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7-07-22 19:28孙笑雨宋孚红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1期
关键词:学分制课程体系高职

孙笑雨+宋孚红

(沈阳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110136)

摘 要:借鉴国外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方法,探索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学生需求和个性化发展,适应学分制、体现中外合作办学和高职专业要求的课程体系,通过对课程的结构、比例、模块进行宏观设计,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并对其实现途径和相关的保障措施加以概括总结。

关键词:高职 国际合作办学 课程体系 学分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分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的重视和支持。2014年7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提出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决定》还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

静态的教学计划制定模式已无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社会对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构建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分制课程体系,设计制定课程模块,实施动态的学分制教学计划管理模式,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1]

一、构建原则

1.系统化

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一致,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设计,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确保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化与个性化的融合。

2.模块化

基于生产过程,设置符合职业岗位群要求的课程模块,对课程平台进行模块化,構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能力和素质提高的课程模块,适应职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2]

3.多元化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化就业机制,实现为需而教,为需而学。突破必修课的限制,建立符合个性化发展要求,构建立交桥互通式的课程体系,适应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需要,纵横贯通就业,专升本,出国留学等路径。

二、课程体系构建

1.立足职业教育,结合国际教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广泛开展专业调研,邀请国内的行业、企业专家、校内、外的教学专家以及红河学院的专业建设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现有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论证。对典型职业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准确划定工作职责和任务作为项目课程的开发依据,确保将专项职业能力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基于工作过程,明确13项毕业生能力,将能力进行进一步分解,整合课程和能力评定标准。

2.建设特色选修课程模块,实现个性化培养路径。

基于学分制框架下,采用模块式课程体系。模块式课程计划由主体、定向、发展三个模块组成。主体模块具有奠基功能,以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的必修课组成 。定向模块,具有专业功能,包括专业基础课及专业骨干课。专业基础课按专业大类分别制定,专业主干课程按专业方向需要设置。发展模块具有辅助功能,由大量的选修课组成,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和未来发展的意愿,进行自主选择。

发展模块由三个系列组成,可选其中至少一个系列,每个系列中的课程要一致。模块设计如图所示:

3.明确课程标准,形成学分互认机制。

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借鉴国外的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重新整合,对课程进行分层设计,建设项目化的课程模块。通过课程对接,将中方与外方的课程进行无缝对接,同时与其他合作院校的本科专业进行对接,建立国内、外专升本并行的学分互认体系。

4.弹性学制,实行选课制,实现个性化和人性化学习模式。

学生可在3-5年内修完毕业所需的学分,完成学业,获得毕业证书。两校通过课程对接,学分互认,学生可以选择1+2或者2+1的模式,自愿选择在第一年结束或者第二年结束时,赴外方学校继续学习,在中方学校所修的课程和学分可以转入外方合作院校。

三、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解读和培训,充分理解课程体系结构,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路径构建原则和方法,构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

2.建立动态教学计划管理机制

规范课程管理,确保计划执行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加强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反馈,处理好教学计划的稳定性与动态调整之间的矛盾,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整性、系统性、适用性和持续性。

3.实行导师制,加强选课指导

高校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相互脱节。实行导师制,推动学分制的实施。选聘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生的学业导师,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从新生入学开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业规划,选择个性化教育路径,加强过程性指导。针对学生留学、就业、升学等不同的目标选择,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学生的多元化特征以及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构建项目化课程模块,实行弹性学制,实施学分制课程体系,推动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路径,实现与国际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互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刚柔相济”的高职学分制管理模式探讨,吴湘,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

[2] 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研究 李兵 教育与职业,2012

猜你喜欢
学分制课程体系高职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