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把女神画成凡人

2017-07-28 10:26余驰疆
环球人物 2017年13期
关键词:卡普兰伦勃朗幅画

余驰疆

他是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代表,坚持自我却郁郁而终

《环球人物》记者向美国莱顿收藏馆创始人、著名私人收藏家托马斯·卡普兰发去采访邀请时,他正在海外度假。按照美国人的脾性,度假乃人生头等大事,天塌下来也不能放过泳池边喝杯龙舌兰的机会。但卡普兰不出12个小时就给了答复,爽快地接受了采访。究其原因,还是出自对伦勃朗的爱——6月17日至9月3日,莱顿收藏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伦勃朗和他的时代”藏品展,包括11幅伦勃朗名作、63幅与其同时代的其他画家的珍品。“过去我们都是单件向外租借的方式展览,如此大规模的展览还是第一次。”卡普兰说。

为什么对伦勃朗情有独钟?卡普兰动情地回答:“他是位天才,他的作品超越了人的不同经历,超越了社会阶级,超越了固有的美学常规。”历史上的伦勃朗满腹才华、野心勃勃,却在晚年孤苦伶仃、郁郁而终;他渴望成为历史画大师,却是靠描绘底层人民的风俗画、肖像画名垂千古——就连画罗马女神,也非要另辟蹊径把神“PS”成普通人。

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词来说,伦勃朗在17世纪中叶的荷兰,就是无产阶级最爱的人民艺术家。

超级自恋的“技术宅”

虽然名为伦勃朗的作品展,但事实上展厅内的第一幅作品并非出自这位大家之手,而是由伦勃朗的学生伊萨克·乔德尔维尔创作的《身着东方服饰的伦勃朗》。画中伦勃朗身穿中東风韵的华丽服装,披着丝质外衣,拄着拐杖,睁大双眼,露出自信的神情。卡普兰对这幅画情有独钟,画中除了展现出伦勃朗自信的神采,还有丰富的历史背景。

这幅作品大约创作于1631年,那时的伦勃朗是其家乡莱顿城最有名气的天才——这个磨坊工家的儿子天赋异禀,不到25岁就有了自己的画室,意气风发。众多学生慕名而来,乔德尔维尔是他的第一批学生,这幅《身着东方服饰的伦勃朗》就是乔德尔维尔的毕业作品。这幅画的原版是伦勃朗的自画——伦勃朗的“自恋”是有历史考据的,他一生留下了90多幅自画像,实实在在的“自拍狂”,他还特别喜欢让学生临摹自己的自画像。与乔德尔维尔的作品相比,伦勃朗原作的明暗对比更加明显,更具戏剧色彩,画面也更有张力。

除了“自恋”,伦勃朗早期的画作特点还能用三个词形容:细节控、浮夸风、技术宅。在本次展览中,一件31.75厘米×25.40厘米的小幅画作完美诠释了这三种特点。卡普兰告诉记者,这幅创作于17世纪20年代的《昏迷中的病人》曾一度遗失,直到2015年才出现在一场拍卖会上。画面上,妇人和医生正在抢救一位年轻人,年轻人瘫坐在靠背椅上,布满彩色条纹的居家服从胸口敞开。老妇人试图用嗅盐让年轻人醒来,医生则在一旁无助地观望。3个主角脸上的纹路、衣服上的褶皱,以及墙上医疗器械的光泽,都被伦勃朗描绘得栩栩如生。在这幅画中,人们也能初见伦勃朗对光影的迷恋,从右侧而来的光打在妇人与医生脸上,凸显了两人夸张的面部表情,典型的“伦勃朗式惊恐”——这个词出自网友恶搞,用来调侃伦勃朗画中人物夸张的表情。这幅画最有价值的部分,还是伦勃朗透过色彩展现出的高超技法。他利用淡紫、蓝、金等色彩组合,使小品式的画作呈现出丰富的表现力,展现出了当时社会3个阶级——农民、中产阶级和贵族之间耐人寻味的状态与关系。

