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7-07-22 11:37杨英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价值教学

杨英杰

(辽宁省海城市中小镇初级中学 辽宁海城 114200)

摘 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最易接受新事物,思想最为活跃。通过精彩的语文课,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这样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拓展了视野,更起到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积淀 教学 价值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文佳作,更是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凝聚着民族的根与魂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史上最辉煌、最灿烂、最先进的文化。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既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明珠。这些时代不同、题材不同的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現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文精神,更展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脉搏。

一、亲近古诗文,积淀深厚文化

在现今的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因此课堂教学演变成纯知识、纯技巧的讲授,反复的模拟测试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时教师适度的将传统文化引进课堂,让学生重新燃起对学语文的兴趣。感受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柳永、李清照……或浪漫豪放或温婉缠绵的情怀。在走进经典文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实。诵读朝露暮雨,云雾楼阁,片雨徐风,沉璧满星。领略晓雾将歇,夕日欲颓等晦明变化;野芳幽香,风霜高洁等岁月交替。这些诗词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美的魔力,让学生在感受美和心灵的愉悦的同时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

古诗词中作者内心炽热的情感常常溢于言表,对学生素养的提高,文化底蕴的增强起到不置可否的作用。如《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暗示唐王朝国运衰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两句既表现了作者辛辣的讽刺,又反映了官僚贵族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满江红》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诗人从时空两角度反映了转战之艰苦,又谦称建树之微薄,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肝胆沥沥,感人至深。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吟诵古诗词的同时带领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彰显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需要一方沃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恰为语文提供了天地,语文教学也因此获得了生机和活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对学生进行人格上的塑造,这种塑造就是一种 “人学教育”,“人学教育”其实就是文学教育,文学作品总是围绕着一个“人”字,把“人”作为中心,例如《马说》一文,名为“马说”,其实是“人才说”、“人才论”。通过“人才论”了解社会,学会做人。使学生认识到韩愈怀才不遇的忧愤,认识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危害,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认知意识,潜移默化的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育成功的精髓是联系社会生活。因此课堂教学要注重课本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渗透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学习语文的意义。在对“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的讨论中,通过两组学生激烈的辩论,得出明确的结论,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有了伯乐,人才能被发现,是被动。没有伯乐,人才去找伯乐,是主动。“千里马”奋发图强,毛遂自荐,努力展示自己,岂不更胜过伯乐的发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解释。

爱国主义情感在传统文化中表现的最为浓郁和强烈,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引导学生认真领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展现了自己一生的选择都是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爱国情感极其醒目。“位卑未敢忘忧国”是多少诗人爱国的真实写照,“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诗人六十八岁高龄,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却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还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多么气势磅礴,悲壮豪放的爱国情感。学生在品味古诗词的同时接受了爱国教育,即深入人心,又潜移默化。

三、写作教学践行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写作,而要写出一篇好的作品,传统文化的加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写作,可以描写现实,表现自己的情感,也可以反思历史,交流自己的观点。

在平时的写作中要让学生懂得逆境中应学习司马迁的坚忍,苏轼的豪放,欧阳修的随遇而安,苏东坡集文学、书法、诗人等这些家于一身,但却在当时的年代屡遭排斥,却依然乐观豁达,这不正是我们学生该学习的吗?在写作中,应恰当引用古诗词,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我们看出了李白离开蜀地后对家乡的思念;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中我们看出了岑参送别友人后的依依不舍与惆怅。这种种情感在写作中一一体现出来,无形中提高了文章的品味,提升了学生的素养,增加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初中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中把中华传统美德、学生心里素养等方面的教育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帮助学生维护良好的亲情关系,这对于社会秩序的优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是积极的。当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学生心中,学生自然会写出好的文章来。

四、现代教学媒介,弘扬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是初中学生的根与魂。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正因为如此里面一些词语晦涩难懂,如果处理不当,学生学习兴趣就会下降。应用在语文教学中的难度也大为增加。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当前的科技,将国学内容制作成短片或动漫,以此吸引学生投入到国学的学习中去。无形中也就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将国学经典编成小故事,由师生共同演绎出来,拍摄成短片,以便传承下去。这样,学生情真意切的去表演,去再现国学经典的内容,就解决了其中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问题,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现代媒介与国学经典恰当融合,相得益彰。

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学生素养的提高,道德观念的提升是影响到一个社会发展的关键。而中华传统文化是经过中国几千年发展而沉淀下来的精髓,值得每个人学习和传承。希望每一个老师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植入学生的心中,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智慧将传统文化演绎的更加精彩夺目,让祖国永远在世界东方屹立。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价值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粒米的价值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给”的价值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