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话剧略析

2017-07-29 18:37秦雪
青年时代 2017年18期
关键词:积极作用

秦雪

摘 要:白领话剧兴起于2000年左右的上海,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话剧环境催生其迅速崛起,2004年,曾经风光无限的白领话剧渐显颓势,究其根源,过度追求商业利润违背了话剧艺术的审美性。白领话剧在整个话剧圈里犹如昙花一现,短短几年已落幕,对于白领话剧该如何评价,众说纷纭,喜忧参半。本文主要探究白领话剧兴起的原因,赏析两部优秀代表作品,揭示其衰落原因以及对话剧市场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白领话剧;兴衰;积极作用

一、白领话剧发展概况

2001年底,由上海戏剧学院青年教师周可执导的《单身公寓》乍一上演就让平静的话剧圈波澜迭起,该剧首演21场,场场爆满大赚27万,这台全部由非专业演员主演的话剧,以生活化的小资情调和扑面而来的时尚气息让上海话剧迈出了走向大众的第一步。这样“职场加爱情”的简单故事让白领话剧在上海一夜走红,并迅速成为白领群体释放精神压力的休闲方式。现代人剧社在2002年相继推出了《单身公寓》的姊妹篇《白领心事》和《情感派对》,三部作品以“讲述白领自己的故事”的统一风格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白领三部曲”。鉴于白领话剧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一时间上海几乎所有的小剧场都开始演白领话剧,不可否认出现了上乘之作,例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剧作家喻荣军执导的《去年冬天》、《WWW.COM》以及《天堂隔壁是疯人院》等,但是滥竽充数的作品也多了,口碑整体开始下滑,同时白领话剧遇到了瓶颈——雷同的题材,表现形式的单一,在接下来的几年,白领话剧虽然一直在寻求突破,做困兽之斗,但最终难挽颓势,渐渐衰落。

二、白领话剧兴盛的原因和表现

九十年代,中国的政治语境发生了急遽的变化。1991年,苏联解体,这对中国来说是触目惊心的。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没了热情,变得彷徨和惆怅,同一时期,我国经济下滑,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中国幵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经济的引入,中国社会发展多了机遇,同时也多了诱惑和挑战,大众文化开始崛起。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对戏剧这种剧场性的艺术类型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越来越多的人宅在家看电视,或者选择去电影院,话剧离他们越来越远,甚至变成一种可有可无的艺术存在形式。话剧市场持续低迷,在生死攸关的时刻,话剧该何去何从成为戏剧界首要思考的问题。在度过了艰难探索的十年后,2001年现代人剧社的《单身公寓》首演成功,紧接着《白领心事》、《情感派对》等都取得了成功,“白领话剧”一夜爆红,以其贴近白领生活,诉说白领心声的小资情怀激活了犹如一潭死水般的话剧界。

“白领话剧”是上海话剧市场找到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有很多剧作家纷纷把目光投向“白领话剧”。喻荣军是其中之一。

三、喻荣军白领话剧赏析

喻荣军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著名剧作家,他至今创作话剧30多部,代表作品有《去年冬天》、《WWW.COM》、《天堂隔壁是疯人院》、《活性炭》等等,这些剧本都收录在《喻荣军话剧作品选》中。本文选取《去年冬天》和《WWW.COM》这两部代表作品着重分析其体现出白领话剧的艺术特色。

喻荣军的这两部白领话剧是时尚外壳与复古内蕴的结合体。《去年冬天》涉及到改革幵放以来外地学生想留在大城市打拼的现象,租房、同居现象,代沟问题,甚至“吃软饭”、“小白脸”等个人和社会问题,在《WWW.COM》中,网上交友、网恋第一次出现在话剧舞台上,包养、偷情等等新鲜词汇充斥着话剧的始终,人与人的相处和交往仅仅是彼此需要罢了,孤独、寂寞是大城市中人的通病,人情冷漠是快节奏的消费时代带来的弊病。剧作家紧跟时代步伐,将新颖的、时尚的表现手法运用在话剧中,让人眼前一亮,同时,话剧谈论的问题又很贴近白领的生活,让人感同身受。但是,如果喻荣军的话剧作品仅局限于这一表层的意义,他就和一系列众多“白领话剧”没多大区别,他取胜的法宝在于全剧贯穿的情感,以情制胜。

