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文化思维

2017-07-25 01:35
观察与思考 2017年6期
关键词:同志思维文化

肖 剑 忠

习近平的文化思维

肖 剑 忠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及其实践中,贯穿着文化思维,即从文化的视角、领域和方面,思考问题、确立目标、作出决策、提出对策。习近平的文化思维是习近平同志高超领导艺术的重要表现,是其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的文化思维与其深厚的哲学功底和文化积淀紧密相关。

习近平 治国理政 文化思维

作者肖剑忠,男,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党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浙江省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杭州 3100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不同场合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显然,这五大思维能力是适用于所有党员和干部的。此外,习近平同志针对新闻舆论工作,多次强调互联网思维。除了这六种习近平同志本人经常提及和一再强调的思维方式之外,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中,还贯穿着一种他未明确提出但确乎存在的思维,那就是文化思维。

一、习近平的文化思维是如何体现的?

文化思维不同于文化思想。它主要指的是从文化的视角、领域和方面,思考问题、确立目标、作出决策、提出对策。因而,文化思维主要属于方法论范畴,而非一个个具体的观点及其组合。此外,值得指出的是,习近平的文化思维中的“文化”是一个广义范畴,既包括思想观念等抽象层面的文化,也包括文艺、教育、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等具体工作领域的文化,以及文物、书籍、礼仪等具体物质形态的文化。习近平的文化思维突出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从文化角度看问题、找原因。苏轼曾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种现象、同样一个问题,必须从多个视角和纬度来观察和探究,才能呈现事物的多个面相,才能看清现象的本质和问题的本源。而文化正是这么一种人们往往容易忽视但实际不可或缺的重要视角和维度。在这方面,习近平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例如,针对近些年来党员、干部队伍中越来越多的问题、愈演愈烈的腐败,习近平同志不仅从制度笼子扎得不紧、党内政治生活不规范、党内监督不力等角度找症结,而且特别重视从文化角度来查根源,其结论就是他在多个场合指出的“缺钙论”。对此,习近平同志认为:“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15、160页。习近平同志的“缺钙论”,深刻地揭示出了近年来党员、干部队伍中诸多腐败和违纪违规问题的根源,可谓一语中的,从而为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首次向全党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且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此后在多个场合屡屡强调文化自信。从字面上看,文化自信主要是作为向全体党员和干部提出的要求,经常使用祈使句的表达方式。但实际上,在习近平同志提出和强调文化自信的背后,是他对党员、干部甚至部分国人缺乏文化自信这一严重问题的深刻觉察。20世纪“五四”运动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的交流交锋日益频繁,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中国从外部世界吸收和借鉴了许多有益的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许多国人也逐渐丧失了文化自信,对国外的理论、制度和文化亦步亦趋,甚至提出全部西化的主张。这一现象同样反映在党内:一些党员干部唯西方的制度马首是瞻,总认为中国没有实行三权分立制度、直选制度、多党制度,就是走错了路,没有前途。放眼现实,可以发现国内和党内“自家的肉不香,人家的菜有味”和“言必称希腊”的现象显然不止表现于政党制度和政治领域,还表现于民主选举、大学教育、国有企业、新闻舆论、土地产权等其他制度和领域。在所有这些现象背后,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就是缺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最本源最核心的是缺乏文化自信。可见,如果不是从文化的视角和维度来观察与思考的话,不仅难以理解文化自信的重要战略意义,而且难以真正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种种挑战和难题。

二是在文化工作方面提要求、下气力。从国家层面来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15、160页。。对各级党委政府来说,文化建设和文化工作则为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政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衡量各级党委政府及其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文化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看其是否在工作全局中将文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是否在文化工作方面定目标、提要求、出实招、下气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在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制定全面深化改革举措、制定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等全局性统领性工作中,对文化建设多有着眼、多有要求、多有部署,而且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历次集体学习中,对文化建设多有关注。据《光明日报》的统计,仅从2012年11月17日的第1次集体学习到2016年5月27日的第32次集体学习,这32次集体学习中就有4次是关于文化的集体学习,涉及的学习主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第7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第12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第13次)、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第29次)等。④参见《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32次集体学习》,《光明日报》2016年6月26日。如果再把第5次的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第11次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第18次的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第20次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第28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第31次的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等与文化建设紧密相关的集体学习算起来,则共有8次是关于文化建设的集体学习,占比为三分之一,不可谓不高。政治局的集体学习最能反映习近平同志的关注所在和战略重点。对文化建设主题次数如此之多、比例如此之高的集体学习,无疑充分表明了习近平同志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和关注。

