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绩效评估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17-07-25 11:29李妞李怡许梦尤志兵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7年7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

李妞++李怡++许梦++尤志兵

摘 要: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是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绩效评估模型及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对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当前相关绩效评估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综述,基于相关理论构建了新的城乡均衡发展的绩效评估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指标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3-0082-05

一、前言

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化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重点支持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学校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1]在世界范围内,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同样受到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语言和教育问题制定了基础性原则,该原则提出:“重视民族政策,促进网络语言的学习,为少数民族提供网络语言学习的机会和条件。”[2]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世界层面出发,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在民族地区的均衡推进也就变得至关重要。我国也正在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进而加快全民信息化的步伐。如政府主持推行的“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它的主要作用是实现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城乡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在民族地区进行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的推进工作中,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绩效评估模型对教育信息化活动的推进、落实和应用具有指导性作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绩效评估模型的构建,对信息化教育活动进行对比、反馈和评估,使信息化教育活动的目标和要求变得清晰、教育活动的展开更具有指导性。本文主要是基于对当前绩效评估模型和评价体系进行的总结,提出新的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绩效评估模型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提出些许建议。

二、相关研究综述

1.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

在众多国内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构建的切入点中,比较典型的有以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的和以区域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的绩效评估模型构建。

以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为主题的绩效评估模型主要有东北师范大学以杨斌、解月光、孙艳等学者为主的团队所提出的二维绩效评估模型,通过分析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过去、现在发展状况,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势。[3]其二维绩效评估模型如图1所示:

在这个评价模型中,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阶段和相对应的影响因素及绩效评估。影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因素有许多,在模型中分为外因和内因,通过这个模型,可以看出在各个不同的阶段,由于不同的影响因素,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效果、效率、效益各不相同。以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为主题的绩效评估模型还有许多,如以华中师范大学的赵呈领、王继新、杨九民、左明章等学者为中心的学术团队,他们以湖北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提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设施教学应用绩效的对策,构建了绩效评估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4][5]

以区域教育信息化为主题的绩效评估模型的构建主要有以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林阳、祝智庭等学者提出的三维效益评估模型。在此模型的构建中,主要借鉴了平衡积分卡理论和学校信息化评估模型StaR。从用户、财务、运营、变革的视角维,起步、应用、融合、变革的发展维和学生、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家长、社区、厂商的角色维构建了三维效益评估模型。[6]其简略结构(未将每个维度具体包含的内容展开)如图2所示:

除了国内对教育信息化模型进行构建,国外也对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进行了构建。如美国NCREL与NCRTEC合作开发的enGauge评估框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UNESCO亚太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英国教育通讯和技术署建构的SRF评估模型等等,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2.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我国国内对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如张豪锋、孔凡士等学者主编的《教育信息化评估》一书,其中共有10个一级指标和34个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中,主要包括基础设备、信息资源、教育网站、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系统、信息技术教育、人才队伍、组织机构、经费投入、综合管理。[7]又如李葆萍、马妮娜、田承芸等学者对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其指标体系主要包括4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数据说明。4个一级指标主要包括教育信息化投入均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均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均衡、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均衡。[8]在国外,关于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成果也颇为丰硕。如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提出的“学校信息技术与准备度评估量表(sTaR)”,此量表主要用于测评学校技术准备度和技术应用情况,并将美国的学校按照技术整合度分为从低使用水平型到理想级使用水平型等四类。[9]除此之外,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2002-2006年开展的ICT教育应用绩效指标项目,目的是为学校政策的制定和绩效的改善提供参考,主要包括ICT的基础设施和政策、教師信息化专业能力培训和学生学习应用的情况。[8]

3.当前研究中的不足

尽管当前关于绩效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的成果众多,但也存在着些许不足,如以下三方面的不足:

(1)反馈与改进的缺失

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估模型,在每个领域进行明确而又细致的评估之外,还应当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反馈,对下一步的信息化推进工作提供详实可靠的改进依据。但在二维绩效评估模型和三维立体绩效评估模型中均未体现反馈机制和改进机制。