凭借这样的本事,伦勃朗在莱顿声名鹊起。但作为野心勃勃的画坛新秀,他怎能满足于在小城出名?1632年,伦勃朗关了画室,背起行囊,前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决定去那儿做一名历史画的画师。毕竟在当时,画肖像、风俗的人只能算是“民间网红”,要真正做艺术巨星,可得画点和历史沾边、与上帝有关的东西。

在情感上接近高层,在技术上偏向底层

这次展览的伦勃朗画作中,大部分都是他创作于阿姆斯特丹时期的。在这座艺术之城,伦勃朗经历了巅峰与低谷,赞美与争议,他的个人生活越发窘迫,艺术造诣却不断突破。卡普兰认为,这种反差,很大一部分得因于伦勃朗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他梦想成为历史画大师,但更爱把经历花在写实、肖像和研究技术上。

事实上,初到阿姆斯特丹的伦勃朗很快就被现实泼了冷水。他认识了荷兰北部一座小城市长的女儿莉斯贝茨,两人陷入爱河。但是莉斯贝茨家看不上伦勃朗,认为画家就是不入流的底层人士,更何况还是磨坊工家里出来的画家。1634年,伦勃朗和莉斯贝茨结婚,女方家庭没有一名亲属出席。

不过很快,伦勃朗就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1635年,他在阿姆斯特丹创办了新的画室,并开始着手神话题材的创作。可能是在生活中看透了世态炎凉,伦勃朗的画逐渐褪去了年轻时的浮夸与绚丽,走上了写实的路子:即便画的是神,他也要把神请下神坛,请进寻常百姓的家里。比如他画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密涅瓦,就把女神“PS”成了17世纪荷兰知识分子的模样。这就是此次展览中最受关注的作品——《书房中的女神密涅瓦》。卡普兰对记者说:“每次这幅作品借出去展览,前面停留的人数、人们停留的时间都是展厅里最多的。”

在这幅画中,女神密涅瓦端坐在书桌旁,一本巨大的书摊在面前。她身穿点缀金色刺绣的蓝色衣服,肩上披着一件华美斗篷,金色长发垂到双肩,头上戴着一顶桂冠。在密涅瓦周围,有精美的地球仪,还有带着戈尔贡头像的盾牌。值得注意的是,她的坐姿是17世纪绘画作品中男性学者在书房里的经典坐姿,伦勃朗将当时荷兰知识分子的形象巧妙地移植到了智慧女神的身上。卡普兰说:“17世纪的荷兰共和国,贸易、科学与艺术等方面都处于世界的前沿,这一时期被称为荷兰的‘黄金时代,也只有在这个时期的荷兰画家才会想到把神话人物生活化。当时荷兰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人民财富渐渐累积,艺术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这在之前由欧洲贵族主导的艺术世界里是不可想象的。”

伦勃朗在17世纪30年代画过不少女神题材的作品,比如收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贝罗娜》、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的《阿尔泰米西亚》等,也都是类似的表现手法。

伦勃朗喜欢把女神画成普通人,与他日常生活中的绘画习惯密不可分。为了练习自己的光影技术,伦勃朗常常逮着谁就画谁。刚在阿姆斯特丹办画室的那几年,没什么钱和人脉,他常常拿身边人当模特。这次展览中的《白帽妇女习作像》,就是他画的自己家保姆。卡普兰向记者解释:“这幅画虽然是习作,但伦勃朗在其中表现出的技术已经令人叹为观止了。”

画中戴着白色麻帽的老妇人侧对画家,皮肤上的皱纹清晰可见,麻帽一侧翻起露出金属的固定条,与四周的皮肤形成冷暖两种对比,细腻地展现了视觉冲击力。伦勃朗采用的是难度极高、速度极快的湿画法(指作画过程中纸上始终潮湿),但依然表现出了十分逼真的效果。与把女神拉下神坛相反,伦勃朗在保姆身上,反而画出了精致与高贵。

