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边缘化选题被改写的命运

2017-07-20 17:26杨耘
出版人 2017年7期
关键词:五哥袍哥题材

杨耘

出版工作,其实就在于作品文本的价值开掘,在于编辑对每一本书拨云见月般的价值认知,在于作者、编者和读者的心灵之约。

2014年8月,重庆出版社接到了一部由本市作家推荐来的袍哥题材长篇小说《红旗五哥》。编辑部一时间仿佛炸了锅,好多编辑表示对袍哥毫无了解,也有人对这个题材持否定态度。大家的疑惑在于:这么一个又偏又冷的选题,读者会买账吗?一个谨慎的中年编辑甚至认为出版这样的书会犯错误。很显然,这是一个被边缘化的选题,似乎还带有某些禁忌。然而,随着对袍哥题材的深入了解,编辑和设计团队由陌生到喜爱,经过和作者的反复打磨,终于让《红旗五哥》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读者好评。

如切如磋打破禁锢

我对于袍哥的认知经历了幼稚、曲折的过程。重庆在旧时代盛产袍哥。在我们这批编辑成长的年代,社会上袍哥早已绝迹,我和同龄人一样,因为不了解或道听途说,而不把袍哥看作“正常人物”,更不会看作“正面人物”,潜意识里甚至将他们误读为一群杀人越货、粗俗不堪的人。直至读大三时,我才明白过去对袍哥的认识既懵懂幼稚,又不分是非。事情的原委是:一个要好的同学悄悄告诉我,她的爷爷原来是袍哥。怎么可能呢?她爷爷是颇有学识、胆识且妙趣横生的人,还担任过某市负责人,他的睿智和担当给我太深的记忆。我开始以自己并不专业的方式调查走访袍哥。不少受访者谈“袍”色变——认为这是一个可怕的人群。但很多人声称,自己的家人长辈中就有袍哥。我的印象开始动摇。同学的爷爷去世时,得知老爷子居然还是红色背景的地下党员,这完全颠覆了自己“袍哥即土匪”的“断想”。我渐渐了解到,作为中国神秘的民间社团,在1949年之前,袍哥组织的脉络几乎涵盖半个中国,涉及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袍哥会是发源于清朝初期,盛行于民国时期,与青帮、洪门齐名的三大民间帮会组织。四川(包括现在的重庆)称袍哥会,其他地区称哥老会。袍哥会在清代的四川曾经是少部分人的秘密组织,辛亥革命之后,它就长期成为四川大多数成年男性都直接加入或间接受其控制的公开性组织。这个组织堂奥深厚、“密码”繁复。袍哥文化源远流长,其核心价值是互帮互助,影响及于今天,最让人称道的,则是待人皆称兄道弟,万事唯认可“义气”二字。“兄弟伙”“姊妹伙”“操码头”“操社会”,这些袍哥口中的重庆土话,至今仍在市井里巷百姓口中犹存,让重庆方言活力十足。

我对于接收到的这部袍哥题材的作品兴味盎然。但深知,自己对于袍哥的認知尚且曲折,且认知途径有相当大的偶然性,那么我的一些编辑同事尤其是年轻一代编辑,对于袍哥不了解是非常正常的。但我认为,让这个题材从边缘回归“正常”,打消编辑怕犯错误的顾虑,是可以做到的。

编委会里高人多。大家认为有必要厘清一个所谓敏感和禁忌的问题: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袍哥即土匪”?这需要了解袍哥的历史。袍哥最初分“清水袍哥”和“浑水袍哥”两种。前者一般指虽然参加了袍哥组织,但不干违法乱纪的事;后者则是一些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土匪。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袍哥群落的消失,加之一些过激的宣传和批判,“清水”和“浑水”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了,一提起袍哥,人们就会想到结盟、杀人等事件,“袍哥即土匪”的认知由此根深蒂固。编委会也论证,因为重庆文化中包含的“码头文化”特质多由“袍哥文化”来体现,这部袍哥题材的长篇小说,对于帮助读者认识袍哥源流和地域文化是有意义的。社里最终决定出版这部书,并希望编辑团队协助作者在文学性方面再度锤炼,使这部原创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阅读的乐趣和价值。我如愿成为这部长篇小说的责任编辑。

这部书果然丰富了编辑团队对于袍哥的认知。该书以活跃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袍哥为原型,首次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重庆袍哥群体形象。他们在前期多为船帮力帮,后期发衍至商贾,乃至军、警、宪、特和公务员。袍哥命运起落各异,作品叙事宏观练达,场面情节描写入微,展示了“男一号”岳桐的人生轨迹:跑轮船,拜码头,走私,同情并参与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坚决抗日,内斗,当干部,做农民、在乡村大有作为,逃亡,恢复名誉,儿孙满堂……从抗日战争至改革开放,岳桐和他的袍哥兄弟一路走来,风雨鸡鸣,救赎不止。这些浸润着巴山渝水灵气的袍哥们,不断行走江湖、侵犯他者,又不断自我救赎、感恩社会。