(2)绩效模型未进行区域特色化

中国拥有广阔的地域,每个地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中国的56个民族分布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绩效评估模型整体建构后,不同的区域,应根据区域的特点进行“绩效模型区域化”,使绩效模型在实施的过程中充满生命力。当前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主要着重于对整体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做出评估,同时为教育信息化的改进提供依据,但是未能明确从学校层面出发,对学校管理与发展做出指导和意见,使学校的发展大部分依赖于国家宏观政策,未能发挥学校的自主性,也未将自身的独特性考虑在内。

(3)缺少以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为切入点的绩效评估模型和对应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目前已有相关研究的切入点主要包括以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的研究和以区域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的研究。但是,以民族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为切入点的研究非常少,关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的绩效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的建构也十分匮乏。

基于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将会吸收现有的研究经验,构建新的关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的绩效评估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

三、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绩效评估模型构建

1.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绩效评估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1)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主要用于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结果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做出评价。主要内容为:人们进行活动成败总结时出现频率较高的六个因素,包括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界环境。同时,这六个因素可归结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将三维度和六因素以二维表格的模式总结起来,就组成了归因模式。当成败归因理论运用到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时,可以较为客观、有效地得出当前教育活动实施的现状,通过现状的对比、分析和改进,促进基础教育城乡均衡发展。

(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理论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影响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根据阿什顿和吉布森的研究可以发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成就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同时,根据罗森塔尔效应可以知道,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教师应当合理运用对学生的期望,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并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在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中,保证民族地区的每位教师不掉队,合理运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

(3)绩效理论

从绩效理论角度来看绩效,是指一个人或组织根据目标所完成工作的数量或质量,体现为效果、效率和效益。[10]绩效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关注到工作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绩效理论需要相应的绩效技术,对工作展开具体评估,国外主要的绩效评价技术有平衡记分卡理论和学校信息化评估模型STaR,国内的绩效评价技术主要是研究评估理论视角、构建评估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11]使用绩效技术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进行具体、详细的评估,能够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

2.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评估模型构建

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构建的总结与调查,重点吸收了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林阳、祝智庭等学者提出的区域教育信息化三维绩效评估模型和相关理论,构建了如下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绩效评估模型。

民族地区绩效评估模型由三部分构成:现状评估模型(见图3)、反馈改进模型(见图4)和城乡对比模型(见图5),其中核心模型为现状评估模型和反馈改进模型,两者结合可以评估多种类型的学校现状。

现状评估模型借鉴三维评估模型,主要分为视角维、角色维和发展维。角色维主要包括学生、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包括学校领导层人员)、家长、社区、厂商;发展维主要包括起步阶段、应用阶段、融合阶段、变革阶段;视角维主要包括变革视角、运营视角、财务视角、用户视角。[6]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现状评估模型时,可将任意两个维度相组,形成二维表格进行评估。

反馈改进模型的使用方法是通过上文中提到的理论,对三个维度评估之后,将三个维度派生出来的问题进行反馈性总结,再将总结的结果与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相结合,完成“绩效评估民族化”。最后将改进的方案应用在相应的问题中,完成“信息化评估—问题反馈—问题改进”的整套评估体系。

城乡对比模型主要对城乡学校之间的信息化发展现状进行对比评估,得到城乡学校在角色维、视角维、发展维的具体差异,再将具体三个维度的差异进行总结分析,最后结合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将解决方案适用于相应的城镇乡村学校,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城乡对比模型也可扩展为信息化程度高的地区与民族城镇地区的对比,即信息化程度高的地区与信息化程度低的地区相互對比、相互学习,形成一条发展程度高的地区带动发展程度低的地区不断向前发展的发展链,切实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

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在新的绩效评估模型中,笔者着重增加了问题的反馈与改进、城乡对比等环节,使绩效评估模型更加完善。根据绩效评估模型,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维度展开,逐级加大、加深地对每个维度进行细致的评估。