《白帽妇女习作像》大约创作于1639年,这也是伦勃朗的技术终于在阿姆斯特丹被广泛肯定的时期。之后的两年,伦勃朗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有钱、有名、有技术,他的订单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都是来自上层贵族的。渐渐成名的他搬到了圣安东尼宽街的一栋大房子里。他在业务上、生活上越来越接近高层,但在绘画理念上却越来越偏向底层——用画笔讲故事成为他的主要追求,而这也给他带来了厄运。

1642年,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慕名前来邀请他绘制一幅巡警生活的群像画作,用以悬挂在公会的房间以示纪念。伦勃朗没有按照传统的做法安排每位巡警站成一排,摆出气势宏大的画面,而是把这个任务当作历史主题来构思,有人在主要位置,有人只是背景,根据明暗变化表现出巡逻队突然接到任务时的紧张模样,看起来非常生活化。他给这幅画起了个有故事情节的名字:《夜巡》。

这种做法令主顾颇为不满,强令伦勃朗把画作修改成“高大全”的模样,却被伦勃朗拒绝。为了索回画金,公会诉诸法庭,对伦勃朗进行人身攻击,还联合一些老百姓对伦勃朗进行诽谤,导致他声誉一落千丈,绘画事业急转直下。

就这样,伦勃朗与贵族的缘分,彻底断了。

就在《夜巡》事件过后不久,1642年夏天,伦勃朗的爱妻莉斯贝茨因病去世,伦勃朗的黑暗人生就此绵延不绝地展开。

荷兰艺术的黄金时代

此次展览中的唯一一件伦勃朗的晚年作品,被摆在了展厅的出口处。作品名为《两手紧握的妇人坐像》,画的是一位面无表情,垂垂老矣的妇人。她全身素黑,戴着麻布头巾,双手交叉放在膝盖上,背景则是一片黯淡。与早期伦勃朗鲜明的色调、夸张的风格不同,这幅画表现出的冷静、肃穆令人感到了寒意。那是伦勃朗在经历丧妻、丧子、穷困之后的内心写照。

妻子去世后,伦勃朗与刚满周岁的兒子相依为命。他依旧画着劳动人民的日常,在绘画的过程中结识了农妇海尔特耶,两人一起生活7年,最后为了争夺一枚戒指反目成仇,对簿公堂。后来,伦勃朗又与管家亨德里克耶相爱。两人冲破教会的阻拦,在一起生活了17年。

在这17年里,荷兰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国内经济日渐萧条,伦勃朗连普通阶级的主顾也丧失了。1660年,他卖掉了所有收藏和家产,仍难以支付债务。后来,亨德里克耶与儿子相继去世,伦勃朗也在潦倒中结束了一生。

在人生的结尾,伦勃朗说:“我是磨坊主的儿子,哥哥是皮鞋匠。即使将世界上所有的丝绸锦缎,所有的雀毛花边都加在我身上,都一点不能改变我。”

“伦勃朗即便被命运抛弃,也始终没有放弃对技术的追求。后人在他的画中看到了艺术的故事性、技术性和空间感,认定他是17世纪荷兰绘画的代表。”在卡普兰心中,盛名之下的艺术家,远不如在贫困中坚持的伦勃朗动人。即便在最后温饱都成问题的10多年,伦勃朗依然创作了《呢商同业公会理事》等经典肖像画、风俗画。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荷兰“黄金时代”里,以伦勃朗为代表的画家们将神画成人,让劳动人民和社会风俗走进画板。伦勃朗一生的竞争对手扬·利文斯,画出了《玩牌者》《桌边的记账员》;伦勃朗的第一位学生格丽特·德奥,画出了《削羽毛笔的老人》《风景中的山羊》;还有扬·斯蒂恩、赫德弗里德斯·斯哈尔肯等画家,都为世人留下了当时荷兰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的模样。

正如卡普兰在采访最后对记者说的:“那是用绘画记录生活的时代,也是真正伟大的时代。”

猜你喜欢
卡普兰伦勃朗幅画
对名誉最好的维护
基于Kaplan-Meier算法的应急灯电池组件性能衰退和失效曲线
伦勃朗的“败笔”
伦勃朗的“败笔”
买画
遇见大师
猜画
一个人的迈阿密
伦勃朗的生年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