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思考

2017-07-26 18:34张弋燕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7期
关键词:呼兰河园子萧红

《祖父的园子》选自作家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内容。这篇课文以樸素诗化的语言,从儿童的视角描写了小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而自由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深深怀念。

著名作家茅盾赞誉《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定位在语言文字学习和情感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并从教材延伸到作者,拓展到课外,让学生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走进她的名著《呼兰河传》。

一、回忆所学,揭题导入。结合所学课文《火烧云》一文语言特点:文笔轻快流畅,色彩感鲜明,导入新课学习。围绕课题,我这样引导学生:从课题可以提取哪些信息?学生交流: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围绕园子来写。再问:写景的文章如何写得有情感?学生汇报:写景的文章要把人的活动融入景中,才能把景写得有情感。接着引入课文学习:这节课,我们围绕园子的景和人物活动来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

二、自主阅读,感知园子特点。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有景物描写,有人物活动描写,如何把握文章内容及情感?在学生自读之前设定一个自由话题:从写景和写人物两方面思考这是一个( )的园子?学生有了阅读目标,在自由朗读之后便能结合景物和人物两方面内容概括了园子的不同特点。有学生从文本中理解到“充满生机”,有学生从文本中理解到了“充满色彩”,有学生提炼到了“自由”,还有学生结合文中叙事内容体会到了“我”的“快乐自由”。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充满色彩,充满生机,自由快乐。围绕这三个特点,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段,进一步体会园子的特点。

三、细品语言,体验感悟自由。本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作者笔下的一切生命都是自由的,这主要体现在第17自然段。教学时我从“自由”入手,先让学生反复读,找出这一段的语言特色,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这一段文字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把“鸟飞虫鸣”写得有声有色,植物也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语言如诗一般优美。

在学生体会自由之后,我抓住“心灵的自由”这一主题引导:为什么小萧红眼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呢?那是因为她自己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她眼中的一切才是自由的。这样打开了学生思路:一个个诗意浪漫的自由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的眷恋和怀念。再让学生反复品读想象,感受诗中抒写着自由、快乐和童趣与“一篇叙事诗”相呼应。

四、体会人物,升华情感。如果说只是让学生理解园子的“快乐自由”,那还是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没有真正感受到祖孙之间的亲情。为此,我这样过渡:是谁让小萧红如此快乐自由?仅仅是园子里的昆虫和植物吗?通过前面的叙事内容学习,学生很快能回答出是祖父。让学生透过文本找细节,体会祖父的慈祥、宽容、有耐心,从而理解作者快乐自由的来源。

此时,再介绍作者的身世:萧红一生坎坷,早年丧母,父亲无情偏执,祖母刻薄冷漠,唯一疼爱她的,只有祖父。长大以后,经历千难万苦的她,每当忆起祖父,想起祖父的园子,萧红就充满了温馨和幸福。围绕课题,围绕人物,学生总结出:这是一个充满爱和幸福的园子。然后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读一遍课题,情感在朗读中得到升华。

五、课外延伸,深化内涵。围绕课题,再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这只是祖父的园子呢?我深情地朗读了《呼兰河传》的结尾内容,让学生再次进入作者与祖父的感人亲情。接着,介绍小说创作背景:萧红写这篇小说时重病缠身,内心向往的就是童年的幸福和自由。在她生命走向尽头之际,她把自己的幸福定格在和祖父相处的回忆之中,她把对祖父的无限思念化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呼兰河传》。因为“呼兰河里住着我的祖父”,她这样回忆她的童年“就这样一天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不可缺少的了”。

对作者人生经历的介绍是让学生知道:萧红并不是一个自由幸福的人,园子里的她快乐自由,园子之外的她却孤独、寂寞,悲凉,恰如“一串凄婉的歌谣”。《祖父的园子》只是一个开始,要想真正走进萧红的内心,就要去认真阅读《呼兰河传》,体会萧红不一样的人生。这样将课外作业与延伸拓展相结合,培养学生“从文本到作家,从作家再到文本”的思维习惯,真正从精神领域深化文本的内涵。

阅读教学是一个磨砺内心的过程,尤其是经典名著的选读和赏析,教师要根植于文本语境,带领学生超越文本情感语境,引领学生走进作家心灵语境。

张弋燕,广东深圳龙岗花城小学教师。

猜你喜欢
呼兰河园子萧红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快乐的园子
树的野园子
我和祖母的园子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园子匠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