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美丽乡村建设“安吉模式”探究

2017-07-24 14:38苟民欣周建华
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3期
关键词:安吉县美丽文明

苟民欣,周建华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 400716)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美丽乡村建设“安吉模式”探究

苟民欣,周建华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 400716)

诠释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的内涵与特征,以及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分析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着生态文明理念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堪忧等问题及其成因。并以浙江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为例,分析其实现环境、产业、服务和素质的提升工程等策略与经验,阐明安吉模式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的启示:提升生态意识,培养生态理念,规划本土化,产业规模化,发展乡土特色文化等。

生态文明理念;美丽乡村建设;安吉模式;产业规模化;乡土特色文化

目前我国农村发展及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诸多实际问题,正面临城乡要素流动不协调、农村生态环境退化、“乡村病”难以根治、古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诸多挑战。本研究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对我国农村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进行剖析,提出破解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发展难题的出路与对策,以期为探究失衡人地关系走向再平衡的地域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为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1 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的内涵诠释

1.1 生态文明的内涵与特征

生态文明研究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基本宗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通过对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人类逐渐从物质财富的单一追求中解脱出来,寻求精神生活的丰富。生态文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人类社会形态的根本转变。生态文明在本质上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过程上是应对生态危机的产物,是对现代工业文明模式的超越,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扬弃;在结果上,是人类在与自然和谐双赢的生产生活方式中所创造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成果的总和[1]。

1.2 美丽乡村的内涵与特征

乡村地区是农民聚居的主要形态,在以农业为生存根基的中国,乡村地域和乡村人口占比较大,因此,乡村发展问题成为重点和难点。从生态文明建设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思想基础。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是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一方面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另一方面要采取适当措施,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倡导绿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达到物质、精神文化双丰收的同时,实现山、水、人文和谐共荣。“美丽乡村”的美好愿景已然成为现阶段乃至今后一段时间解决乡村地区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和方向。

1.3 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以生态为主线,更以生态为基调,以生态技术为背景来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理念和行动在农村地区的具体体现,其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美丽乡村的实质是建设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都是依赖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依赖发达的乡村生态经济为物质基础,通过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为激励约束机制,来保证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美丽乡村与推进生态文明方向一致、进程基本同步。建设美丽乡村,就要通过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先进的生态农业、绿色的消费模式、永续的资源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还自然一片洁净,还农业一方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舒适的生态人居,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路径。

2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截至2012年,我国城市化率已突破50%,从统计学意义上讲,我国已经成为“城市化”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发展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在快速城镇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的乡村在发生剧烈变化的同时也凸显了诸多问题与矛盾,乡村生态文明理念的薄弱、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乡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致使诸多乡村失去本有的特色,乡村已然成为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只有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美丽乡村才能真正落地开花[2]。

2.1 乡村生态文明理念薄弱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地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公众对生态文明的总体认同度低、践行度不够。生态文化知识的欠缺,极大地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

2.2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供水排水系统,供电、通信以及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滞后,直接导致农村主要劳动人口外流和农业人口减少,出现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空心村、空壳村等“农村空心化”问题,最终导致了乡村整体功能性的丧失。

2.3 乡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环境保护问题非常突出,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紧张。这种环境约束在乡村主要表现为:1)耕地、水土等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工农、城乡水土资源矛盾日益突出。2)农业耕地质量、水等资源质量下降严重,环境污染重点向农业农村扩散,农业面源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2.4 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堪忧

目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强调硬件设施建设,缺乏科学制订总体建设规划和预设行动计划。城市扩张、乡村城市化也辐射影响了众多的传统村落、街区、旧街巷、古建筑,历史遗存面临危机。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在田野调查中发现,2004 年在长江、黄河流域颇具历史、民族、地域文化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的传统村落有 9 707 个,截至 2010 年锐减至 5 709 个,平均每年递减 7.3%,每天消亡 1.6 个。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数据,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大量消失,现存数量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 1.9% 。传统古村落传承中华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维系中华文明的根,寄托民族的历史记忆、生产生活智慧,文化着中华儿女的乡愁。几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国农耕文化的根在农村,传统村落的消失意味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载体的消失。

3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政府的引导与农民生态意识不同步,缺少领导美丽乡村建设的专业人才队伍

由于农村地区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尽管国家对环境保护基本国策进行了广泛宣传,但相对城镇居民而言,农民的环保意识仍然没有较大的提高。农民由于自身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掌握生态知识的运用。农民的生态意识薄弱,严重阻碍着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同时,基层乡村干部的生态意识和美丽乡村建设理念也有待提高,传统的农村发展理念已经不适应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专业的队伍来带领村民开展建设工作、帮助村民树立生态意识和美丽乡村理念。