通过对书稿的切磋和论证,编辑团队对于袍哥题材全然没有了自我禁锢,相反,愈来愈看好它,坚信读者会喜欢“这道菜”。

如琢如磨提升价值

既然编辑对袍哥不了解是正常的,那么推而论及同龄和低龄的读者,不看好袍哥题材并非小概率事件。作品的认识价值、史料价值显然被低估了。表现袍哥这类对普通读者而言既陌生但又似乎熟悉的人物,展示他们破坏社会与救赎自我的行为曲线,直面袍哥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既是文学作品的好题材,也是出版工作的应尽之责,并且因为题材独特而博取读者青睐是完全可能的。

对于一部题材上有争议、被边缘化和被价值低估的长篇小说,编辑和设计团队做到由陌生到喜爱并非难事。但是,编辑的认知与希望如何转化为读者的阅读取向,则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第一读者”,编辑团队围绕以下问题与作者进行沟通,作者为此进行了四五次大修改。

更改书名。《红旗五哥》这个书名,固然言简意赅,但又产生了歧义。在我们征求年轻读者意见时,他们反问:是“唱红”的作品吗?这种认识与原意真是大相径庭。其实,袍哥组织对外以“仁”“义”“礼”“智”“信”来区分不同社会阶层的帮会,也称五个“堂口”。袍哥组织内部排行分五个等级:头排(又称舵头)、三排(又称三哥,钱粮,掌管经济)、五排(又称五哥,管事、执法,最有社会力量)、六排(一般成员)、十排(又称老幺)。了解了他们的组织结构,自然知道“五哥”的身份地位。为了更确切地表现该书主人公在袍哥组织中的成长历程、职务行为和行事风格,作者遂将书名改为《义字五哥》。

拓展作品叙事的历史跨度。作者提供了民国初年至1990年代和民国初年至1949年两个作品版本,最终我们选择了前者。因为在新旧对比中,方可充分展示袍哥群体特别是“男一号”面对荣辱毁誉,如何实现人性锤炼和复归。

对于“男一号”角色的打磨。该书是重庆作家万启福“十年磨一剑”的心血之作,他深入翔实地征集了重慶、四川、河南等省市袍哥文史资料并穷十余年之功潜心研究,除走访本地数十位袍哥及知情人外,还登门走访曾经的贵州袍哥、归案时是国民党中统少将的著名人物,加之作者的父辈亦是袍哥人物,他一直有写这个群体的愿望。我们沟通的共识是:强化“男一号”在新旧时代的命运交响曲:在旧时代,岳桐的袍哥生涯的复杂与地下斗争的惊险相互纠葛,他穿梭于血与火,游走在黑与白,他既是袍哥首领,又是地下党员家属和外围人士;他既是唯利是图的商人,又是革命的同情者和参与者;他既是足智多谋的江湖大侠,又是玉树临风的情场高手;他既是吃喝玩乐的“新派”人物,又是古道热肠的传统名士,可谓风光无限。在新社会,这两种身份发生相悖和疏离,彼时的风光都衍生出此时的无奈与苦涩:曾经的“红旗五哥”和袍哥当家人,必然被打入另册;曾经的风流韵事让他陷入生活的尴尬;曾经的革命行为因为“文革”中地下党被粗暴否定而成为不光彩的历史。作品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断开掘出主人公朴素而执拗地坚持行正道做善事,呈现救赎不止,实现人性锤炼和复归,得到多元体现及发展的历程。

重庆出版集团高度重视这部原创文学作品,集团领导不仅亲自终审书稿,而且建议增加插图,我们请画家手绘了6幅插图,随文放置于文本之中;采用模拟线装书的装帧方式,古色古香,以实现内容和形式相辅相成。责任编辑在图书腰封上提炼的“袍哥群像 力透纸背”,是对独特题材和作者用功的客观总结,也希望与读者展开真诚对话。我们想通过文本呈现和每一个设计细节告诉读者:这部作品兼具文学性、史料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又是重庆地方风俗画的集结,你要研究重庆文化,这是一个可读的标本!

作品于2015年4月出版后,读者购书和阅读十分踊跃,媒体纷纷给予好评,甚至也引来电影和电视剧投资方的关注和追踪。在这种阵势的吆喝中,不少原以为“袍哥即土匪”的读者,竟然渐渐成为这部图书的“铁粉”“钢丝”,从陌生到追捧。2015年11月《义字五哥》入选重庆精典书店“十本书读重庆”,并被列入重庆区县文艺地图。该书2016年9月获第29届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2017年3月获得重庆市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出版工作,其实就在于作品文本的价值开掘,在于编辑对每一本书拨云见月般的价值认知,在于作者、编者和读者的心灵之约:那些灵魂撞击的声音,那些悲欢离合的故事,那些雕塑般真实的苦难和温暖,没有理由不让这三者成为全民阅读的紧密环节和忠实拥趸。

猜你喜欢
五哥袍哥题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袍哥文化与巴蜀现当代文学概论
试论巴蜀影视剧的清水袍哥与浑水袍哥*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四川袍哥会的膨胀与覆灭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乡村秘密社会的多种叙事——1940年代四川袍哥的文本解读
窑事
打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