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热下的冷思考

2017-07-22 13:30李洪英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21期
关键词:新课程师生改革

李洪英

(黑龙江省龙江县头站镇中心学校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100)

2012年深秋,我县掀起了课改大潮,作为我校第一批课改教师,我们在县教育局的号召和组织下,我们南下学洋思、访东庐、观杜郎口、又参加县组织学习的参观莫旗活动。走出去的学习,为我们领会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在县里组织请进来的课程改革活动中我们感受了韩立福教授的更为人文的,更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个性思维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县推行了几年,新课改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成绩背后,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下面我就在实行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学取得的进步和出现的困惑浅谈下自己的感受:

新课程改革后,我们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新理念,贯彻落实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摸索---反思-----总结----创新的过程,发现语文课堂有了活力,学生乐学了。进步在于以下几点: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自古以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师如父母。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固化了教师的角色及课堂模式。古代的先生可以用戒尺来教育学生,一直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模式为多少年的中国课堂的主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需要人才的取向改变,那么我们教师的角色也应该与时俱进,新型高效的课堂更有助于学生终身的发展,以适应社会生存。由知识型转向知识+能力+创新的多元化新时代的人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我们常见的是自主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愉快学习,碰撞了精彩的思维火花。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精彩,更有灵动性了。

二、生动精彩的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是关注学生人文性的全面发展,自从改变教学模式后,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自己通过网络等手段查找的知识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做,在课本中来源于生活、自然的内容,我们倡导并给学生更多的接触的空间。课堂上能解决的问题放心的让他们去交流。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表达、展示的环节我们教师给他们搭建平台,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发现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强了,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欲都有在逐渐的增强,而且我们深知,生活处处是语文,发现学生热爱生活,并能把自然与生活融入到语文课中。除此之外语文课学生参与和表现自我的欲望更强烈了。

三、促进了师生、生生关系的融洽

我们都说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更多的体现在对学生的思想的沟通及日常生活上的关心。然而我们在课上还是一本正的严谨教学。无非是有的老师是幽默式语言教学更能增添课堂的愉悦。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极少有机会发表自己见解的原生态的学习模式。这大大阻碍了师生之间更进一步的融洽关系。有的人可能说:已经把课堂还给学生了,教师少讲怎么还能更融洽呢?其实不然,在课上,学生的思想言论更自由些,思维更扩散些,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与肯定,一节成功的课不是单纯学会知识,而是在此基础上有更深入更有创造性的思维碰撞。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氛围中,与学生共同对新的思维进行分析并判断。这就大大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教师有亲和力了,师生才真正的成为良师益友。而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增进了友谊。更有团队精神,主人翁责任感。通过这种学习形式尤其对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数自我缺乏宽容的修养而进行了潜移默化的熏陶。

以上是我们通过课程改革后,在语文教学上总结出的几点可取之处,但伴随着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与困惑。下面我就浅谈一下:

四、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缺少实效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很多教师采用。但当前有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形式,为分组而分组,小组学习没有实效。很多教学环节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尤其是公开课,有很多老师只是流于形式而制造了课改的假象。我认为什么问题应该讨论呢,是老师提出的问题的确是有难度而且学生答不上来的,需要小组集体的智慧共同探讨的。而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个问题大家讨论一下,往往我们在观课的时候 ,很多问题是已经在前面学习的铺垫下可直接说出来的,有的老师为了形式而要求学生合作交流,这样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同时也为一些不太爱学习的学生提供了放松的机会。而且实行的加分机制不能足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初一的孩子还比较有热情,但初二的孩子来说这种激情已经淡薄了。已经失去了实效性。尤其在进行学习时,同学们都很投入,被加几分的插曲而分散了注意力,有时同学生会为加几分合理而争论的乐此不疲。一堂课下来,学生是在热闹的课堂中愉悦身心了,但是回味一下一堂课下来又学到了多少东西呢。无论怎样课改都不能改變课堂的实效性,应该知识与能力双向平衡才行。

五、与本校的实际相脱离

我们出去学习各地名校,他们是多年来结合自己的本校实际摸索总结出来的。而我们学了很长时间,缺少与本校的校情、学情相符合的课改特色之路。洋思学校的集体备课,一个年级至少五人并配备副班任。而我校同组同学科教师多数是班主任,随着班主任的任务越来越繁杂,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完成集体备课,而每周的固定时间进行的集体备课是很难推进备课质量的,但的确对于我校没有课改教案来说跟不上教学进度。这样大大削弱了集体备课的实效。讲学稿的制订有一部分是课前预习的内容,由于设计的题量和深浅度还有农村学生课前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回家多数是抄答案,根本没有做到充分预习的准备,反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那么有的老师对课程改革领会的还够透彻,认为课改是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更活跃,反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夯实,不对基础进行必要的加强巩固,上课对于这些知识一带而过。接下来就是通过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思维了。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必须有过硬的基础知识的储备才能更好的进行能力培养。我认为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本校学情,创特色课改之路。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之路必须坚定的走下去。新课改是我们所有教育者长期探讨和总结反思的工作。扬长避短,在不断摸索中前行,我坚信我县课改之路一定会更加光明!

猜你喜欢
新课程师生改革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麻辣师生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