3.2 农村环境基础建设与生态体制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

农村环境基础建设与生态体制长效发展机制不健全,很难适应目前农村环境问题治理工作。1)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底子薄,当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尚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2)农村乡镇可支配的资金有限,难以承担治理环境所需的工作经费以及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投入。3)管理机制不健全。由于大部分村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统筹协调,导致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分散或重复建设,从而影响农村环境的有效治理。4)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种发展机制还不健全。目前,在乡村环境建设中,环保科技发展水平无法满足环境保护的实际应用,科技理论实践转化率低,环境监测体系不够完善,农村生态环境评估监管缺少技术支撑,造成了畜禽饲养污染、乡镇工业污染等直接后果。

3.3 粗放型经济发展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冲突

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现象更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全国因城市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 200 万亩”。某些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经济利益。这类企业往往存在数量众多、工艺落后、设备简陋、高能耗、高污染且治理困难的缺点[3]。它们虽然在短期内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但就长远而言,这类企业的存在势必会对农村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危害。

3.4 现代文明的冲击与乡村文化的传承不整合

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程度日益提高,乡村景观遭受严重破坏,乡风民俗正在受到不断的冲击,乡村文化正在接受现代文明的整合。主要表现在:①乡村外在景观消失,主要表现在乡村自然景观消失、自然村落消失。②乡村内在文化消失,主要表现在农村民间传统艺术的丢失、传统技艺失传、文化景观的消失等方面。农村文化的不断消失与解体,导致了一些村落在缺乏文化维系力的困境中迷失,村民失去了对原有乡村文化的认同,一些传统技艺在现代文明里也难以寻回原有的魅力,亟待改善。

4 以“安吉模式”为例探究美丽乡村建设策略与经验

4.1 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背景

从2008年起,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全面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美丽乡村成为安吉“中国竹乡”“全国首个生态县”之后的第三张国家级金名片。如今,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已经进入了第八个年头,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步推进,让安吉县居民尽享美丽幸福生活。

作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安吉县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创建建制村覆盖率达95.7%,美丽乡村精品村覆盖率达87.7%。而且,安吉的美不仅仅在于打造美丽乡村,而是在全面改善农村民生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形成了美丽乡村的“安吉模式”。

4.2 建设策略

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目标,以“中国竹乡”品牌为依托,围绕打造现代化新农村样板的目标,突出美丽乡村核心区域品牌建设,走出了一条三产联动、城乡融合、农民富裕、生态和谐的符合地方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1)实施“环境提升工程”,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规划是美丽乡村创建、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安吉模式”强大的生命力也首先体现在规划上。村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规划只有“接地气”,群众才能真拥护。安吉县按照“专家设计、公开征询、群众讨论”的办法,所有规划尊重村民意愿、经过村民同意,以确保村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村民满意(图1)。

图1 安吉乡村景观Fig.1 Anji rural landscape

在规划衔接方面,实现空间布局、功能分布和发展计划的统筹协调、紧密衔接。在此基础上,注重规划的全覆盖和可考核性,有序编制美丽乡村、风情小镇、优雅竹城规划,完成交通、旅游等各类专项规划,形成了覆盖城市乡村、涵盖经济社会的规划体系(图2)。

图2 安吉村民住房—生态屋Fig.2 Anji villagers' housing - ecological house

安吉县按照“四美”(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要求,编制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乡村风貌营造技术导则》,各乡镇、村依据“三标”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根据各自特点编制镇域规划,开展村庄风貌设计,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

安吉县对所有自然村落进行了村庄环境整治,重点整治村庄建筑乱搭乱建、杂物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倒、污水乱泼乱排现象,积极开展改路、改水、改厕、改塘,使村庄人居环境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和服务强化的“八化”标准。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农村环境质量大为改善。对建筑布局进行控制,在农民居住点建设上,因村制宜,大致分为城郊融合型、旧村改造型和拆迁整合型3种类型。

2)实施“产业提升工程”,农村产业持续发展。安吉县注重优化产业布局,将全县原有15个乡镇和187个行政村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宗旨,划分为“一中心五重镇两大特色区块”和40个工业特色村、98个高效农业村、20个休闲产业村、11个综合发展村和18个城市化建设村。安吉县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现代乡村工业,注重产业配套衔接,实行村企结对帮扶,带动若干村发展特色经济,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块状集结的乡村工业集群。

3)实施“服务提升工程”,农村公共事业不断进步。安吉县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网络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实现城乡公共交通、社区卫生服务、城乡学前教育、居家养老服务、广播电视等11个城乡公共服务平台的全覆盖。安吉县还深入实施劳动保障、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实现了城乡劳动就业信息互通共享,全县187个村有184个成为充分就业村,16个村成为充分就业示范村。

4)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农村乡土文化日益繁荣。美丽乡村创建的生命力在于乡村特色的彰显。安吉县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对特色建筑的保护和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挖掘。全县各乡镇、村在推进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注重对当地从古到今饱含历史印记和文化符号的古宅(昌硕故居)、老街(报福老店铺)、礼堂(双一文革大礼堂)、民房(姚村石片屋)等古迹、古建筑的保留,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其现代的新内涵。