1.学生维度评价指标

学生维度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评估了学生的信息化输入水平,但却忽略了学生的信息化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估;在传统的评估模型中只注重外界知识的输入,却未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忽略了对学生内化过程的评估。表1的学生维度指标体系中,分为2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从学生的信息化输入和学生信息化实践应用能力两方面进行评估,其中对学生的信息化应用能力着重进行评估。

2.教师维度评价指标

教师维度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在教师维度的指标体系中,共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进入21世纪,知识的更新速度变得越来越快,而这与教育成果滞后的特点相矛盾,即教学内容和方法改变,在短时间内难以看出改革的效果。在构建的教师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在评估时,应适当添加教学方式的对比分析;同时在传统的评估过程中,只关注到了教师通过培训获得新的信息化的知识,忽视了教师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解决此问题,在新的指标体系中,加入了对教师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的评价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针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重视示范性应用,即多用于观察课、公开课、示范课和项目验收课,而在教学方面应用较少的现状,在教师指标体系建构中,重点突出了对教师在平时备课与上课时应用信息化的评估。

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授课过程中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如资源与学科课程内容不融合和结合不紧密、文字PPT泛滥以及不会很好地使用网络传播的功能。[12]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原因是:教师没有顺应时代的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是为了变革教学方式,而不是为了增添某种形式。因此,在教师指标体系建构中特别添加了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估。

3.学校维度评价指标

学校维度评价指标如表3所示。在学校维度的指标体系中,主要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相较于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评估,本次的模型中突出增加了学校的评估。除了对基本的信息化硬软件的评估,还增加了对学校管理、行政、信息化的评估,如后勤事宜信息化、信息化指导政策评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全面信息化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完成从传统教学向信息化教学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还需要学校的管理者、领导层完成从传统管理方式向信息化管理方式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现阶段,基础教育信息化设备的配置,主要采用了模仿与复制大学、中学多媒体设备的方式,每个学校的设备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现实教学中,不同的年级运用的设备应该是不尽相同的。而现在几乎统一的配置,就会造成某些信息化设备装而不用的现象,资源浪费现象普遍。因此在建构的学校评价指标体系中,单独提出了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频率进行评估,促进资源优化。

通过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维度对民族乡村地区基础教育学校进行信息化评估,最终的评估结果可与民族城镇地区基础教育学校进行对比,分析民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根据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改进,落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的均衡发展。

五、结束语

在民族地区建立有效的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和评价体系,有利于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推进未来的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但在教育信息的推进过程中,有些问题仍需要重视。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衍生出众多的信息化产物。如何处理好信息化产物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是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的推进工作中,教师应结合相应的时代背景,吸收新知识、应用新的技术,利用相应的平台,打破地域的限制,开展与时俱进的教育活动,真正促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有其独特性。如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应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自然和人文环境,植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民族文化传统,形成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陶剑灵.“多语世界中的教育”——一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立场文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5):1.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http://www.moe.edu.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2/03/29/20120329140800968.doc,2012-03-13.

[3]杨斌,解月光,孙艳.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模型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9(7):29-32.

[4]王继新,赵呈领,杨九民等.湖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程调查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53-57.

[5]王继新,杨九民,贾成净,吴丽娟.提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设施教学应用绩效的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12):27-30.

[6]顾小清,林阳,祝智庭.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7(5):23-27.

[7]张豪锋,孔凡士.教育信息化评价[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8]李葆萍,马妮娜,田承芸.我国义务教育信息化均衡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5):36-41.

[9]汪琼,陈瑞江,刘娜,李文超.STaR评估与教育信息化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4(4):10-14.

[10] 张祖忻.绩效技术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5-31.

[11]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平衡记分卡——化战略为行动[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30-39.

[12]楊改学,古丽娜·玉素甫. 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J].电化教育研究,2013(9):30-34.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
连片贫困地区高校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研究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