习近平的文化思维还表现在他对文化建设领域内部各项具体工作、各方面内容考虑很全面。拿文化建设来说,从大的方面讲,其不仅涉及到抽象层面,也涉及具体层面,不仅涉及到古代文化,也涉及到当今文化,不仅涉及到文学艺术领域的文化工作,也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和新闻舆论领域的文化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先后主持召开或亲自参加过的与文化建设有关的重要会议有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且在这些会议上他都发表重要讲话;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出台的政策文件也涵盖文化建设诸多重要领域。这些讲话和文件中,有一些是我们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及党的主要领导人多年未涉及的。其典型是2017年1月中办国办制定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一文件是我们党自1949年全面执政以来首次针对传承发展传统文化表达态度、阐明立场、发布政策、提出举措的,具有意义的空前性、理念的创新性、内容的宏富性、政策的可行性、举措的多样性等诸多特点和亮点,可谓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

走出国门,习近平主席同样对文化建设很用心。我们可以观察到,每次习近平主席出访,他几乎都会安排参观孔子学院及当地标志性文化建筑或重要文化基础设施等活动。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了解在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58页。总之,诸多事实和数据充分表明习近平同志对文化建设和文化工作看得很重、考虑很全、思考很细,而这些正是其强烈的文化思维的具体表现。

三是在文化方面想办法、找对策。治国理政方方面面工作,若有问题因文化而起、因文化而致,则必然要在文化方面想办法、找对策。且有时在文化方面求计施力,往往更能实现工作之突破,更能实现问题之根治。这也是文化思维的重要表现。习近平主席因其常有文化思维,故而常能在文化方面想办法、找对策,以解决问题、实现突破。习近平的文化思维在内政外交等方面工作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拿国际外交领域来说,习近平主席每次出访国外,都会在出访国家重要媒体上发表重要署名文章,在交流过程中经常会引用出访国家著名文化人士的观点或讲述两国友谊的生动故事。习近平主席认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②《把握国际话语权,有效传播中国声音——习近平外宣工作思路理念探析》,新华网,2016年4月6日。并针对讲好中国故事、解决中国失语挨骂、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促进中国国际传播的问题,具体指出“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故事更多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432页。。这就是借力文化手段和借助文化媒介,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主张,扩大中国影响,拉近中外关系,增进中外感情。这是国际外交中典型的文化思维。具体如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共建“一带一路”,习近平主席认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他还为此代表中国政府宣布采取扩大互办艺术节、未来10年组织10000名中阿艺术家互访交流、推动并支持200家中阿文化机构开展对口合作、邀请并支持500名阿拉伯文化艺术人才来华研修等文化领域的诸多具体举措。实践证明,习近平主席以其文化思维,为我国的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方法指导,拓宽了思路,使得我国的外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国内民族关系的处理方面,习近平同志同样独具慧眼地在文化方面想办法、找对策。众所周知,前些年新疆民族分裂主义一直比较猖獗,新疆的稳定发展和民族团结的良好政治局面都因此面临严重挑战。在2014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诸多文化方面的针对性政策举措,例如: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引导各族群众追求现代文明生活;要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场地设施建设;要推进“双语”教育;要全面提高入学率,让适龄的孩子们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学校、成长在学校等等。②参见《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新华网,2014年5月29日。所有这些政策举措,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可谓对症下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化方面的政策举措必将显现越来越大的积极效应,使得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越来越强,使得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少年接受分裂主义和极端宗教思想传播的机会、渠道越来越少,直至最终铲除新疆地区分裂主义和极端宗教主义思想的生存空间和产生土壤。

再如,针对党内的政治生活问题,习近平同志的解决之道同样蕴含着文化思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的党内政治生活问题,并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两个重要文件,为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无疑,一个时期以来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的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及家族腐败等突出问题,有其文化方面的原因和土壤。《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文化方面的应对举措,其中包括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等等。值得重视的是,习近平同志不满足于此,为了更有效地克服解决党内政治生活的诸多弊端和问题,使得党内政治生活得到切实加强和规范,从而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习近平同志还在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③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求是》,2017年第1期。这同样是在文化方面想办法、找对策,是文化思维的具体展现。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说,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更深层次也更具根本性的应对举措。