如果说时尚的外壳指话剧中出现的时尚元素的话,那么复古的内蕴则就指人与人之间尚存的温情。喻荣军善于发现人们表面之下更深层的情感诉求,紧紧抓住现实生活中逐渐缺失的温情,让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只有对立和隔膜,还有相互理解和宽容。两部剧都围绕上海普通白领展开,但又不仅仅谈论白领的日常生活和烦恼,《去年冬天》夹杂了老艺术家与年轻人之间心灵的理解与交融,《WWW.COM》穿插了大学生和外国友人对爱情坚定追求的情節。两部剧表面是描述上海大都市小白领(李成)、和有一定基础的白领(程卓)对爱情、对生活的抉择,实际两部剧都指向一个终极问题——沟通的无力,宽容理解的缺失。但是编剧喻荣军并不仅限于向观众展示人们之间的隔膜,而是在结尾处温情的化解了这些矛盾,为剧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两部剧都告诉我们,“冬天”虽然寒冷,但相互沟通和理解可以让“冬天”始终是过去时。温情的这一笔是喻荣军的白领话剧走的更远、更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喻荣军自己在《WWW.COM》剧本后记中也谈到了这一点:“关于该剧,网络是载体,沟通与理解是话题,有关婚恋情感的故事,想说的却全是上海。也许网络会过时,但人们对于生活、婚姻、家庭的思考始终存在。”[1]“戏剧应该有所承载,这是我写戏时对自己最起码的要求[2]。”

四、白领话剧衰落的原因

白领话剧在经历了最辉煌的几年之后,由于自身的一些难以突破的困境以及话剧市场的变化,渐渐的衰落了。困境之一就是白领话剧的故事大同小异,基本以反映都市小白领的情感生活为主,题材的单一以及创作过程周期短,缺乏对感情的深度剖析导致白领话剧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乏善可陈,人物情感流于表面,戏剧冲突不够激烈。困境之二是,演员的非职业性。白领话剧大部分演员都是非职业本色出演,没有接受过职业性的训练,这在白领话剧一开始出现时因为其朴素真实的演出方式而大受欢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千篇一律的场景以及演员表演让观众产生疲劳感,可观性大打折扣。困境之三是大部分白领话剧制作粗糙,创作周期往往只有二三十天,投资10余万,不舍得宣传,场景简单,演员业余,剧本经不起推敲,剧院长期上演这样的话剧,流失了许多观众。到2004年的时候,做10部剧要亏7部,白领话剧的落幕给予我们一些启示,第一,话剧不应因为走商业路线而丧失应有的思辨品格,话剧不是快餐文化而是艺术品。二、话剧应该是为了提高观众的审美能力而出现的,不应该只是吸引观众进剧场的权宜之计。三、一部优秀的话剧是具有普适性的,而不是仅针对某一个特定人群,这样的话剧容易陷入另一种“小众”从而失去观众。

五、白领话剧的积极作用

虽然白领话剧有诸多弊病,但它的积极意义仍旧不能忽视,“存在即合理”,回望白领话剧兴盛的那些年,它激活了整个话剧市场,特别是对上海话剧的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这一话剧形式培养了新的受众群体,也就是白领阶层,曾几何时,话剧一直身陷在小众艺术的圈子中难以自拔,但当白领话剧给严肃的话剧界注入一股清流时,很多之前没有接触过话剧的观众第一次走进了剧院,在短短的几年中,白领话剧培养了大批观众,一度冷清的话剧市场开始热闹起来,为话剧开辟了新的生存空间。其次,白领话剧催生了戏剧制作人和民间剧社的快速发展和盈利。现代人剧社由戏剧制作人建立的民营剧院,这类剧院没有国家经费资助,自负盈亏从事话剧创作、演出、宣传,现代人剧社面对市场有针对性的制作话剧,找到了自己的艺术定位——以都市题材为主、以青年观众为主、以演出新样式为主,他们推出了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话剧,如“白领三部曲”,取得了很好的上座率。上海现代人剧社通过多年在上海话剧界的摸爬滚打,拥有了自己固定的消费人群,拥有了固定的赞助商,广告支持商,还有一些额外的收入,最终有实力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二分天下”。最后,白领话剧对上海话剧发展趋势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周可认为:“上海的話剧观众偏娱乐,他们喜欢小资、轻松、贴近他们生活的东西,这和北京人偏哲理、喜欢忧国忧民不一样。所以从我个人来说,不希望让观众觉得话剧高高在上,和我们的生活毫不相干。”[3]上海话剧观众有两个特点,一是现在的社会处在一个忙碌的状态,观众来不及静下心思考,所以他们喜欢轻松的东西;二是上海是个女性城市,很多适合男性看的戏,就不太容易受欢迎。在话剧人眼中上海这座城市的女性化和小资化,决定了白领话剧在上海市场的一枝独秀。之后兴盛的的商业化小剧场话剧也往往拒绝宏大叙事,诉说都市人的心情,和白领话剧在上海的成功分不开的[4]。

参考文献:

[1]喻荣军.天堂的隔壁是疯人院:喻荣军话剧作品选[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8(82).

[2]喻荣军.天堂的隔壁是疯人院:喻荣军话剧作品选[M]. 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8(83).

[3]潘妤.白领话剧浮华已落幕[J].文化景观戏剧,2005(8).

[4]郝晨星.从“现代人剧社”运营模式看民营剧团发展[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0.

猜你喜欢
积极作用
专业课校本教材对中职校的积极作用
论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