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出佳作
——浅谈如何打造新闻精品

2017-07-24 14:11杨燕蓉
中国地市报人 2017年7期
关键词:三明市三明导语

□杨燕蓉

(三明日报社,福建 三明 365000)

精雕细琢出佳作
——浅谈如何打造新闻精品

新闻精品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要写出新闻精品不容易,除了要加强学习,注重实践与理论积累,还要把自己当成新闻工匠,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从选题到采访,从立意到成文,都要仔细考量,如此方能离好作品靠近了一步。本文笔者拟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如何打造新闻精品谈些个人体会。

采访要深

俗话说,七分采三分写,采访是记者的基本功。基本功“练”得扎实与否,决定新闻是否有深度。笔者认为,要写出好新闻,首先要深入采访,从采访对象身上挖掘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内容,为打造新闻精品提供良好的素材。

2017年2月下旬,福建三明市启动某市政建设项目攻坚行动。刚开始,《三明日报》刊登的稿件停留于表面,毫无深度可言。在前半个月,竟然刊登了3张类似图片:一台挖掘机拆除房屋的画面。无疑,记者没有深入采访,自然也就没有新闻精品出炉。在报社编委、记者部领导的指点下,记者们深入项目建设一线,对新闻深采访、精制作,一篇篇深度好文跃然纸上。同年3月 29日,《三明日报》头版刊发的笔者作品《“迁”你“牵”我》一文,对居委会工作人员、征迁户、街道办领导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采访,以“量身订做来‘一套’”“迁了房‘走’了心”两个小标题串文,生动报道了三明市梅园国际二期征迁项目背后的故事,成为一篇优秀作品。此后,这篇通讯被评为《三明日报》当月好稿。此外,记者采写的《沉下身子融入真情》《征迁,循着民生前进》等多篇新闻通讯也获得了好评。

□杨燕蓉

(三明日报社,福建 三明 365000)

当然,深入采访是建立在新闻线索已经成熟的基础上。如果尚未成熟,用恒心来“养”着新闻线索,未尝不是另一种采访“深度”。

2011年,受银根紧缩影响,企业生存困难。年初,笔者就了解到三明市大田县工商部门与当地农信社达成协议,在福建省率先开展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凭级授信贷款模式,破解企业融资难题。而7月初,全县首批入选的11家企业就获得了650万元的授信额度。但由于贷款还没放出,如果新闻在这时候着手,成效未能体现。笔者直到企业中授信额度最高的大田弘惠纸业有限公司获得贷款,并投入生产,方才去采访,成文后文章有点有面,可读性增强了不少,也产生了不错的社会影响。这篇《信用换贷款 11家企业受益》的新闻作品,获得了当年福建省新闻奖二等奖。

立意要新

采访决定新闻的深度,立意则决定新闻的高度。立意新颖,文章自然能先声夺人。那么如何做到立意新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一是善于选择采访角度。采访角度是表现新闻事实的立足点和窗口,在同一个新闻事件中,记者要努力在听到、看到的新闻事实中找到新闻的新奇点,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014年,三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进入攻坚阶段,笔者在与一社区工作人员聊天时得知,社区做工程建筑的老总张德荣在文明创建期间出了不少力。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张德荣有许多工程车,每当社区清理需要用车时,他二话不说就让人来帮忙。由此,笔者把采写的角度定在“车”上,以“车”串文,以文明城市共建共享结尾,最后成文的《“私”车公用记》获得了《三明日报》新闻好稿。如果此篇文章笼统地把角度定在张德荣的义举上,写出诸如社区老总义务支持文明创建这样的文章,那么就毫无新意可言。

二是善于选择采访对象。新闻注重“新”“奇”“特”,而这些特质除了与采访角度,还与采访对象有很大的关系,笔者认为选择一个合适的采访对象能让文章的立意“活”起来。2017年4月17日,笔者在《三明日报》一版刊发的《干群齐心,演绎征迁加速度》一文,写的是三明市将某县原机床厂棚户区改造的新闻事件。在文章第一部分突出棚户区的破旧简陋时,笔者用的是“下雨天,曾星梅家里得放六七个脸盆来接水”的细节。而另一个采访对象的细节虽然也很有表现力,最终却被笔者舍弃了。这个采访对象的细节是附近工地搞爆破,飞起的大石块把房子砸了一个坑。这个细节虽然很生动,但却不如“曾星梅的脸盆接水”来得接地气,相信这个细节不仅能引起其他征迁户的共鸣,也能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写作要活

写作是精品产生的最后一个步骤,马虎不得,记者要下苦功夫对文章进行“精”制作。

首先,要做个有“看点”的标题。俗话说,“看文先看题”。在新闻报道中,标题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记者要努力把标题做得有“看点”,以此博取读者的眼球。重点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要生动传神。《三明日报》曾经刊发的一条消息《将王坑村里的新鲜事》,文章把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农村农民发生的新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二是善用修辞手法。2013年3月9日,笔者写的一条消息《不赚两千万再花五百万——尤溪县坂面镇“一减一增”打造文化惠民工程》获得了当年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这个标题采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手法,“不赚”与“再花”对应,“两千万”与“五百万”对比,在“对对子”背后,尤溪县心系民生福祉、倾心打造文化惠民工程的新闻跃然纸上,吸引了评委的眼球。在新闻标题制作中,我们还可以运用比喻:比如,笔者2013年11月17日在《三明日报》刊发的《跨出“樊篱”摘“帽”升级》一文,以樊篱比喻行政与地域的禁锢,以摘“帽”比喻个体户到企业转变,生动写出了市场经济主体积极转型升级的新闻事件。运用拟人:2013年5月9日,《三明日报》刊发的《秃山“披”上绿衣裳》一题,把秃山比拟成人,把绿衣裳比拟绿色植被。

其次,要注重“双导语”的运用。导语提示新闻要旨,是一则新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不少人在写新闻导语时往往习惯以时间、地点起篇,其实,对于一些非事件性新闻,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要素往往没那么重要,这时就可以用双导语来处理:即,把最有意义的和最有新闻价值的要素放在文章第一段,其他要素放在第二段。比如,在《不赚两千万 再花五百万》一文中,笔者的导语是这样写的:不赚两千万,再花五百万。在小城镇建设推进过程中,尤溪县坂面镇“一减一增”保民生,圆了老百姓的“文化休闲梦”。笔者认为,此文的重点是坂面镇“一减一增”保民生的举动,而不是这个项目的进度,所以,导语部分直接点题,第二段再给出时间和地点,分别为3月8日,学苑小区一个开放式的休闲文化广场。

总之,要打造新闻精品,就要发挥肯吃苦、肯钻研的精神,在采访、写作等环节多看、多问、多思考,探索出与众不同的新闻角度、新闻立意、新闻写作方法。当然,成就一篇好作品的方法还有许多,笔者还要在采写的路上继续探索、努力。

(编辑:殷红)

猜你喜欢
三明市三明导语
三明市海斯福化工责任有限公司
三明市海斯福化公有限责任公司
导语
林深水美佳人茶香——三明市妇联推动茶文化活动综述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三明联盟”能走远吗
“三明联盟”不是梦
聚焦三明市获得福建省政府质量奖和三明市质量奖企业
三明医改应避免昙花一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