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难点 贵在得法

2017-07-20 11:46孔繁梅
陕西教育·教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张思德教法文本

孔繁梅

《为人民服务》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的一篇精讲课文。本文是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这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语言通俗、自然、朴实。

小学课文以记叙文为主,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万事开头难。学生学起来自然难度大。加之课文内容又远离学生的生活,政治色彩浓烈,学生理解起来更是难上加难。采用怎样的教法,突破难点,是完成本课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我变换教法,降低了学习难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引导学生质疑解疑,领悟论述的缜密

课文第二自然段,共有四句话,紧紧围绕树立“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展开。教学时,我抓住本段首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从引导学生质疑入手。我问学生:“读了这句话,你想问什么?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很快举手提问质疑,有的问:“那死的意义有哪些?”有的问“死的意义有什么不同?”我顺势利导,让学生再下一句找答案,自然而然进入第二句的学习。

学生读了第二句,了解了死的意义用两种:一种是重于泰山,一种是轻于鸿毛。这时,我又引导孩子依据这一句开始发问,学生说:“那怎样的死是比泰山还重,怎样的死是比鸿毛还轻呢?”同样,学生在第三句中找到答案。

就这样,我让学生针对句子质疑,在下一句找到答案,接着引导学生依据答案再质疑,再从下一句找答案,依次进行下去。学生在不断地质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中体会到了议论文的表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句句递进的特点。

学习第三段时,我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仿学第二段。学生将一种学法当堂进行了运用,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收效显著。

二、引导学生联系旧知,理解生僻的新词

文中第二段出现了“法西斯”这个词,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个陌生的新词。如果教师讲解,学生也只是对这个词有了理性的认识,对学生读懂课文帮助不大。教学时,笔者引领全班同学回忆五年级时学过的课文《火烧圆明园》,说一说这篇课文中的英法侵略者给了我们怎样的印象。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举手,送给侵略者们一串串词儿:凶残、粗暴、残忍、野蛮、贪婪……同学们说够说完,而后,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法西斯的形象。针对本文,学生只要了解到这一点也就够了,就完全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意思了。

面对这么一个给孩子们怎么讲都似乎讲不透的生词“法西斯”,我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课文,将其形象化、感性化了。这样的教法,不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化难为易,而且学生对这一个词语理解更准确、更深刻了。

三、引導学生结合实际,深化课文内涵

毛泽东当时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是为了号召全党向张思德同志学习。随着时代发展,可以说又有了新的注解诠释。教学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应该适时适度地进行拓展延伸,以体现更为广泛,更为现实的“为人民服务”的含义。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为人民服务”,挖掘“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新领域,我准备了一组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为人民服务的楷模的照片或事迹图片,有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雷锋、焦裕禄、任长霞,也有本地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乡镇书记郭孝义,最后我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到身边的校长、老师身上,让学生在老师的描述中感受他们为民服务的精神。同时,教育学

。生从小种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种子,长大后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这段教学设计可以说是对文本内容的补充,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将文本与生活进行融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领悟。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课文重点难点时,只要我们结合学情,注重教法设计,降低学习难度,优化学习环节,就能打造出彰显个性的高效课堂,在师生的和谐互动中,实现教与学的共赢。

编辑 张晓楠endprint

猜你喜欢
张思德教法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能力本位的《网页前端框架》教法改革与探索
为了人民 服务人民
张思德:为人民的利益工作
张思德“尝”百草
从小学先锋 长大做先锋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的合理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