业会计 2017年8期
关键词:项目设计

周嫚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8-0111-02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在商品流通行业就业的实战能力,开展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务课程的改革与探索。将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贯穿于课程改革中,在对市场进行划分和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排列和整理传统课程的知识点,结合商品流通企业购进、储存、售出等环节,分5大板块结合项目进行学习,充分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和评价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手脑并用,以实现快速、长期提高学生对会计核算职业岗位适应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业务核算 板块划分 项目设计 课改实施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应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对于学校来说,尤其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课程的应用型改革是发展职业教育的起点,也是改革工作的重点和关键。职业教育是知识的运用,在课程建设方面应该更注重未来职业场景的展现。职业教育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而在这一教育框架下的构成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尤其是课程也应该有新的理解和把握。

但是目前的教学还是多数停留在课本上,缺少对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的了解与能力培养,对于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务课程而言也是如此。因此,为了分析的具体化,本文以西安培华学院会计学院专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务课程是本校高职高专财会类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分门别类将商品流通企业进行细化,涵盖批发、零售业务,进出口业务,连锁、酒店业务等内容,迎合了现代企业扩大规模扩展业务以走向集团化发展目标的特殊要求。这样的细分也正好给予了学生分板块实战学习会计核算的机会,也给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虽然该课程并没有直接与企业岗位实现完美对接,但综合的职业发展目标却是企业迫切需要的。本课程改革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里所说的课程,不是指教材或课本,而是以实践为依托,以适当概念为辅导的应用型课程。

二、课程说明与课改环境

(一)课程说明

黄大源(2006)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以从业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取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二是课程内容的序化上,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强调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构建过程应与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行动实现融合。而实际上,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则解决了“应试”的难题,它是一个伴随学科体系的结构而凸显行动体系的重构的过程。

传统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务课程只是将基础会计的计算原理用于批发、连锁等商品流通企业当中,但无论是基础会计还是本门课程都应该予以改革,加大真实项目或者接近于真实项目模拟的运用力度,以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由于本门课程是在学生学习完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基础之上开设的,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运行环境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课程改革重在以会计业务核算为主,让学生真实体验会计六要素及账簿的设置与登记,在真实或模拟项目环境中以角色扮演形式完成项目的整个流程并进行业务核算体验。这一改革重点是结合了大三专科学生学制以及课程的设置而展开的,旨在培养学生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业务的核算能力,并在此流程中提高团队协作和其他综合能力。

(二)课改环境

1.对职业岗位的了解。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流程大体分为商品购进、商品储存、商品销售等环节。

2.对学生的实际分析。对大三学生来讲,一方面其学习模式已经相对固定,另一方面通过系统的学科体系学习,知识储备更丰富。在这一前提下,通过开展项目化的工作任务,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情况下,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校企支持。职业教育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目前学院与各大、中型企业都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培养学生,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实训室进行模拟操作,也可以进行会计实务的见习与实习。

三、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设计思路

本文是按照现行大力提倡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进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务课程的设计与改革。工作过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系统化是课程的模式,本文课程设计的思路大体如图1所示。

(二)课程实施

一个以项目为载体的完整的课程设计实施应该囊括以下几个环节:

1.商品流通行业涵盖范围广阔,涉及到连锁超市、进出口企业、酒店餐饮等大大小小的业务领域,因此对该行业进行目标市场的重新划分,依据商品流通的流程即购进、储存、销售等环节的会计核算方法分5个板块进行项目的展现或模拟,详见表1。

传统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实务是按行业分类别进行会计业务核算,一般都涉及到商品的购进、售出、储存等环节,且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会计核算方法,因此实施教学改革可以从反映商品购进、存储、销售环节的会计核算方法着手。

2.重组教学内容,依据职业岗位的核算业务要求和5个板块的划分,将章节进行重新梳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3.将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贯穿于整合后的教学内容中。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工作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从教学目標出发,可以模拟反映出批发企业业务核算、农副产品企业业务核算等不同企业的核算,以这条线贯穿到各类流通企业的业务核算中,这基本也是会计核算岗位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每个真实或模拟项目,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到这一行业会计核算的流程。以板块一的数量进价金额核算制为例,详见表2。

4.以项目为载体,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扮演不同性质流通企业的业务角色,例如板块一批发企业的采购者、库房管理者或者售货员,通过场景展现形式体验批发企业基本的业务流程,以掌握核算的基本知识点。

5.基于项目展现中的操作不可控性,可以运用多元化考核方式来评价学生,而不仅仅是期末的一张试卷。将项目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分别占比为75%和25%。每一个项目过程板块的模拟与体验都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4—6人不等,过程性考核内容大致包括出勤、团队分工明确情况、课堂项目展示表现、PPT等資料的准备充分情况、团队项目完成质量等,结果由个人自评、组长打分、小组互评、教师考评组成,分别占比例为15%、20%、30%、35%。

最终考核以笔试形式展现以评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是试卷却不是以教师所出试题为准。出题任务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让学生在项目场景再现、角色扮演完成后自己出试题,教师在出题难度系数等条件上作出相应的规定,规划好试卷的构成,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业务处理题,以20分、30分、50分进行划分,学生出完试卷后上交,经指导教师对试卷严格审核后,打乱试卷分发顺序,将学生试卷进行随意置换来考试。最终学生的考试分数由出题者的出题质量和自己答题质量构成,分别占比30%和70%。

在以上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但是在项目展现以及最终考试时应负责做好规则制定,考核比例的划分、考核分数的制订应该贴合实际情况,并严把质量关。

四、课改期望效果

(一)培养学生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岗位的认知,提高未来的适应能力

每个板块的项目教学都是基于行动之后再加以理论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从商品的购进、商品储存到商品销售出去,这条线贯穿于企业的业务活动中。通过项目体验,学生自主转换角色,或是采购者,或者销售者,以此了解商品流通企业业务的流程和流转环节,从而对业务核算有更加真实、清晰、完整的认识。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合作,组长带领队员一起协商确定工作任务、行动步骤,对感兴趣的部分,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项目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找到新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后,通过与组长、队员协商,报告指导教师后再互换角色,这样既可以熟悉不同环节的业务,又可以协调团队的关系。

(三)提高学生对多媒体等工具的合理运用能力

改变学生对课本、课堂传统的教学工具以往的看法,提高学生对手机、多媒体等工具的合理运用能力。同时,也可以改变教师对课程的固化思维,使教师不断提高实践经验以指导学生。

五、课改不足之处

虽然从整体上来说商品流通一般包括购进、储存、销售等环节,但是有些业务例如农副产品的核算还涵盖了商品挑选整理环节,对本课程改革的基础点有些许增加或变更,所以本课程改革的点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另外,对于费用和税金的核算基本是所有商品流通企业都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这一章节项目的展现应该包括以上基本所有的业务,但由于过于复杂,所以对于这一项目板块的展现应该重新规划。

对于学生的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比例的划分是基于个人观点,对于过程性考核的指标还需要进一步与其他教师进行探讨,以便让广大学生得到公平、合理的分数获得比例。J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14-17.

[2]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9):5-10.

[3]姜大源.世界职教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启示[J].职业技术,2008,(11):4-10.

猜你喜欢
项目设计
非学历教育项目设计与开发思路
非学历教育项目设计与开发思路
温泉旅游服务区项目规划设计
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研究
校企协同的材控专业项目设计与实践课程建设与实践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中的研究与应用
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项目设计及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