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功夫在课内更在课外

2017-07-22 00:44王宝修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1期

王宝修

(大庆市第二中学 黑龙江大庆 163414)

摘 要:本文对中小学经典诵读的数量质量问题,强调诵读应掌握基本技巧,以理解为基础,并了解些相关知识。“功夫在课内更在课外”的观点,对规范、有序开展校内外经典诵读活动,有普遍指导意义。

关键词:掌握技巧 重视理解 诵读建议

一、诵读处理好鱼与熊掌的关系

诵读只求数量不求质量,食古不化,或谬种流传,虽多而无益。诵读仅靠语文课时间远远不够,各中小学可将诵读实践延伸到课外,即功夫在课外。由家长协助督促或伴随诵读,可收到一石二鸟效果。

1.诵读要讲究技巧

一要字正腔圆,指字音准确(掌握普通话的发音技巧),腔调圆润(多体会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唱腔),不能南腔北调。二要把握节奏。五言诗:23式,如,举头/望明月;七言诗:223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三要把握重音、次重音。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中心词是“紫烟”,它是怎么来的?因日照而生。“生”强调了峭拔的香炉峰,经暖日照耀,紫气蒸腾、烟雾缭绕的动态变化,而这一奇妙景象又是“照”的结果。这两个动词“生”是重音,“照”是次重音。四要勤学苦练,熟能生巧,方可达到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1]

2.区别对待韵脚字读音

古诗词中常见以“斜”字作韵(古麻部韵)脚,应读(xiá)。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xiá)。斜(xié)月沉沉藏海雾,碣石萧湘无限路。”两个“斜”字,前一个是韵脚字,应按古音读,而后一个不是韵脚字,可读现在的读音。因为诗词,尤其是格律诗,很讲究压韵,读来声调起伏,意韵连绵,和谐优美。诵读时,如果韵脚字不在一个韵部里,就破坏了诗词的整体感和韵律美,读起来会觉得有些别扭。再如,辛弃疾《鹧鸪天》词中有“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个“些”字是韵脚,按现在读法,就会美感全无,韵味顿消,味同嚼蜡。有认为这个“些”字是语气词的,读作sā(《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我认为应读(xiá),意为“已有少量蚕蚁孵化了”。因《平水韵》中,“斜”和“些”同属于下平“麻”部韵,且注有“些”为“少”之义,可见不是语气词。[2]

二、诵读也需要理解作基础

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认识它、记住它,并充分地展示它。

1.解题要看题目与内容的契合度,或者说看作品内容是否反映了题目的规定情境

如,杜牧《秋夕》,即秋天的晚上,特指七夕。传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民间有坐看牵牛织女星的习俗,牛郎织女对爱情忠贞不渝,凡间妇女七夕节晚上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也求赐美满姻缘。这也是宫女向往的生活状态,但现实往往是“红颜未老恩先断”,凄凉寂寞之余,唯有仰慕歆羡,望星兴叹了。其实,对“秋夕”也可作宽泛的理解,辛弃疾有《青玉案·元夕》,元宵节、上元节晚上叫“元夕”,那么仲秋、秋节晚上当然也可叫“秋夕”。

2.诵读要了解掌握作者基本信息

说道郑燮,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一提起“扬州八怪”,很多人就会联想到郑板桥。郑板桥是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号板桥(家乡江苏兴化古板桥)。其诗书画旷世独立,人称“三绝”。若对郑板桥一生作诗化的解读,从其三首诗即可窥豹之一斑,《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墨竹图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画竹》(“四十年来画竹枝”),正是他为人、为官、为艺的写照。

3.背景解读与主题把握

杜牧的《江南春》寓情于景,借古讽今。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开始由盛转衰。晚唐统治者和封建贵族,有的尊崇道教,有的笃信佛法,他们迎佛骨,炼丹砂,造浮图,修道观,大兴土木,到处修建寺院,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据《资治通鉴》记载,在唐武宗之前,全国仅大小佛寺就有4万4千余所,僧尼26万余人,寺院奴婢15万人。武宗视和尚如蠹虫,恨其占田舍,免赋税,空耗天下财务,于是大毁寺庙,将多数僧尼罢废还俗。武宗信道服丹,中毒而亡。宣宗即位,又恢复佛教。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针对晚唐社会佛道害国这一突出问题,讽谏当朝统治者吸取南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宋、齐、梁、陈的覆辙。

4.重视关键词句的理解

诗词讲究“炼”字。讲究情景交融的境界,讲究含蓄蕴藉,韵味悠长。正如宋代诗人梅尧臣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如,《诗经·周南·汉广》第二章:“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是写樵夫邂逅汉水游女,心生爱慕之情,设想如果这个女子嫁给我,我就亲自驾车前去迎亲。但这里不直言驾车迎娶,只说“喂马”。以“秣”字逗出情趣,情感表达含蓄,耐人寻味。

5.关于诗词用典

诗贵含蓄,忌直白。诗词用典恰当,可使作品意象生动,内蕴丰富,气象宏大,思想深邃,风格典雅,意境翻新,收到“词微意远,寄托遥深”艺术效果。如,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报君黄金台上意”。黄金台,指战国时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在易水边筑台置黄金于台上,以招揽贤才、隐士。李白《行路難》(之二)中“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说的就是各国英雄豪杰在燕昭王感召下,纷至沓来,尽忠效力,助燕昭王完成复仇中兴大业。这里用历史典故,赞美明主与忠臣的融洽关系,自况慨叹,流露出向往知遇之恩,渴望建功立业的情绪。[3]

参考文献

[1]赵景波.诗艺管窥[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143一147

[2]张宏儒.沈志华.文白对照全译资治通鉴[C].改革出版社.1991:3362;3952

[3]金启华.诗经全译[M].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