安吉是个移民县,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文化,在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注重加强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建成一个中心馆(安吉生态博物馆)和36个地域文化展示馆,将孝文化、竹文化、造纸文化、茶文化、邮驿文化、移民文化、山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通过多种形式予以展示,涌现出了书画村、畲族文化村、生态屋、山民博物馆等各具魅力的文化景观(图3~图5),形成了农村吸引城市游客的一大卖点。并形成了威风锣鼓、竹叶龙、孝子灯、犟驴子、皮影戏等一大批乡村特色文艺节目。

图3 姚村石片屋Fig.3 Stone house of Yao village,

图4 吴昌硕故居Fig.4 Wuchangshuo's former residence

5 “安吉模式”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启示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将其列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始终贯穿于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以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安吉模式”演示了新时期中国农业、农村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运作轨迹,体现了通过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的创新思路,实践了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区推进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图5 安吉高家堂村景观Fig.5 Gao Jatang village landscape of Anji

5.1 提升生态意识,培养生态理念

生态理念的培养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文化基础。将生态文明内涵不断地融入旅游文化、群众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整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要求生态文化建设要以生态价值观和环境道德为核心,牢固树立和培养生态文明理念。

增进乡风文明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文化核心,是建设“人的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增进乡风文明要求针对农村发展特点,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亿万农民的中国梦做主题宣传教育,凝聚中国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传播平台,广泛宣传善行义举,充分发挥示范和感召作用,凝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充分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正能量,引领道德风尚,传承乡土文明。

5.2 规划本土化

要使乡村改造获得成功,必须依靠专家团队和原住村民携手合作,透过政府政策扶持和财政引导,才能达到真正的活化与再生。乡村不能丧失淳朴和宁静。村民是发展乡村旅游真正的主角。村景应该是资源的主角。村景包括人文和自然景观,而乡村文化是乡村最美的重要部分。做好乡村文化的传承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文化前提。“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乡土知识也可称为传统知识、民间知识,具体可从2个层面上去理解:1)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理智活动总结和创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系,乡土知识涉及乡土社会存续的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2)注重乡土知识的传承,不断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将本土文化与二次创新紧密结合,推进生态旅游等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4]。

乡土文化的传承要注意几个方面:1)注重文化形式的的创新,注重本土元素与世界元素的结合。2)注重文化主体的整合,要打破旧式的传承方式,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发传承主体。3)注重文化实质的保护,在开发农业文化时不能只学形而要学实。

5.3 产业规模化

立足科技农业,注重产业调整,促进生产发展。我国现阶段的特点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主要任务:1)通过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单产和整体的品质,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目标,大力开发高附加值农产品,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生态农产品[5]。2)通过加速农业产业升级,不断调整产业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信息化,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二三产业以增加农民收入。安吉县围绕竹子、白茶、蚕桑这3个农业主导产业做足文章,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真正做到了农业“接二连三”,同时大力打造县域经济整体品牌优势,形成了“中国竹乡”、“中国首个生态县”和“中国美丽乡村”3张亮丽的“名片”,进而使农业在“接二连三”的同时实现“跨二进三”,变农业资源为农业资本,在要素重新定价、重新分配中占据主动,实现了“三农”跨越式发展。

5.4 发展特色文化

文化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力量源泉。美丽乡村的建设者生态理念的培训,职业农民技术的培育,乡村文明的传承等都离不开农村文化的发展[6]。要不断地满足美丽乡村建设者的文化需求,增强生态文明自觉、强化建设主体意识,打造鲜明的乡土文化,形成乡土文化的传承体系,使乡村元素成为推动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

[1] 高中华.党员干部学理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3.

[2] 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比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1):63-66.

[3] 王素斋.“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下的农村生态文明研究[J].社科纵横,2014(1):31-33.

[4] 诸大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5] 席北斗,魏自民,夏训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8.

[6] 王素斋.基于农村生态文明视角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8):45-48.

Anji Model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Basedon the View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GOU Minxin, ZHOU Jianhua

(School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beautiful village construction. By analyzing the issues and causes in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e.g. weak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backwar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worrying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this paper took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mode of Anji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alyzed its strategy and experience of promoting engineering of environment, industry, service and quality. Therefore, the paper carried out enlightenment on Anji mod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raising ecological awareness, developing ecological concept, planning localization, the industrial scal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etc.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cept;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Anji mode; industrial scale; local characteristic culture

2017-03-02;

2017-03-13.

苟民欣(1990-),女,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周建华,副教授.

10.3969/j.issn.1671-3168.2017.03.018

S731.7;S718.551.2

A

1671-3168(2017)03-0078-06

猜你喜欢
安吉县美丽文明
请文明演绎
千年的回眸
漫说文明
我们创造美丽
对不文明说“不”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文明歌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安吉县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