复如,近年来,奢侈之风盛行,餐饮浪费严重,习近平同志对此十分痛心。其解决问题之道,既有制度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制度方面的办法和举措,主要是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等;文化方面的办法和举措,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等。自2013年1月17日和2月22日,习近平同志先后两次就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作出重要批示以来,这些年我们经常在电视上在道路旁,可以看到各类有关节约粮食、杜绝餐饮浪费的公益广告,正是从文化方面着力解决的餐饮浪费问题的举措之一。

综上,习近平的文化思维,简单地说,就是在习近平同志看来,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进入到文化视域,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才是全面和到位的,对问题的解决才是彻底和有效的。可以说,习近平的文化思维是习近平同志高超领导艺术的重要表现,是其治国理政新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内政外交军事国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重大成就和重大突破,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所有这些都与习近平的文化思维紧密相关。

二、习近平的文化思维是怎么形成的?

习近平的文化思维是怎么形成的呢?换言之,是什么因素造就了习近平同志突出的文化思维呢?追根溯源,习近平的文化思维当与以下两种因素密切相关。

其一是习近平同志哲学功底深厚,擅长辩证思维。众所周知,习近平同志爱好读书,16岁的他作为知青到陕西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时,就随身带来厚厚一箱书,“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书”①《习近平: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人民网,2014年2月14日。,读书也成为他在梁家河繁忙劳作之余的最大爱好和重要精神寄托,给乡亲们留下了“爱读书的好娃”的印象。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公开表示:“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②雷平生:《“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时报》2017年3月3日。习近平同志读书范围甚广,哲学著作就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曾经与习近平同志一起到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且住同一孔窑洞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雷平生在接受《学习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习近平同志在插队时“读哲学书籍,主要还是读马列主义哲学。他下了很大功夫去阅读研究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③雷平生:《“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时报》2017年3月3日。。此外,习近平同志也涉猎过孔子、老子、孟子等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以及国外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圣西门、傅立叶、萨特等思想家的著作。其大力倡导和多次强调的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世人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文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意识的其他组成部分密切关联、互相依赖,同时,文化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对社会存在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据此原理,文化显然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事物质的规定性的重要方面,是观察问题的重要维度。而擅长辩证思维的习近平正如雷平生所说的那样,“近平看问题习惯从多方面考虑,运用辩证思维方式,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反复推敲,互相印证,而不简单只从一个方面刻板地考虑问题,更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①雷平生:《“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时报》2017年3月3日。。由此看来,习近平同志具有从文化视角观察与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自觉,可谓其哲学功底深厚、擅长辩证思维的必然结果。

其二是习近平同志文化积淀深厚,具有文化情结。正如人们所观察到的那样,习近平同志讲话和发表文章,对名言警句信手拈来,引用甚多,且用得恰到好处。有人统计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活动报道专页中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10月25日这段期间习近平同志所发表的重要讲话共42篇,直接或间接引用来自各类书籍、文献的语句300余次。引用出处包括: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哲学、小说、杂文、诗词、党的领袖讲话、古今爱国人士名言以及民间谚语。②参见孙行之:《习近平的300余次引用》,《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10月30日。此外,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所列举的众多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及其经典著作,也让人十分震撼。这些数据和现象所透露出来的事实,就是习近平同志本人文化积淀深厚,乃至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化情结。认识决定行为,情感影响行动。习近平同志文化积淀深、文化情结重,必然使得他把文化工作看得很重、考虑很细,使得他对文化领域的事物十分敏感,因此有从文化角度和文化方面思考问题、汲取智慧的偏好与自觉。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持续推进的重要历史阶段,在改革开放建设任务日益繁重、文化事业不断繁荣的当今时代,全体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向习近平同志学习,不断提高文化思维能力,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水平和履职能力,以更好地做好各项工作,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责任编辑:孙艳兰

猜你喜欢
同志思维文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维跳跳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元帅』与『小同志』
FOR YOU, O DEMOCRACY
同志关系
向雷锋同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